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张磊涤浊法论文
2021-05-20 | 阅:  转:  |  分享 
  
张磊涤浊法方药特点探析姜枫1,2张荣欣2孙玉信3指导:张磊3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3.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8摘要:阐述了张磊涤浊法的方药特点:用药以苇茎汤为主方;用药多轻清
灵动;分三焦用药。关键词:涤浊法;治法;苇茎汤;内科杂病;张磊张磊(1929——),男,教授、主任医师。幼上私塾,诵读经史,奠定了
古文基础。18岁师从当地老中医张炳臣,出师后,在家悬壶。1952年加入联合诊所,1953年工作于区卫生所,1958年考入河南中医学
院本科,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医教部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河南省卫生厅任副厅长,河南中医学会会长、中药学会会长
。国家二部一局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国家“十五”攻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的名老中医。
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和临床,经过众多名医的教诲,加之治学严谨,攻读勤奋,故而医理纯熟,医术精湛,尤其擅长于内科杂病的治疗。涤浊法是张老
临证治疗八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治法,广泛适用于各类浊阻之证,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在张老侧侍诊数载,聆听张老教诲。兹将张老涤浊法之方
药特点整理于下,供同道临证参考。1.涤浊法简释浊邪,即秽浊之邪,是指因外感、内伤、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使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并停留阻
滞于人体组织器官所形成的具有致病作用的病理产物,包括浊气、瘀血和痰、饮、水、湿等。多见形体丰肥、嗜卧少动、倦怠乏力、头目不爽、胸闷
脘痞、舌体偏胖、质黯、舌苔浊腻等症状,其病往往缠绵难愈,易成痼疾。在内科杂病中浊阻之证较为多见。张老据《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平治
于权衡,去宛陈莝,疏涤五脏”之旨,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炼,创立涤浊之法,治疗各类浊阻之证,疗效显著。2.以苇茎汤为
主方张磊教授涤浊法以苇茎汤为主方。苇茎汤出自《古今录验方》,见《外台秘要》卷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载本方,但无方名。宋·林亿等
校定《金匮要略方论》时,将此方收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作为附方,“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名“《千金》苇茎汤”,
历代方书和近代讲义教材都收录在肺痈门,成为治肺痈专方。张秉成《成方便读》解本方曰“是以肺痈之证,皆有痰火邪互结胸中,久而成脓所至。
桃仁、甜瓜子皆润降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苇茎退热而清上;薏苡仁除湿而下行。方虽平淡,其通瘀化痰之力,实无所遗。所以病在上焦
,不欲以重浊之药重伤其下也。”指出本方具“化浊”之功。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更为广泛,可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
性发作、小儿过敏性咳嗽、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上颌窦炎、鼻窦炎、阑尾周围脓肿、慢性结肠炎等多种证属热毒蕴滞、痰瘀互结所致的疾病,
并且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妇、儿、眼科等各科有关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本方治疗浊阻之证可从两方面分析。其一,从浊邪产生相关的脏腑来
看,浊邪的产生是体内气血津液运行、代谢失常的产物,而在气血津液的运行中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最为重要。其中尤以肺的功能正常为其首要条
件。肺为华盖,主气并司一身气机,还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为气、血、水液运行输布之中枢。肺的功能正常则气运畅、血输达、水精四布、五
经并行,全身四肢百骸得以充养,而尽终其天年。若肺的功能失常则气滞、血瘀、水停、浊邪为患,百病丛生。因此,肺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凡
因湿热、暑湿或痰热痹阻肺气,皆可导致肺失清肃,郁遏脾胃、三焦、肾和膀胱。上源肺不清,治节无权,水道失通,下流不洁,影响气血运行、气
机升降和水液代谢,而生痰、变浊、化脓,导致水肿、喘咳、悬饮、咯血、内痈、黄白带下等浊阻之证变生。因此,从治肺入手调治上述浊阻诸病正
是开流澄源的治本之策。苇茎汤功能化痰湿以清肺热,通络瘀而降肺气,契合上述原则。其二,从本方药物组成来看,本方药虽4味,但配伍精妙。
方中苇茎甘寒多液,清泄肺热,生津养阴;冬瓜仁清热化浊,祛痰排脓;薏苡仁利湿健脾,清热排脓;桃仁活血祛瘀,润燥通便。综观其方,清热、
理气、利湿、化痰、活血俱备,清热而无苦寒之弊,不伤正气,渗利而不伤阴,活血而不峻猛,配伍佐辅适度,祛邪扶正兼顾,清上、畅中、渗下并
行,标本齐治,故可治疗因热、湿、痰、瘀所致的各类浊阻疾病。3.药多轻清灵动浊为阴邪,其性重浊,留滞所犯脏腑而为病,因此,对其治疗要
