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没有逻辑”,到底什么是逻辑?

 广院孺子牛 2021-05-20

在即兴评述教学中最常听到的评语之一就是“你这个评述没有逻辑”。事实上,逻辑性口语表达,不仅仅出现在艺考阶段,即使进入大学,乃至之后从事播音主持工作,都需要拥有对这个能力的掌握。所以,弄懂什么是逻辑性思维,以及如何应用它于口语表达,就显得分外重要。

01
概念


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我对“逻辑”的理解,或许我会使用“这是一种对思维顺序的呈现”,其中的“顺序”一词也可以用“路径”“布局”来代替。这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这种经过设计、组织过的语言,来表述一种思维的顺序,通过这个行为,从而实现对某个预定观点的揭示。

了解过概念以后,再来说方法就会容易很多。渐进式是常见的逻辑思维组织形式,这其中又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经典的范例。虽说常见,但我并不认为掌握起来没有难度。我想用一道真题来具体解释这个思路的难点所在。

02
真题&解析


这是中国传媒大学近两年播音艺考三试考过的一道评述题目:

近日,一个有趣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小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一路吃的都是江淮美食。”杭州小学生马思齐在自己的作文里列举了《西游记》不同故事的菜名,他发现,从东土大唐到西域,菜单似乎都是江淮美食。“从菜单上可以看出,米饭、蘑菇、香椿、真菌、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差不多每顿饭都有。”马思齐说,自己把《西游记》读了好几遍,有些故事看了十多遍,里面很多菜是相似的,应该是吴承恩老家的菜,就写了这篇作文。

如果我们尝试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渐进逻辑来规划思路,首先要确定是什么——即论点,可是对于中传即评来说,一大风格就是元素众多,比如这则新闻里就出现了热搜+小学生+西游记+江淮美食+吴承恩,这显然加大了提炼论点的难度。并且,我们深知观点统领全局,一旦观点跑偏了,后面的原因和解决必然也失去了意义。

再说挖掘原因这部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新闻的发生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是哪一方或哪几方的力量,使得这位小朋友独立做出了对知识的勇敢探知呢?这有会引起“大人世界”怎么样的思考?——以上思路是对的吗?正确的前提是能够呼应开篇提出的论点。所以,你的论点是“让小学生们都要向思齐小朋友学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小学教育的正确方向”诸如此类吗?

03
点睛


观点是否一针见血一步到位,几乎决定了一篇评述有可能具备的高度。对新闻事件原因的挖掘则说明了你看待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是否具备普遍联系的社会观。至于最后的解决层面,更多展露的是答题者社会认知的合理性,不至于说出纯属难以实现的空话套话的所谓建议。

我不会把我的主观理解强加给读者,但如果一定要对这道题给出答题的建议的话,我会分享这句话:孩子的世界一定是大人世界的反射。所以这件看上去的孩子中的小事才会登上大人世界的热搜。看上去是在解答小朋友发现了吴承恩的家乡菜,而事实上应是回答“为什么会备受关注登上热搜,这意味着孩子世界做到了什么大人世界所做不到的、缺乏的事情?”论点确定之后,之后的找原因、举例子、给建议,就顺理成章很多。

04
结语


总的来说,方法也好思路也罢,并不是一定要求新求怪,恨不得语不惊人死不休。大量学生评述拿不到一个高分,其实仍旧败在了最基础的地方,比如审题比如对事情主旨的概括。俗话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意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