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拒绝参加生日会被罚:员工有说“不”的权利
2021-05-19 | 阅:  转:  |  分享 
  
拒绝参加生日会被罚:员工有说“不”的权利据媒体报道,贵州男子小崔就职于当地某房地产公司,其上司褚某通知全体员工到某同事家中参加生日会,小
崔等人未参加。褚某事后在公司群称,未到场者罚款100元。小崔称其在交涉过程中被开除。小崔表示,褚某发了生日聚会的通知后,他因
担心疫情没去参加。褚某事后解释称,此举是为了给员工一个归属感,“不这样以后谁会来”,还表示并没有真的罚款。这些年,企业奇葩处罚现
象时有曝光。即便如此,此事仍激起了广大上班族的愤慨——作为成年人,就连下班后拒绝参加生日会的权利也要被剥夺?权利之为权利,就在于
不可随意侵犯。员工身处职场,的确需要遵循很多职场规则,但这不代表,员工权利可以被肆意拿捏。无论是部门团建聚会,还是到同事家中参加
生日会,其实都是挺“日常”的职场情景。但当这些场景加上“上司逼下属参加”的前提后,事情就变味了。究其原因,这样的强迫是对员工权利
的践踏。现实中,总有些职场中的“强迫”场景,让员工不堪其累。此事中的“参加生日会”,也可换成其他的情形,比如陪酒、加班等。诸如
此类的情况,总是能激起公众的痛感。尤其是如今,随着员工权利与劳动权益等概念渐次深入人心,这类议题不断进入公共舆论场,引起社会讨论。
这起事件中,“权利”概念显然被无视了。上司在给员工附加义务时,轻易地扯上了“归属感”等名头,却没了基本的权利本位视角。“应约是情
分,不应是权利”的常识,被绑架性思维给踩踏了。更何况,按当事人的说法,他未参加生日聚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担心疫情。若果真如此
,那更不能被接受。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各地都在倡导“少聚集”“少流动”。逼迫员工参加生日聚会,不去的要处理,也是跟这方面的规
定反着来。说到底,“有权不可任性”,企业管理权也一样。罔顾员工基本权利,逾了矩也越了界——劳动法不该答应,权利本位意识也不能兼容
。变味“生日宴”员工谁敢吃没有听领导招呼去参加同事生日聚会就要被罚款,不服罚款就要被开除,发生在贵阳的这件奇葩事最近引发了一波热
议。据被开除的崔先生向媒体介绍,经理褚某在工作群中发了生日聚会的通知后,他因为囊中羞涩又担心疫情,就通过短信向过生日的同事送上了祝
福,没去参加。跟他一样没去的,还有两个人。不料第二天,褚某要求未到场者每人交罚款100元并道歉,崔先生当场表示不服。双方发生
争执后,崔先生被辞退。褚某事后解释称,此举是为了给员工一个归属感,“不这样以后谁会来”。且褚某表示并没有真的罚款,只是警示。这“
警示”怎么看也不对。生日聚会要像上班打卡?邀约是本分,应约是情分,强逼太跌份。说白了还是身为经理觉得自己的话没被当圣旨,所以要用罚
款来以儆效尤。纵观这几年的各种跟奇葩企业文化有关的新闻,从业绩不达标罚吃辣条,到逼着员工跪地爬,再到此番以归属感为名剥夺他人自由
安排业余时间的权利,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因为手中有了一点小权,就把自己摆到了可以全面掌控他人的绝对权威位置上。诚然,在职场中确实有些人
情往来还是需要参与其中的,聚餐也好、出游也罢,都是题中应有之意,但大前提是知情自愿。所以,当这件事变成了没有选择必须参与的行为,就
离职场霸凌不远了。更何况正在疫情期间,少聚集、不聚集是防控必不可少的措施。就算是低风险区,聚集庆生也不合时宜。如此奇葩企业文化,不
必担心下次员工生日聚会有没有人来,该担心的是,以后招聘谁还敢来。团建活动、生日宴会本是日常工作场景,对于团队凝聚力可以起到积
极作用,但不参加就罚款、不接受罚款就辞退的行径无疑是在为企业“劝退”,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思想和行为被控制。不管事后的理由多么冠冕
堂皇,强迫参与的事实难以抹杀、以权压人的压迫更难以“洗白”。近年来,奇葩企业文化层出不穷,归根到底就在于管理者的认知错误,把自己凌
驾于绝对掌控他人的位置,怎能带好团队、创造业绩。职场“PUA”是很多人曾经甚至正在经历的事情,但这种扭曲的文化绝不能称为职场常态
。希望企业可以引以为戒,塑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认识到权压人只会走向凋零,用包容的环境、奋斗的氛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1
献花(0)
+1
(本文系启智职教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