以运、以动、以平为主,兼顾脏腑之性,不可矫枉过正。《药对》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李时珍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发挥,可
启后人茅塞,其注曰:“当作轻可去闭。有表闭里闭,上闭下闭。表闭者,风寒伤营,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得外出,而为发热、恶寒、头痛、脊
强诸病,宜轻扬之剂发其汗,而表自解也。里闭者,火热郁抑,津液不行,皮肤干闭,而为肌热、烦热、头痛、目肿、昏瞀、疮疡诸病,宜轻扬之剂
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闭有二,一则外寒内热,上焦气闭,发为咽喉闭痛之证,宜辛凉之剂以扬散之,则闭自开;一则饮食寒冷抑遏阳气在下,
发为胸膈痞满闭塞之证,宜扬其清而抑其浊,则痞自泰也。下闭有二,有阳气陷下,发为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行之证,但升其阳而大便自顺,所谓
下者举之也,有燥热伤肺,金气賁郁,窍闭于下,为小便不利之证,以升麻之类探而吐之,上窍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谓病在下取之上也。”指出治疗
各类闭阻之证,需要使用具有发汗、解肌、开闭等效的轻清之剂方能奏效。浊邪阻于人体各部,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虽与上述诸症不尽相同,但其
需要以轻清之剂开其闭、去其实则是一致的,因此,对于浊阻证的治疗亦当使用轻清之剂。李时珍在注解《药对》:“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
属是也”时又指出:“着者,有形之邪,留着于经络脏腑之间也,便尿浊带、痰涎、胞胎、痈肿之类是矣。皆宜滑药以引去其留着之物。此与木通、
猪苓通以去滞相类而不同。木通、猪苓,淡渗之物,去湿热无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类,去湿热有形之邪。故彼曰滞,此曰着也。”说明了治
疗“有形之邪”的“著”证需要使用“滑药”以引去其留着之物。涤浊法使用的主要药物中苇茎甘寒,轻清中空,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薏苡仁
甘淡微寒,上能清肺、中能健脾、下能渗湿;冬瓜仁甘寒,功清热化痰排脓;皆为淡渗之品,且薏苡仁、冬瓜仁为多膏脂之品,可以濡润、滑利,上
述诸药皆轻清灵动,符合“轻可去实(闭)”“滑可去著”的治疗原则。4.分三焦用药浊邪为患,证见多端,因此,其治疗也当有所权变。张老根
据浊邪所犯部位而拟定了分三焦使用的不同方药。病在上焦者使用浊邪阻肺、肺失清肃方。药用苇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桔梗、黄芩、海浮
石、炒葶苈子、炒苏子、麻黄、生甘草、大枣等。本方实为苇茎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等加味而成。该方用于浊邪犯肺及肺系出现的各类病证
,如肺炎、咽炎、鼻窦炎等,加入扶正抗毒之品亦可用于肺癌等肺系恶性肿瘤的治疗。病在中焦以脾为主者使用浊邪中阻、脾失健运方。药用苇根、
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制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炒苍术、炒神曲、栀子、生甘草等。本方为苇茎汤和二陈汤、越鞠丸化裁而成。“脾为生气
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肺失宣降,痰湿困遏,脾因之而呆滞,抓住“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之病机,用苇茎汤化裁,可使肺清肃复常,脾乃升清。
该方用于肥甘厚味过度,体胖困倦,舌苔黄腻或白腻,血脂高、有糖尿病、高血压倾向者。病在中焦肝脾不调者使用肝热脾湿、浊邪积着方。药用苇
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鳖甲、郁金、延胡索、败酱草、生麦芽、炮穿山甲、大贝母、夏枯草、茵陈、大黄、生甘草等。方中鳖甲、穿山甲,
价较昂贵,可以皂角刺、川芎、三棱代之。该方可用于右胁不适或疼痛,腹胀,小便黄,大便或溏或干,肝功异常、脾大等症患者,如慢性肝病病人
。病在下焦使用浊在下焦、膀胱失利方。药用白茅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连翘、赤小豆、滑石、怀牛膝、干地龙、琥珀、冬葵子、茯苓、生
甘草等。本方为苇茎汤易苇根为白茅根合冬葵子散化裁而成。该方用于浊在下焦,久而不去,小便黄浊不利,小腹不适或会阴胀疼等。如慢性前列腺
炎多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水道不畅。肺为水之上源,尿流的改变与肺之宣发肃降有关。可采用下病上治、异病同治之法,选取上方化裁治疗。囿
于管见,以上对于张老涤浊法的阐述不免肤浅,涤浊法的内容远不止此,与张老其他方法合用,其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愿读者鉴之。张磊涤浊法浅析
姜枫1,2张荣欣2孙玉信3指导:张磊3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3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8摘要:张磊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长于内科杂病的治疗,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
临证八法”,其中涤浊法是最具特色的治法之一。涤浊法的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导致浊阻证增多的背景下产生的,在选方
用药上以千金苇茎汤为主方,并根据浊邪所阻脏腑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化裁、配伍;因为涤浊法为祛邪之法,所以要根据正气的强弱,辅以扶助正气之
