分享

周志远治癌症临床经验  考试实践2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5-19

周志远考试  实践2

王维德的这一独创性的见解是非常重要的,是抓住了肿瘤类疾病的根本。笔者本人深受王维德的影响,亦曾多次以西黄丸和阳和汤治疗肿瘤疾病,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疗效。

但是王维德的观点也不无偏激之处,后来清末外科名家马培之就曾经指出当时很多医生受王维德的影响,滥用阳和汤和西黄丸等方剂治疗癌症,结果惨不忍睹。

所以马培之说阳和汤“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见《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当然,马培之自己的评论也是带有偏见的,笔者就曾经以阳和汤治疗过辩证为阴证的乳腺癌(乳岩),效果很好。

另外就是王维德认为凭经论治没有价值的说法,也是很偏颇的。如今之肝胆系列的癌症,按照少阳证,以柴胡系列的方剂治疗,效果很好。所以也不能说凭经论治就没有价值。

高秉钧受到清代崛起的温病学派的影响,重视三焦病证,提出“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行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确立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为诊疗外科疾病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思路,指出了临床用药的原则。

笔者曾经亲见过当代的几个中医大师以温病学派的思路治疗癌症,效果颇佳,如孔嗣伯惯用五味消毒饮,裴永清惯用三仁汤,赵绍琴惯用升降散等温病名方治疗癌症,皆有不错的疗效。癌症患者中三焦不通,气机升降失常者也颇为多见,所以高秉钧所创立的心得派,也是有临床实效的。当代很多中医界同仁因为拥抱火神派理论,而看不起温病派,这种狭隘的门户之见,是很要不得的。

自清末王清任(《医林改错》的作者)、唐容川(《血证论》)的作者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重视瘀血在癌瘤类疾病中的作用以来,活血化瘀法,日渐成为肿瘤类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思路之一。王清任的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是现代中医抗癌常用的方剂。张锡纯的十全育真汤也是临床常用的抗癌方剂。

1971年,Folkman提出了肿瘤生长和转移是有血管依赖性的,阻断血管生成是遏制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1976年Gullion发现癌前组织细胞在演变成癌的过程中获得了血管生成的能力。近年来,现代医学工作者对肿瘤血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更多的成果。在癌前病变状态,病灶不会有血管,但是到了早期癌,就会有点状血流信号或少量血流信号,到了进展期,则肿瘤内的血流信号很丰富。这在肿瘤医学领域,已经形成了共识。

现代药理实验也证实了,很多活血化瘀中药和方剂有明显的阻碍肿瘤血管生成的能力,如西黄丸的抗癌作用,就被认为与其阻断肿瘤血管生成,摧毁肿瘤内已经生成的血管有关,且存在剂量依赖性。动物实验证实,在动物可承受的剂量范围内,剂量越大,瞬间血药浓度越高,西黄丸抑制肿瘤内血管的能力越强。

当代中医抗癌领域取得的成就则更为蔚为壮观,郁仁存教授率先提出肿瘤疾病的根本病机是正虚邪实,所以治疗要以扶正祛邪为本。何任教授既是中医名宿,又是一个肿瘤患者,对肿瘤疾病的体会和认识非常深刻,他提出的“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的十二字法则,高度概括了中医抗癌时的基本治则。孙秉严老大夫以擅长以毒攻毒治疗癌症而著称,孙桂芝教授以重视脾胃,常用清热解毒疗法而著称。这些抗癌名家都为中医抗癌开拓了新的思路。

概括来说,一切疾病,都可以归为《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癌症亦不例外。癌症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既与邪气实有关,也与人体的正气衰有关。正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所言:“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

所以癌症的病因,从根本上来说,是正虚邪实,从治疗上来说,也应该以扶正祛邪为本。只是何时扶正,何时祛邪,如何扶正,如何祛邪,扶正和祛邪的力度如何把握,则很考验一个医生的基本功和阅历。

李中梓《医宗金鉴》中的一段话,高度概括了癌症治疗过程中应掌握的原则:“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匪朝伊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亟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则邪反固矣。”

李中梓的这种思想,正是一个肿瘤医生在诊疗一个癌症患者时,应该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现代患者,不但患癌本身会摧毁他们身体的正气。手术和放化疗治疗,也会摧毁他们身体的正气。所以正虚邪实的问题,普遍的存在。作为一个医者,必须要根据患者当下具体的身体状况,辩其虚实,把握好攻和补的尺度和力度,才能达到“留人治病”的效果。

徐灵胎说:“疾病之人,若元气未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故诊病决生死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张景岳也指出:“世未有正气复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气竭而命不倾者。”即便是以攻下著称于世的张子和,也说:“用药之时,更详轻重。假如闭久,慎勿轻攻,纵得攻开,必虑后患,宜先润养。”

所以李中梓自己在治疗积聚类疾病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他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攻几日,再补几日,如此循环。二是他用药,比如他的阴阳攻积丸,是从最小剂量,让病人逐日加量,至病人便溏则重新从最小剂量服起,再逐渐加量。这种治疗方法,顾及病人的正气,扶正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徐徐而治,充分的体现了医疗应安全有效的原则。

但是也不能逡巡不前,只扶正不祛邪。有些医生胆小怕事,只敢开一些扶正的太平方,期待正气恢复,癌瘤自消。所以始终不离

四君子汤、四物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之类的补药,不敢往前一步,这也是会耽误病人的治疗的。

在王永炎院士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一书中,作者论述正气和邪气在疾病中的作用时,提到了正气的重要性,但是同时也强调了邪气才是致病的罪魁祸首。光扶正,不祛邪,也是会耽误病人,错失治疗良机的。

那么中医抗癌祛邪的思路,具体有哪些呢?现代中医肿瘤学,根据历代的中医典籍记载,以及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结果,大致的把抗肿瘤的治则概括为以下几种:

清热解毒、温阳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除饮、理气消滞、泻下逐水、软坚散结、固涩收敛、以毒攻毒等。

这是因为我们中医界根据历代的对肿瘤类疾病的文献记载,以及临床观察,总结出了肿瘤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正气不足、气机不调、饮食不节、毒邪内蕴、七情所伤、瘀血结聚和痰湿凝结等。所以达成了这些关于治疗癌症的基本原则的共识。

其实在肿瘤的治疗方面,还应该加上情志调理和饮食调节、运动调节等,只是这部分主要要靠患者自己来完成。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工为标,病为本”,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作为“工”的医生只是标,病人自己才是本。病人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加强运动,管理情绪和体重,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才是真正的决定一个癌症病人能否长期生存的决定性因素。

传统中医认为,人之所以致病,既有内因,又有外因,还有不内外因。内因是人之七情,即一个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加上饮食劳倦,房室内伤等,外因是风、寒、燥、湿、暑、火等六淫,不内外因则是一些意外事故带来的伤害。肿瘤类的疾病,其成因是复杂的,各种因素都在肿瘤的发生上起到了作用。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患者积极参与到对自己患病原因的寻找和纠正中来,非常重要,不能单靠医生的治疗。

有时甚至需要患者的家人们能够认识到患者之所以患上癌症,可能与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也有关系,家庭不和睦,是导致部分患者患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在论述乳岩(乳癌)的成因时,历代的医学家都认为婆媳不和、夫妻不睦等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是患者致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失荣”(甲状腺癌、淋巴瘤或淋巴转移瘤)则与患者失去了往日的荣华富贵,心情抑郁有关,故名之曰“失荣”。所以癌症的治疗,不仅仅只是一个医疗的问题,还是一个家庭与社会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