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汶川地震遗址面前,请多一点敬畏与尊重
2021-05-19 | 阅:  转:  |  分享 
  
汶川地震遗址面前,请多一点敬畏与尊重据报道,1月24日,有网友爆料称,在四川汶川县映秀镇映秀震中遗址,有几名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不停说
笑。导游看到后怒怼:“请文明祭奠,如果再笑请你出去!”从爆料视频可以看到,这几名游客在参观汶川地震遗址时,频频发出嬉笑声,导游几次
劝说无果,终于“发飙”警告。导游怼游客,通常激起的是对“导游欺客宰客”的痛斥。但在该事件中,网友却质疑和谴责了游客,对于女导游的
表现则赞赏有加。有人也许不太理解,出去旅游不就是图个开心吗?如果连说笑都不能,那为什么还要去旅游呢?说笑当然没问题,但也得分时间
、地点、场合。在某些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间,“不笑”是一种旅游文明,也是一种公共素养与基本德行。尽管距离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多
年时间,但它带来的损失与伤害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或受伤致残的人来说,这仍是一段无法轻易被抹掉的记忆伤
疤。也因此,地震遗址不同于一般景区景点,而具有了纪念、悼念、祭奠的意味在里面,在参观过程中理应保持必要的敬畏。这里的敬畏,包括仪容
仪表整齐、言行举止得体,更要避免在此嬉戏、打闹等。以此而言,这已不仅是文明素质的问题,而是对于别人曾经历的灾难、对整个民族曾经历
的苦难,是否具备起码的共情能力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参观地震遗址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敬畏心,既是对地震罹难者的不尊重,也是对地震幸存者的
一种情感伤害。从旅游的目的和功能来说,人们参加各种旅游活动,旅游显然不只有休闲、娱乐、陶冶情操这些功能,接受自然熏陶、历史教育、
文化洗礼,也是旅游活动的目的之一。或许在嬉笑者看来,他们的笑并无恶意,但这难免给人以违和感:嬉笑的轻佻跟历史的厚重,在当时那样
的场合压根就无法兼容。类似的地方,还有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革命纪念地以及很多革命公墓等。毕竟,生而为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失却对
生命的敬畏。导游怒怼嬉笑游客之外还需要做什么24日,一段“导游怒怼参观汶川地震遗址嬉笑游客”的视频在网上热传,面对多次嬉笑的
游客,该女导游怒怼:“请文明祭奠,如果再笑请出去!”25日,视频中的女导游何小艳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她是映秀地震遗址的一名讲解员
。2008年地震中,自己有家人就在当时讲解的映秀中学遇难。如今旅游已成为很多国人的生活方式,旅游市场也有多类型旅游产品呈现,既
有游乐型景区景点,也有灾难型景区景点等。前者一般不禁止游客嬉笑,后者则需要游客保持严肃,这是对灾难中遇难者的基本尊重,是个基本的旅
游常识,但有的游客却偏偏不懂该常识、违背该常识。5·12汶川地震共造成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全国“防灾减灾日”为此定在每年5月12日。按说,每个国人都应真正了解这场灾难带来的不幸,
每个游客走进地震遗址都应该用文明方式祭奠死者,敬畏生命、珍惜幸福。但在某些游客的眼里,认为旅游都是娱乐,都可以嘻嘻哈哈;即便身
处地震遗址,也认为灾难与自己无关,所以以嬉笑等态度游览参观。但这种嬉笑的态度,一则,破坏了地震遗址的氛围和秩序;二则,给灾区遇难
者的亲人造成心理不适;三则,嬉笑游客自身也未从旅游中真正受益。对于嬉笑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视频中的讲解员进行怒怼很及时很必要。这种
怒怼,不完全是因为嬉笑游客的行为刺激了有亲人在地震中遇难的讲解员,而是讲解员在履行职责,在维护景区应有的氛围和秩序。如果不怒怼这种
不文明行为,不仅会影响景区形象,也会产生不良示范。我们还要意识到,要想纠正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能只靠导游或讲解员怒怼,而是要
形成“人人怒怼”或者“人人喊打”的局面,即凡是每个进入景区的人都应该对不文明行为说“不”,因为景区是公共场所,应当人人维护。除
了提醒、怒怼之外,对不文明游客该实施惩戒的还应该实施惩戒。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已制定并实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
,全国每年都有人被纳入该“黑名单”。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制度。要想提高游客素质,不仅需要景区工作人员、游客进行必要的怒怼,制度
进行必要惩罚,还应该对景区进行分类管理,并对不同素质的游客采取不同管理和教育方式,通过精准教育或许能收到更好效果。比如说像地震
遗址这样的景区,在游客进入景区之前,不妨先进行简单的常识测试,根据游客素质高低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教育内容则要明显区别于游乐型景区
,要与地震遗址的氛围与定位相适应。如此一来,就能避免某些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出现嬉笑、打闹等不文明的行为。汶川地震带来的伤痕尚在,那
段令人心痛的苦难至今仍留在很多人记忆中。在废墟之上设立旅游景点是为了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这场灾难,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应该铭记的历史。立身
其中,哪怕无法有身临其境的悲恸,也应该保持起码的严肃,这是对逝者的悼念,更是对生命的敬重。文明旅游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应该落实在行动
上,既有保持旅游环境的自觉性,还报考符合旅游目的地的外在表现。在埋葬了生命、制造了死亡的地方嬉笑,如此游客怎能是文明之人?怎能从
游览中有所收获?难怪导游怒怼。但仅仅依靠导游的怒怼,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国民的文明素养建设,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惩处力度,真正让敬畏之心植入每个人的心中。1
献花(0)
+1
(本文系启智职教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