法,尤其扶助脾胃之气。关键词:涤浊法;苇茎汤;内科杂病;张磊基金资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No.2004BA721A01Z70)
张磊(1929-),男,河南固始县人,教授、主任医师。幼上私塾,诵读经史,奠定了古文基础。18岁师从当地老中医张炳臣。出师后,在家
悬壶。1952年加入联合诊所,1953年参加区卫生所,1958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本科,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医教部副
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河南中医学会会长、中药学会会长。国家二部一局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
老师,国家“十五”攻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的名老中医之一。由于张老长期从事教学和临床,经过众多名医的教诲,加
之治学严谨,攻读勤奋,故而医理纯熟,医术精湛,尤其擅长于内科杂病的治疗。涤浊法是张老临证治疗八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治法,广泛适用于各
类浊阻之证,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在张老侧侍诊数载,聆听张老教诲,兹将张老对涤浊法之经验整理于下,希冀对同道临证有所裨益。浊邪及涤
浊法产生的现实背景浊邪,即秽浊之邪,是指因外感、内伤、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使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并停留阻滞于人体组织器官所形成的具有
致病作用的病理产物,包括浊气、瘀血和痰、饮、水、湿等。多见形体丰肥、嗜卧少动、倦怠乏力、头目不爽、胸闷脘痞、舌体偏胖、质黯、舌苔浊
腻等症状,其病往往缠绵难愈,易成痼疾。在内科杂病中浊阻之证较为多见。浊阻之证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这与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
式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其一,寒温不适。空调、暖气等设施的广泛使用,使人之腠理当开不开、当闭不闭,或者导致体内浊气闭拒,不得泻越;或
者使体外邪气乘其腠理开泄而入。如是浊气闭阻于内、邪气侵袭于外而气血津液运行失其常度则浊邪内生。其二,起居无常。伴随汽车、电脑等的普
及,以车代步、长期伏案等生活工作方式使活动减少。《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说明运动减少可以
导致气血亏虚,并且长期缺乏运动还可以使气机阻滞,津液运化、布散失常,血行缓慢,湿、痰、瘀浊之邪内生。其三,饮食偏嗜。《素问·脏气法
时论篇第二十二》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合理饮食可以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充
沛。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应酬的增加,使得人们的饮食结构出现变化,膏粱厚味、辛辣烟酒等习以为常,《素问·奇病论篇第四
十七》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指出:“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饮食偏嗜导致痰湿瘀热等浊邪内生。其四,情志不畅。《灵枢·本神第八》:“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
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说明情志变化会影响到气血的运行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经常会产生忧思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疏导和自我调适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和
脏腑的正常功能而致痰、饮、水、湿、瘀等浊邪内生。上述各种原因导致浊邪在体内蕴积日久,又可对人体脏腑经络造成严重损害,百病由此乃变化
而生。张老据《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疏涤五脏”之旨,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炼,创立涤浊
之法,治疗各类浊阻之证,疗效显著。以苇茎汤为主方张磊教授涤浊法以苇茎汤为主方。苇茎汤出自《古今录验方》,见《外台秘要》卷十,《备急
千金要方》卷十七载本方,但无方名。宋·林亿等校定《金匮要略方论》时,将此方收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作为附方;“治咳有微热、烦满、
胸中甲错,是为肺痈”,名“《千金》苇茎汤”。历代方书和近代讲义教材都收录在肺痈门,成为治肺痈专方。张秉成《成方便读》解本方曰:“是
以肺痈之证,皆有痰火邪互结胸中,久而成脓所至。桃仁、甜瓜子皆润降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苇茎退热而清上;薏苡仁除湿而下行。方
虽平淡,其通瘀化痰之力,实无所遗。所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重伤其下也”,指出本方具“化浊”之功。但本方临床应用广泛,如温病大家
叶天士用本方治疗咳嗽、吐血、肺痹、风温、暑证、痰证,吴瑭加杏仁、滑石治“热饮”引起“太阴湿温喘促”,蒲辅周以之治疗乙脑、肺炎、麻疹
,认为该方属通阳利湿法。随症加减:病在上焦者加桔梗、黄芩、海浮石、炒葶苈子、炒苏子、麻黄、生甘草、大枣等;病在中焦以脾为主者加制半
