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建鸿 | 月照千峰为一人

 默默7qrvsleytp 2021-05-19

《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
(连载三十一)
作者:秦建鸿





第四章  独立空间

画外音:
心理学家对刚脱离母体的小猴做了一个试验,在猴宝宝的面前放两样东西: 
一碗乳汁和一块蒙着花布的木头。
猴宝宝会往那边去?
讲故事的人笑问大家。
想不到吧,小猴朝花布扑上去。
花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哺乳动物尚且这样,人类更如此。
温暖作为人类的原力,恰恰来自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相对浩瀚的宇宙,地球显得那么孤单。生活在地球表层的人类,自然根深蒂固感染了这份孤独。
孤单是独立个体内心的写照,温暖因孤独而起。或者说,没有孤独也就无所谓温暖。
千万年来人类在孤独与温暖之间,找到了独立空间的支点。
于是,演绎出无穷尽的故事……



一、孤独与渴望(上)




月照千峰为一人

引子:

白日的时光静寂缓慢,
我们注视着前方,
努力不使之偏向,
就像夏日的红玫瑰逐日盛开,
时光静寂流逝,
永不复返。
——鲍勃·迪伦 《时光慢慢流逝》
 

1865年,一个普通的夜晚,清澈而寒冷。

乔治·孟德尔在修道院那个小而拥挤的房间里,宣读了他的论文一一“关于可食用豆类的杂交”。 

与此同时,人类史上的遗传学诞生了。

孟德尔并不知道,他长年累月实验结晶,对人类生物遗传学产生的巨大影响。

那时,孟德尔仅仅是一个业余植物学爱好者。

修道院的花园是孟德尔兴趣聚焦处,那里有他喜爱的植物。豆类们就像孩子,在他精心呵护下,结出不一样的果实。

孟德尔享受植物带来的愉悦,同时也产生各种企盼。

或许孟德尔渴望能有更多的发现,或许孟德尔更在乎圈内的点赞,或许孟德尔太崇拜权威。

或许,太多的或许,困扰着孟德尔……

人性的脆弱击中了孟德尔,误入歧途。

1866年最后的一天,孟德尔给慕尼黑著名的植物学家卡尔·奈格里写信,希望得到他的肯定和指教。

奈格里指引孟德尔通过做山柳菊的实验,进一步证实豆类实验的结果。

此后,实验再无成功,一次又一次失败。

豆类实验结出丰硕的果实,开启人类遗传学的通道。

山柳菊的实验,孟德尔却掉进了无底深渊……

小说《山柳菊的故事》,非同一般的审美叙事。从科学的视角切入,传递知性同时剖析人性。


科学中无数问题的关键问题,除了不被理解,有时更屈服于一种无以名状的渴望。

孟德尔动摇了信心,怀疑豆类实验得出的结晶一一

遗传原理具有的普遍有效性。

挣扎于失败中,孟德尔苦苦煎熬了十年,最终放弃了全部实验。

孟德尔执着于豆类的杂交实验,却忽略了“山柳菊单性生殖”!

山柳菊种子不受精就可成形,不必进行有规律的杂交。

山柳菊不同于豆类的习性,轻而易举毁掉了孟德尔的实验。

孟德尔沮丧地以为,他的工作不值一提。

孟德尔丢失的不仅仅是他的实验,更糟的是偏离努力的目标。

兴趣和追求,一种清静高贵的自由空间,融化孤独和寂寞。

孟德尔的困惑,展示小说审美寓意。美国女作家安德莉亚·贝雷特将这样一个厚重的问题,化在笔端,自然流淌。

贝雷特解开了科学历史题材庞大而玄奥的绳索,字里行间刻画人类命运的潜意。

阅读小说,同时品悟人生杯酒中生命的审美意味。

成功与失败犹如生活海洋中的潮和汐,笑对成功接纳失败。

然而,实验失败的孟德尔判若两人,常常抽着大雪茄,凝视屋顶一言不发……

就在孟德尔废弃的小小植物园,一个男孩出现了,他翻过矮墙,在花园里寻找他的乐趣。

他们就这样相遇了。
孟德尔和那个叫达达的小男孩,他们相遇在这小小的花圃,相逢于浩瀚的宇宙天地间。

仿佛上帝派来的使者,孟德尔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男孩带给了他一份温暖。

哀婉的柔美感化了孤独的探寻者,感化读者的心灵。

1884年1月,显灵节之夜,孟德尔带着他对科学的强烈渴望和无尽疑惑,离开了人世……

故事还没有结束。

作者穿梭宏大与细微的事件中,剖析人性的敏感和脆弱,深邃的美感令人惊叹折服。

留下悬念且待下回更新……

 






作者简介

秦建鸿教授,上海作协会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读者导报》社记者编辑,负责阅读评论版面的工作。

讲课之余从事美学及社会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

出版专著:《曲阜三孔》、《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自在生活---与美同行》。

发表论文系列论文:文化守恒及其审美。关于文化守恒项目,经多年的致力研究,雏形理论框架。此理论价值普适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提升人的精神内核。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