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路5号内 2010年9月,为预选第五批“武汉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江岸区房管局“风貌办”(武汉市江岸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根据《武汉市房屋建筑勘合图》在兰陵路5号(市纺织局宿舍区内),找到这栋标注为1937年前建造的建筑。 进入院内,小楼给人的感觉是惊奇和震撼。三层小楼,外墙为红沙条石立柱,青、红砖拱券门窗,每层楼面以条石、红砖线条装饰。每层外墙纵三横四拉杆用铁块固定,平层房面。建筑呈长方形,面积为176.61平方米。建筑设计精巧牢固,风格独特少见,其功用是什“ ! 2011年11月,在《长江日报》记者管菁的牵头下,我和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员董川等,请来曾在“申四福五”工作职员的后人在现场介绍“申四福五”在汉口的创业史和其父辈的工作经历。1922年,李国伟(1893—1978年)先生受荣氏家族委托,在汉口宗关开办了福新面粉五厂和申新纺纱四厂(简称“申四福五”),这幢小楼则是申新四厂高级职员的公寓。李国伟先生引进西方经营理念,注重产品质量,两厂生产的棉纱、面粉先在华中、华南畅销,继而占领了半个中国的市场,是当时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新中国成立后,李国伟先后担任了湖北省政府委员,湖北省工商联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78年10月1日李国伟病逝于北京。 黄耀堂“申四福五”的工作证 78的黄邦英老人说她祖籍是江苏江阴,其父黄耀堂于抗战胜利后随公司来汉工作时就住在这栋楼里。在黄邦英老人的印象中,在小楼的前面有二个很大的水池,像游泳池。 通过现场论证,使我们对小楼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小楼进行最终认定还是充满疑惑。根据《武汉市政府第138号令》“建成五十年以上,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江岸区房管局“风貌办”于2014年拟按“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公司职员住宅”呈报,经市政府批准公示,成为第九批“市二级优秀历史建筑”。 2014年7月本人退休,人虽离开了江岸区房管局“风貌办”但心仍系小楼之谜!一栋建造如此坚固的三层小楼,其建材式样建筑风格都应早于1900早以前,特别是那每层外墙的拉杆锚铁块更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记!
其中就有新泰砖茶厂这栋水箱楼
新泰砖茶厂和顺丰茶厂自1874年从羊楼洞搬至汉口就开启了用蒸汽机制茶的时代。蒸汽机的动力源于水蒸汽而高处的水箱则提供足够的水压和水来保障制茶生产。新泰砖茶厂小楼前的水池不是游泳池,而是用来保障楼顶水箱用水的贮水池,这就是新泰砖茶厂小楼之谜。 1858年中英签订《中英天津条约》,汉口成为新辟的通商口岸之一。俄国人以其多年与中国往来贸易的经验特别看重汉口的茶市,1862年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俄商们取得了在中国南方直接在茶区采购加工茶叶和由水路通商天津的权利。俄商来到汉口,开始是在鄂茶产地蒲圻(今赤壁)羊楼洞一带招人包办,监制砖茶。1863年至1873年在羊楼洞开设了顺丰、新泰、阜昌3个茶厂,为了与英商争夺茶源,以高出英国人几个百分点的价格收购茶叶,就地加工,再运至汉口的俄商洋行转口出售。
俄商为了与英商竞争,在1874年将3座茶厂搬迁到汉口,其中顺丰茶厂设在英租界下首江滩边,新泰茶厂设在兰陵路口,阜昌茶厂设在南京路口。顺丰茶厂还在江边辟有顺丰茶栈码头,这是武汉三镇第一座工厂专用码头。 1874年,俄国茶商改用蒸汽机和水压机制作砖茶,成为武汉地区第一批近代产业,其中新泰、顺丰茶厂是中国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第一批外资企业,成为武汉近代工业的开端。受雇于俄国茶厂的工人,是武汉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朱汉昌藏品 田联申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