夏、陈皮、茯苓、泽泻、炒苍术、炒神曲、栀子、生甘草等;病在中焦肝脾不调者加鳖甲、郁金、醋延胡索、败酱草、生麦芽、炮穿山甲、大贝母、
夏枯草、茵陈、大黄、生甘草等;病在下焦者易苇茎为白茅根,加连翘、赤小豆、滑石、怀牛膝、干地龙、琥珀、冬葵子、茯苓、生甘草等。随脏腑
“所得”而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所得指有利于各脏腑生理特
性的药物、饮食、情志等。“所恶”“所不喜”指有碍于各脏腑生理特性的药物、饮食、情志等。说明五脏有病,若能够应用有利于恢复其生理功能
的药物、饮食、情志,才能使疾病获得痊愈。在治疗疾病时,若能够顺应脏气之势,就等于加强了机体自身的抗病祛邪和恢复正气的能力,从而达到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就浊阻证的治疗而言,亦如是。对于浊阻上焦肺脏,因肺为娇脏,居阳位,为华盖,主水司呼吸,为水之上源,因此,对于
浊邪阻肺之证当以苇茎汤为主方,加用轻清之品,如苏子、麻黄、桔梗之品,以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旨。若浊邪阻于中焦脾胃,因脾胃居
中州,为气血运行、气机条达之中枢,治疗当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则,以苇茎汤加入淡渗、轻利之品以调之,如茯苓、陈皮、半夏、苍术
等,使枢机得运,气机条达、气血通畅。而对于浊阻下焦之证,因腑通为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当选择苇茎汤加滑石、赤小豆、冬葵子、
怀牛膝等通利之品,使浊邪得以外趋。注意培护正气浊邪的产生,一方面是外邪内侵,脏腑功能失调、减退的结果,另一方面浊邪产生之后又将影响
人体气机的条达,气血津液的运行,成为致病因素,加重脏腑负担,耗伤正气;两方面都将导致人体正气的耗损,因此,对于治疗浊邪内阻的患者,
涤浊法为祛邪的治标之法;培护正气乃是治本之法。张老指出:“当然也不可忽视正气虚这一点,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之谓也。至于扶正之法
的运用,当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正气的强弱、浊邪致病的缓急等综合考虑,同时要兼顾浊阻的部位。在扶助正气的措施中,尤以扶助脾胃之气为要
,中焦脾胃之气得健则运化、枢转功能正常,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浊邪无从生,方药如二陈汤、四物汤等。如浊邪阻于上焦,肺气亏虚,无以宣化
,可以黄芪、山药等药补肺之气;若浊邪阻于下焦,损伤阳气,可配以桂枝、附子等药以温阳化浊。临床上浊邪所致疾病虽然不同,但疾病的要点均
在一个“浊”字。在治疗方法上,要点在“涤”字,要根据浊邪特点和脏腑特性立法处方。张老强调,临证中只要牢牢抓住一个证的着眼点、一个法
的着眼点,方药随证加减变化,缓缓图之,即可见效。张磊涤浊法在神经系疾病中的应用何华河南省中医院传统医学诊疗中心,河南郑州,4500
02关键词:涤浊法;神经系疾病;张磊张磊教授为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其医理纯熟,医术
精湛,善治内科杂病,每起沉疴。涤浊法是张老临证颇具特色的治法之一,广泛适用于各类浊病,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张老侍诊数载,得窥堂奥
,现将其以涤浊法治疗神经系疾病的经验介绍于下。1.浊病的形成浊邪,是指由于寒温不适、起居无常、饮食偏嗜或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脏腑功
能紊乱,阴阳失调,气津液运行不畅,水湿、痰饮、瘀血内生,蕴积体内日久,阻滞气机,转化为对人体脏腑经络造成损害的病理产物,包括湿浊、
痰浊、瘀浊和脂浊等。浊邪作崇而导致的各种疾病称之为浊病。其病多见形体丰肥、嗜卧少动、倦怠乏力、头目不爽、胸闷脘痞、舌体偏胖、质黯、
舌苔浊腻等症,且往往缠绵难愈,易成痼疾。2浊邪的致病特点痰、湿为津液所聚,瘀乃血滞而成。《圣济总录》认为,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脉
道闭塞,津液不通”。《诸病源候论》则认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则指出:“
凡经络之痰,盖即津血之所化也……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耳。”瘀阻气滞,水津失布,则停而为湿、凝而为痰,正所谓“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也
”(《血证论·瘀血》)。而痰阻气滞,血行不畅,亦可郁而成瘀。诚如《脉因证治·痈疽》所云:“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
浊。”痰浊、脂膏在脉道中滞留蓄积过量则成脂浊。因此,湿浊、痰浊、瘀浊和脂浊常相兼为患,导致病程缠绵,难以速愈。浊邪性质黏滞,易阻遏
气机,其致病部位广泛,症状多变,病理演变较为复杂,且易生怪证、险证。在神经系疾病中可表现为“眩晕”“头痛”“中风”“痴呆”“痫病”
“痿病”等,诸如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脑供血不足、脑卒中、痴呆、癫痫及肌肉、脊髓病等多种疾病。3.涤浊法的内涵张老根据
《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疏涤五脏”之旨,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炼,创立涤浊法治疗各类浊病。该法
以《古今录验方》之苇茎汤为主方,同时对于“瘀浊”和“脂浊”又分别采用血府逐瘀汤和导痰汤等。张秉成《成方便读》解苇茎汤曰:“桃仁、甜
瓜子皆润降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苇茎退热而清上,薏苡除湿而下行。方虽平淡,其通瘀化痰之力,实无所遗。”指出本方具有“化浊”
之功。4.典型验案张老以涤浊法治疗神经系之浊病,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案1:宋某,男,37岁,因“间断头晕2年”为主诉就诊。患者平
