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照点依赖,对生活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生活中参照点依赖随处可见,比如商场打折、每年的双十一促销,很多人...

 墨子语 2021-05-19

生活中参照点依赖随处可见,比如商场打折、每年的双十一促销,很多人因为打折便宜果断下单,买了一堆可能根本用不上的东西,但买的时候就觉得捡了个大便宜,完全忽视了自己到底需不需要。

还有我们的幸福感指数,总是通过和身边人比较得来的,譬如比单位的同事奖金高出5%、自家的孩子比闺蜜家的孩子爱读书,诸如此类的莫名比较。

有个段子说的是,你的幸福感指数最高的状态,就是收入比你的妹夫高20%,很多人是独身子女,没有妹夫,那幸福感指数,就变成比闺蜜老公的收入高20%,虽然是段子,但很真实。

有时候甚至都陷入,和过去的自己比的思维当中,影响自己继续向前的动力。本人一直在跑步,今年没有去年跑的快,速度下降了,体能明明能跑5公里,每次到了3公里就不愿意跑下去,怕降速,总是和之前的自己比,结果就是越跑越差。

这些现象,都是因为给自己莫名设定了一个参照点,很自然的就会因为这些参照点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决策,和有了一些莫名的优越感或者失落感。

投资中参照点依赖,最明显的就是买入的成本价,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明明买了只十倍大牛股,但是因为赚了20%、50%、或者翻了个倍,原本是喜滋滋的觉得赚了很多钱卖出去,结果等过了一年半载回头一看,妥妥的错过了一个十倍大牛股,身边这种例子太多了吧。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就是买入一个公司之后一路亏钱,但就是不肯卖出,始终相信有回本的一天。最糟糕的为了摊薄成本不断的再买入,结果亏损越来越大,最后就干脆和这个亏损的公司共存亡,越亏越不卖,于是一留就留了三年五年等解套,结果不仅是亏了钱、亏了时间,还失去买其它好公司的机会。

止盈和解套的参考点都变成了自己的买入价,显然这是非理性的做法。其实道理我们都知道,一旦到实战,主导我们决策的依据,就很容易把成本价当参考点。

说个真事儿,朋友知道我买了爱尔眼科,每次大涨必定要和我说一次,你爱尔眼科真厉害之类的一番夸赞还叫我千万别卖出,我也自然的接话,你觉得好就买嘛。

但结果是人家一路看了两年一路说了两年,就是不买,不买的理由是自己买的票被套了,非要等解套才考虑换仓,绝不割肉,很明显他也是陷入了成本价参考点的陷阱了。

生活中,我们做决策的参考点,很容易和自己的过去或者别人做比较,这种比较不仅没有意义,更是会打击自己继续向前的底气,严重影响自己的幸福指数。我们要把目光,从那些和我们无关的过去和别人身上挪开,不忘初心,直奔自己目标,做自己的英雄。

投资中,我们在做决策时,总是容易与自己的成本价比较,这个参照点成了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非理性的行为,而理性人是往前看,看未来,根据预期做决策,预期上涨,则买入持有;预期下跌,则应立即止损。所有的决策都应该是主动独立,而不是陷入非理性的成本价陷阱。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我们都太渺小了,也许我们看向更广阔的世界,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自然就不会陷入,这种参照点依赖的陷阱当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