素嗜好烟酒及辛辣食物,多卧少动。近2年经常头晕、头懵,脘闷纳少,饱食后右胁胀痛,神疲乏力,形体肥胖。舌淡红,苔白微黄,脉沉滑。BP
130/90mmHg。实验室检查提示高脂血症、脂肪肝。西医诊为高脂血症,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脾虚痰阻,清窍被蒙。张老治用健脾化浊法
,方用苇茎汤合二陈汤加减:苇茎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胆南星6g,
石菖蒲10g,泽泻10g,,炒白术10g,荷叶30g,炒神曲10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1周后复诊,服药后头晕、头懵有
所减轻,纳食稍增,余症同前。治疗守上方加炒山楂15g以消脂降浊。继服7剂后,食纳可,头晕明显减轻,精神改善。以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
诸症消失,血脂恢复正常。按:本病属“脂浊”“痰浊”范畴,为浊邪阻于中焦脾胃所致,因脾胃居中州,为气血运行、气机条达之中枢,故治疗当
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则,以苇茎汤加入淡渗、轻利之品以调之,如茯苓、陈皮、半夏、苍术、荷叶等,使枢机得运,气机条达,气血通畅
。案2:张某,男,59岁,以“呆傻5个月”为主诉就诊。患者5个月前摔倒后头部受伤,当时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但出现记忆力、计算力、
定向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减退,渐至不会算账,不能言语,时遗尿,表情呆滞。舌淡红,舌体胖大,苔黄厚腻,脉沉滞。头颅MRI示“双侧大脑皮质
脑回弥漫性轻度肿胀,考虑脑缺氧可能性大”。西医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中医诊断为痴呆,证属痰瘀痹阻清窍。张老治疗首用化痰开窍、祛瘀通
络之法。方用导痰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胆南星6g,石菖蒲10g,郁金10g,薄荷6g(后下),
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5g,川芎6g,益智仁10g,甘草6g。12剂,水煎服,日1剂。以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后,患者反应较前
灵敏,能表述简单语言,记忆力、定向力亦稍恢复,舌苔稍厚。于上方基础上加远志、制首乌各10g,菟丝子、熟地黄各15g等,以补肾填精充
脑。经治半年后,遗尿消失,余症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按:本病属“痰浊”“瘀浊”范畴,乃外伤致瘀阻水停,脑络不畅,清窍失养。
初期以邪实为主,故用化痰祛瘀法以涤其浊;后合补肾充髓法以益其智而固本。如此根据标本缓急,审证施治,使浊祛而新生。以上病虽不同,方各
有异,然病的要点在“浊”字,方的要点在“涤”字,一是证的着眼点,一是方的着眼点,只要方证相符,药味随证加减变化,缓缓图之,自能见效
。当然也不可忽视正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收稿日期:2010—12—23作者简介:何华(1961——),女,江苏省如皋市人,主任中
医师,医学学士,河南省中医院传统医学诊疗中心主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南中医学院名医研究所副所长,从事中医脑病和老年病研究,T
el:0371-66191399,E-mail:hh66191399@126.com。张磊教授涤浊法的临床应用何延忠河南中医学院第
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8摘要:目的:总结张磊教授涤浊法的理论来源、方药组成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跟师学习,整理应用涤浊
法治疗内科杂症的典型病案,研究分析涤浊四法的理论形成,及涤浊四法的处方、方药组成、应用特点。结果与结论:张磊教授的涤浊四法是中医理
论和个人临床经验结合的结晶,方药组成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学习应用。关键词:张磊;涤浊法;肝热脾湿;浊在下焦张磊教授是全国名老中
医之一,从医60余载,学验俱丰,在内科杂症的治疗研究中,建树颇多[1]。在临证中,张老发现越来越多湿浊阻滞类的病证治疗起来相当复杂
,非一般经方成方所能囊括包治,但有一定规律可寻。于是,根据《内经》“去宛陈莝……疏涤五脏”的理论,独出新裁,创立了涤浊四法,理法方
药严谨,在临床中应用效果良好,很是值得我们研习玩味。兹整理其典型病案数例,窥其一二,以飨同道。1.咳嗽案陈某,男,74岁,农民,2
008年12月12日初诊,病案号:0812069。主诉:咳嗽2年。现病史:2年前受凉感冒后出现咳嗽,反复发作至今未愈。现遇风寒或咽
痒不适则咳嗽,咳白黏痰难咯,咳甚胸闷,动则气喘乏力,平素身体畏寒怕冷,心中发凉,纳可,眠一般,大便时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1
年前曾拍胸片报告支气管扩张,高血压病史10年,服降压药可以控制。辨证为咳嗽,证属肺气不足,肺气失宣。治宜益气宣肺,散寒化痰。处方:
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山茱萸10g,炙麻黄3g,炒苏子3g,炒葶苈子15g,车前子10g,白前10g,橘红10g,
桂枝10g,厚朴12g,生白芍10g,杏仁10g,细辛3g,海浮石30g,射干10g,炙甘草6g,大枣4个为引,20剂,水煎服,日
服1剂。2008年12月31日复诊,患者服上方20剂咳喘稍轻,但仍咽痒时咳,咳吐少量白粘痰,动则气喘,身体怯寒怕冷稍有好转,大便时
干不易排解,夜尿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有力。张老师再详审病证认为,患者虽年高体虚,正气不足,但仍有痰浊之邪阻肺,肺气失于宣肃,
邪不去则正不安,治以涤浊宣肺为主。方用浊邪阻肺,肺失宣降方加减。处方:芦根30g,冬瓜子30g,生薏苡仁30g,杏仁10g,桂枝1
0g,生白芍10g,厚朴12g,炙麻黄3g,炒苏子3g,当归10g,半夏6g,干姜6g,黄芩10g,炒火麻仁30g,炒枳壳10g,
生甘草6g,20剂,水煎服,日1剂。2009年1月21日三诊,患者服上方20剂,咳嗽吐痰气喘均明显好转,时咳吐少量白痰,身体感觉有
力,大便顺畅,纳眠亦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涤浊见功,浊邪未尽,效不更方,上方继服10剂,以观其效。按:张老认为此为治疗浊邪阻肺、
肺失清肃之方,用于痰湿热阻肺致咳喘胸闷、痰多色黄或黏稠胶结难出的病证,药由芦根、冬瓜子、薏苡仁、桃仁、黄芩、海浮石、葶苈子、桔梗、
苏子、麻黄、甘草、大枣等组成。此方以千金苇茎汤为基础,千金苇茎汤方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附方中,由芦根、冬瓜子、薏苡仁
、桃仁组成。苇根甘寒轻浮,善清肺热,为肺痈必用之品;冬瓜子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苇根配合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
;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胃肠而渗湿;桃仁活血逐瘀、泻血分之热结,以助消痈。该方药仅四味,结构严谨,药性平和,共具清热
化痰、逐瘀排脓之效,《金匮要略论注》谓“此治肺痈之阳剂也”,用于痰热肺痈,无论成脓与否皆可加减应用,效果很好。由于立方“以病在上焦
,不欲以重浊之药重伤其下”(《成方便读》),所以用药轻清、平淡而灵动,清热宣壅、涤浊化湿、无苦寒或燥热之弊。张老不仅用此方治疗痰热
肺痈,而且师古出新、移花接木,将此方灵活地应用于多种湿浊阻肺的慢性病证,同时又配桔梗甘草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宏宣肺排痰之力,黄芩
清肺热,海浮石清化顽痰,小剂量苏子、麻黄有宣肺引经之意,组方配伍甚为周全。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纤维
化及肺癌等肺系疾患,辨证属痰湿阻肺者,用此方治疗,每获良效。本案患者初诊虚实夹杂,虽有扶正,但祛邪不足,湿浊之邪不祛,肺气不宣,咳
喘不减,此金实则不鸣也。张老在患者复诊时及时调整治则,以涤浊宣肺为主,同时融入苏子降气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意,灵活用药。该方涤浊
化痰、宣肺降气、调和营卫、温肺化饮,多功并举,标本兼治,正切病机,所以患者多年咳喘顽疾渐见好转。在治疗各种咳、喘病证时,张老常常在
辨证的基础上小剂量加用炙麻黄、炒苏子,既能宣降肺气,又能防止量大过于宣散之弊,这是老师个人经验所得,效果良好,屡试不爽。2.胃脘胀
满案孔某,男,44岁,2010年1月13日初诊,病案号:1001045。主诉:胃脘部胀满,时有疼痛2月余。现病史:患者因在乡镇工作
,平素生活不规律,饮酒较多,渐致胃脘部胀满、时有疼痛,未予诊治。现胃脘部胀满疼痛明显,纳食尚可,大、小便正常,体型偏胖,舌质红,苔
白稍厚,脉沉滞。近期检查,胃镜示:①慢性食道炎;②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示:(-)。B超示:中度脂肪肝。肝功能检查:谷
氨酰转移酶(GGT)118U/L,其他各项均正常。近期血压时有升高,今测血压130/100mmHg。辨证:患者平素应酬饮酒较多,肥
甘厚味过度,内生湿浊,困阻脾胃,脾胃失其运化升清降浊之职,中焦气机壅滞,故为胃脘胀满疼痛之证,治宜涤浊化湿、运脾理气,方用张老浊邪
中阻,脾失其运方。处方:白茅根30g,冬瓜子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泽泻10g,炒苍术10g,茯苓10g,陈皮10g,
清半夏10g,厚朴10g,白豆蔻10g(后下),连翘10g,赤小豆30g,郁金10g,赤芍10g,生甘草6g,20剂,水煎服,日1
剂。2010年2月10日复诊,患者服上方20剂,自觉胃脘部胀满疼痛明显减轻,饮食快或热食胃脘部堵闷感;纳食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
苔薄白,脉沉滞乏力。此湿浊之邪渐去,脾运未复,治疗仍以涤浊之法不变,佐以消导运脾。处方:冬瓜子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
炒苍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清半夏10g,炒白术10g,荷叶10g,白豆蔻10g(后下),泽泻12g,炒麦芽15g,炒神
曲10g,炒山楂15g,生甘草6g,20剂,水煎服,日1剂。2010年3月12日三诊,服上方20剂,效果很好,胃脘部胀满及堵闷感消
失,纳食可,二便正常,已无明显不适,舌脉如常;2010年3月10日于当地检查肝功能已恢复正常,为求巩固继续予以调理。此湿浊之邪虽去
其大半,气机已畅,但中土受困,必有所损,故治疗继续涤浊的同时予以健脾扶正固本。处方: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
g,清半夏10g,白豆蔻10g(后下),冬瓜子30g,生薏苡仁30g,连翘10g,郁金10g,炒麦芽15g,炒神曲10g,炒山楂1
5g,生甘草6g,20剂,水煎服,日1剂。2010年4月2日四诊,已无明显不适,偶因饮酒后出现胃脘部沉滞不适,继服上药后很快就会消
失,近日B超检查提示轻度脂肪肝,测血压130/90mmHg,其后患者继续用此涤浊运脾法调治60天,自我感觉良好,各项理化检查指标恢
复正常,达临床治愈。按: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水平也越来越高,膏粱厚味、琼浆玉液已成为了很多人的基本生活水准。以酒
为浆,以妄为常者也不乏其人。由于一些人缺乏医疗保健知识,没有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肥甘厚味无度,琼浆玉液不限,尽情享受着所谓的“现代
物质文明”,渐渐地促生了很多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现代富贵病,大腹便便,体态臃肿,动辄气急喘促者比比皆是。随着这类富贵病的逐
渐增多,张老在临证中留心观察,潜心研究,依经典之理法,师古而不泥古,撮自己经验之精华,遂立涤浊之法。《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高梁
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张老认为肥甘厚味无度,琼浆玉液不限,内生湿浊,困阻脾胃,脾胃失其运化升
清降浊之职,中焦气机壅滞不畅是这类疾病病机之关键,故以涤浊运脾立法,遂拟浊邪中阻、脾失其运方。方由千金苇茎汤、二陈汤、越鞠丸等经方
化裁而成。千金苇茎汤虽为上焦肺痈而设,但苇茎清上宣肺以开水之上源,或用白茅根清热利尿以化湿浊,此即“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意;
冬瓜子能清上彻下而利湿,薏苡仁下利胃肠而渗湿,桃仁润肠而清下,所以苇茎汤实可清涤上、中、下三焦之湿浊,此法也是张老涤浊四法的基础和
核心,其他涤浊法由此衍化而成。二陈汤燥湿化痰,越鞠丸行气解郁。此方药性涤而不狂,温而不燥,运而不壅,理而不破,涤而荡之,于平淡温和
之中渐而图之。这类富贵病与现代医学代谢紊乱综合征大致相对应,且有日渐增多的趋势。目前,有很多中医学者认为气血瘀滞是其病机,当以活血
化瘀法治疗,于是各种活血化瘀的中药制剂比比皆是,疗效却一般。张老的涤浊法,在代谢紊乱综合征这类富贵病的治疗上,立法有据,谨守病机,
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确切,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值得同道们关注研讨,以期光大。3.右胁胀满案王某,男,38岁,2008年1
2月19日初诊,病案号:0812115。主诉:右胁胀满3月余。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时有胁腹胀痛,口吐咖啡色唾液,在当地平顶山人民医院
检查肝功能异常,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予以西药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佳。近3个月来右胁胀满明显,脐周压痛,口苦有异味,纳可,眠差
、多梦、易醒,晨起乏力,小便经常发黄,大便量少,质稀溏,1~2天1次,舌质淡暗,苔薄黄腻,脉沉滞。近期在当地查肝功能:ALT:20
7U/L,AST:89U/L,GGT:120U/L(均异常升高)。本病辨证:以右胁胀满为主,当诊断为胁痛(胁胀),参考西医检查肝功
能异常、无黄疸,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当属中医肝病的范畴,而不能辨证为黄疸。综合胁腹胀满、尿黄、便溏诸症,参以舌淡暗,苔薄黄腻,其
病机当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湿浊之邪中阻,中焦失于升降斡旋,湿阻气滞故为胀满。所以治宜涤(肝)浊、化(脾)湿、疏肝理气。方用张老经
验方肝热脾湿,浊邪积着方加减,处方:白茅根30g,冬瓜子30g,生薏苡仁30g,连翘10g,赤小豆30g,败酱草30g,郁金15g
,滑石30g(包煎),白豆蔻10g(后下),夏枯草15g,生甘草6g,20剂,水煎服,日1剂。2009年4月15日复诊,由于路远、
复诊挂号困难,服药期间感觉良好,症状渐减,停药时有反复,再服很快又好转,所以患者断断续续服药60余剂始复诊。现胁腹胀满明显减轻,口
内时有异味,纳食可,睡眠已改善,小便时黄,大便基本正常,舌质淡暗,苔薄腻,脉细滞。2009年3月26日在当地复查肝功能:ALT:6
5U/L,AST:66U/L,总胆红素23.4mmol/L(轻度异常)。此湿浊渐去而未净,肝血瘀阻并见,治宜活血化瘀、运脾化湿。处
方:当归10g,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药15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枳壳6g,川牛膝10g,郁金10
g,白豆蔻10g(后下),茯苓10g,炒苍术10g,藿香10g(后下),清半夏10g,生甘草6g,20剂,水煎服,日1剂,以巩固治
疗。后随访患者病情一直稳定。按:张老认为此为肝热脾湿,浊邪积着之方,药由芦根、生薏苡仁、冬瓜子、桃仁、鳖甲、炮穿山甲、郁金、醋延胡
索、败酱草、浙贝母、夏枯草、茵陈蒿、大黄、生麦芽、生甘草组成,临床用于各种慢性肝病患者,病机属于湿浊之邪积着肝脾,以右胁不适或疼痛
腹胀,小便黄,大便或溏或干,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者,疗效十分显著。在本案中,张老减去了原方中软坚散结的鳖甲、穿山甲(既不需散结,又
避免了药价昂贵),利胆退黄的茵陈蒿、大黄(即茵陈蒿汤意,该患者虽有肝功能异常却无黄疸),又加用赤小豆、滑石,配合白茅根、薏苡仁、冬
瓜子以加强涤浊化湿之力;连翘、败酱草、郁金、夏枯草清肝热,疏肝气,活肝血,散肝气之郁结;这类药质轻而味不过于苦寒,清热而不戕肝,可
长期服用。如用黄芩、黄连之类清热,过于苦寒,久服易于戕肝伤胃。白豆蔻配薏苡仁,健脾、醒脾、理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此配伍的妙处自不言而喻。由于此方配伍严谨,正中病机,有矫枉之力而无过正之弊,所以患者连服数月,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症状逐渐减轻,肝功
能趋于正常,由此可见张老用药之老道。复诊时张老再审病机,度病势,从瘀浊论之。肝为血脏,肝血宜养宜活,这也是张老治肝病的特色之一。张
老还认为血府逐瘀汤,养血活血,疏肝理气,通达上下,组方严谨,是一个很好的方子。方证相合,所以继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加健脾化湿药物
,巩固治疗。张老辨证用药之灵活精奥,由此可略窥一斑。4.小便滴沥案黄某,男,70岁,2010年2月22日初诊,病案号:100208
9。主诉:小便滴沥不畅,尿不尽感10年。现病史:患者10年前即出现小便不畅,有尿不尽感,检查有前列腺增生,曾中西药治疗,时有好转,
未能彻底治愈,严重时需导尿缓解,因惧怕手术而迁延至今,近期又逐渐加重。现小便滴沥不畅,尿黄味重,时有尿频尿急、尿不尽感,或如厕小便
失控,无尿痛,1天小便10余次;纳食可,口干,饮水较多,睡眠一般(因夜尿而影响),大便稀溏,日1次。舌质偏暗,苔薄黄,脉沉滞。高血
压病史6年,药物控制在正常范围,前列腺增生史10年。辨证:本案以小便滴沥不畅为主症,当辨为癃闭无疑。患者年高肾气衰微,膀胱气化不利
,湿浊内生;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瘀浊蕴结下焦,阻塞尿道,水道不通,故见小便滴沥不畅;瘀浊蕴久化热内蒸,故为口渴尿黄,舌暗苔黄脉沉滞
亦为瘀热之外候。所以湿浊瘀热蕴结下焦是为该病之枢机,治当涤浊化瘀,清热散结,助气化,利水道。方用张老浊在下焦,膀胱失利方加减,处方
:白茅根30g,冬瓜子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连翘10g,滑石30g(包煎),冬葵子30g,赤茯苓15g,赤芍15g,
桂枝10g,当归10g,浙贝母10g,怀牛膝10g,干地龙10g,琥珀3g(冲服),乌药10g,通草6g,15剂,水煎服,日1剂。
患者服药30余剂,家属来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虽仍有小便不畅,但已无小便滴沥、尿急和尿不尽感,欲如厕基本能控制;口渴尿黄也明显好转
,欲求调方。因未见患者又考虑该病日久,非一时之功可达,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守方继服;又恐桂枝乌药久服有过于温燥之弊,张老斟酌再三,
遂将上方桂枝、乌药各减为6g,15剂,以期调治。后家人他病来诊,诉上方患者间断服用,小便基本通利能控制,未再出现癃闭导尿现象,甚为
高兴。按:张老认为此浊在下焦,膀胱失利方,主要用于浊在下焦,久而不去,小便黄浊不利,小腹不适或会阴胀痛等症。老年前列腺增生,感染性
、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辨证属浊在下焦者,用此方法治疗效果良好。《灵枢·本输》曰:“实则闭癃,虚则遗溺。”本案老年前列腺增生以瘀浊下阻
,邪实为主,所以治以涤浊化瘀立法。方中用千金苇茎涤浊化湿,白茅根易苇根清利下焦,直达病所;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消癥积,原为妇人胞宫
癥块而设,理法相同,异病同治,移治男子癃闭正切病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有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连翘、滑石、通草、牛膝、地
龙、琥珀清热利尿而通利水道,连翘兼能散结,牛膝兼能引药下行,琥珀兼能化瘀,一药多用,这也是张老用药精妙之一;浙贝母、冬葵子软坚散结
,《神农本草经》载冬葵子曰:“主五癃,利小便”,是一治癃闭要药;更有乌药配桂枝温阳化气,以助膀胱气化。纵观全方,涤浊化瘀,清热散结
,助气化利水道,多法并举,杂病杂治,渐见功效。另外,牛膝、地龙、琥珀相伍是治疗小便淋涩不通的佳品,只要配伍得当,疗效很好,这也是老
师经验之精华,值得学习。5.耳鸣案崔某,男,58岁,2008年9月5日初诊,病案号:0809032。主诉:耳鸣2月余。现病史:2个
月前不明原因出现耳鸣如蝉声,曾按神经性耳聋服西药效差,又服中药效亦不佳,近又住院治疗10年余,予以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亦不见效而来诊。现症:耳鸣如蝉声,持续不断,右耳较重,时有刮风声感,纳可眠佳,大小便正常。体型偏胖,舌质淡略暗,苔白微厚腻,脉沉弦。高血压病史5年,服降压药控制在正常范围。痛风病史3年,偶然发作,未予以治疗。自述近期检查结果示:脑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大、尿酸高、中度脂肪肝等。张老综合患者整体情况,认为患者身居要职,膏粱厚味,内生痰湿;体型偏胖脂肪肝亦是其痰湿内盛之外象;日理万机,劳思伤其心脾,气结不畅,日久则化热化瘀。湿热瘀内郁,清窍蒙蔽,且有瘀热上扰是其病机之关键,遂以涤浊清热化瘀立法,兼平其肝阳。处方:白茅根30g,冬瓜子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泽泻12g,连翘15g,赤小豆30g,酒黄芩10g,夏枯草20g,珍珠母30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赤芍15g,牡丹皮10g,生甘草6g,20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其注意清淡饮食,劳作有度。2008年10月6日复诊,患者服上方20剂,自觉耳鸣减轻,甚为高兴,期间痛风稍有发作2次,纳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方药对症,谨守病机,继续予以涤浊化湿开窍,兼顾痛风,上方去牡丹皮加土茯苓30g,菊花10g(后下),郁金10g,20剂,水煎服,日1剂。2008年10月27日三诊,服药20剂,耳鸣再减,现唯于静闲时能感觉到稍有低声耳鸣,痛风未再发作,余无不适,舌淡红,苔白稍黄厚,脉沉滞。湿浊之邪其性黏滞,致病缠绵难愈。目前湿浊之邪虽去其大半,但仍有余邪未净,治疗仍守涤浊之法,兼淸上焦余热以开清窍。处方:白茅根30g,冬瓜子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土茯苓30g,连翘15g,赤小豆30g,滑石30g(包煎),谷精草30g,黄芩10g,生甘草6g,20剂,水煎服,日1剂。2008年11月18日四诊,患者自觉耳鸣基本消失,偶于静时稍有低声耳鸣,活动即消失。头脑较前清明,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滞,已无明显不适,患者希望巩固治疗。张老继用上方加车前草15g,白豆蔻6g,10剂继服,以加强利湿、化湿的作用,达到除湿务尽,巩固疗效的目的。按:此案以耳鸣为主症,虽然不在张老涤浊四法的治疗范围之内,但是病害在上,病根却在中焦,仍以浊邪为害,病机相符,故谨守病机,异病同治,涤浊以开清窍,清热以平肝阳,依然收到了很好的疗效。收稿日期:2010—12—23作者简介:何延忠(1963——)男,河南鹿邑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Email.h9998888@sohu.com;Tel.13283807137。编辑:程延安
献花(0)
+1
(本文系响亮201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