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女俩相称好哥们儿:一些差劲的家长,都把孩子变成了“盟友”

 愫说育儿 2021-05-20

“父亲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忧愁,是孩子的悲伤,也是社会的抑郁。”

——《父性》

所谓父亲的缺失,不仅指单亲家庭中父亲缺席,也泛指结构健全的家庭里的父爱缺失——

比如“云爸爸”,像天边的那朵云,看得见摸不着,不陪伴、不守护,还时不时淋你一场雨;

比如有些男人,虽然获得了“父亲”的称号,内心却仍然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扛不起责任,也不能给子女一个好的表率。

我无意间刷到一条视频,是一位初一女生在《少年说》节目中与父亲的对话。短短五分钟,我get到的信息量却不少,感慨良多,不吐不快!

视频的最后,父女俩在台下亲热地依偎着远去——

爸爸:你的秘密,爸爸永远替你保密,爸爸的秘密,你也要替爸爸保密。

女儿:以后咱俩齐心协力。

爸爸:相依为命吧。

评论区里,有网友点赞这样的亲子关系,也有人get到了“相依为命”,猜测这对父女应该是在家里受到了很大的压迫。

而我脑海里却不断地跳出这些关键词:巨婴、双标、拆台式育儿……

女生:“我的爸爸是个爱搞笑,又爱八卦的中年男人。”

她对爸爸的认知和高度总结:搞笑、八卦、幼稚且没有生活能力。

她说爸爸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总跟自己抢玩具玩,“我的乐高玩具,不知道有多少个被他抢过去,拼坏了就扔到垃圾筒里去了。”

爸爸还经常向女儿吐槽妈妈买的衣服太多、不会搭配,还会嫌弃妈妈做的饭难吃,指示她去精进厨艺。

作为爸爸,总是在孩子面前吐槽她的妈妈,打击妈妈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这真的很过分!

大概就是所谓拆台式的伴侣了吧?

差劲的家长,总是试图把孩子拉拢成自己的“同盟”。

《小欢喜》中有位心理医生说,父母一方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会有两个害处:

一是会让孩子对被指责一方的亲子关系紧张;

二是会让孩子对自己缺少认同和自信。

因为孩子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当父母中任意一方把孩子当成倾诉不满的对象,在孩子的潜意识里都会认为自己不好。

这位父亲在节目中为女儿的勇气点赞,他表示一直以来,女儿害羞腼腆,甚至内向,她的性格与这种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呢?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虽然女儿声称希望与父亲的关系一直这么融洽下去,一直做好哥们儿,但还是忍不住向父亲提出了质疑:你每天吃妈妈做的饭,你为什么还要说她做的饭难吃呢?

爸爸支支吾吾:我就是标准高一点,让她有更大进步。

这不是双标是什么?你为什么不让自己多进步一点呢?

有些爸爸自诩审美好、标准高,两手一插腰,就开始指指点点,废材还毒舌,妈妈含辛茹苦地育儿,他却半路出来“打劫”——

女生说有次妈妈去看外婆了,爸爸很兴奋地对她说:“妈妈不在家了,我俩自由了。”

爸爸信誓旦旦地说要上网搜索菜谱,给宝贝女儿做一个荷包蛋面条,结果面条全坨了,鸡蛋也煎糊了。

连陈铭都忍不住喃喃道:荷包蛋面条还需要搜索菜谱吗?

你就问你尴尬不?平常挑妻子毛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被打脸的时刻?

爸爸说,我不尴尬,我还有“看家本领”,于是他向女儿展示了自己最拿手的三道菜——老坛酸菜牛肉面、红烧牛肉面、鲜虾鱼板面。

所以啊!什么叫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替你们负重前行。

菜市场里的鱼肉蔬果,不会自动飞到家里,变成餐桌上美味的菜肴;

穿过的脏衣服臭袜子,不会自动整齐地码放在柜里,还散发着清香;

厕所里的马桶和脏兮兮的球鞋,也不会自动变白……

孩子是一夜之间就从50厘米的软糯婴儿,变成能和你谈笑风生,称兄道弟的少年/少女吗?

为什么越来越多女人不想结婚,结了婚也不想生孩子?

初一女生一句话戳中了很多家庭的真相:

“爸爸在家就像个熊孩子,每天和我一起闹腾,让妈妈伤透了脑筋。妈妈曾经说过,家里就像养了两个孩子,都不用生二胎了。”

很多妈妈都有个共识,孩子小的时候简直就是行走的“蜜罐”,开口闭口“我最爱妈妈”,可是没过几年,那个小可爱就“叛变”了。

不仅公然和爸爸更亲近,还经常和爸爸站在一个战壕里向妈妈扔“炸弹”。

为什么劳心劳力的“大家长”,通常没有“好下场”,而爸爸只要动动嘴就能大获全胜?

1、妈妈管天管地

当一个女人嫁给一个“巨婴”的那一刻,她就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妈子,当她再生下两人“爱情的结晶”,她就是一个拥有“二孩”的老母亲了。

像前文提到的父亲,幼稚且没有生活能力,试想一下,家里的女人得多操心?

偏偏有些男人,只喜欢你管吃管喝管伺候,当你要是让他少玩会游戏,多注意保持一下卫生……他就觉得你过分了,管天管地,然后还要偷偷跟女儿吐槽:你妈真唠叨,烦死了!咱不理她!

2、妈妈脾气暴躁

但凡辅导过孩子写作业的老母亲,就不再可能拥有温柔仙女的人设,那一定是凶神恶煞的“母夜叉”。

爸爸为什么能始终保持“完美人设”呢?因为距离产生美,因为爸爸不管孩子学习。

傅首尔在《奇葩说》中谈到儿子写的作文:

“我的妈妈很烦,总是戴着眼镜,不知道在忙什么?还总爱逼着我学习,我的爸爸就特别好,工作努力不回家,从来不骂我。”

世界网球冠军李娜也曾经在节目中吐槽,说老公是自己的“大儿子”。

她说自己在厨房里手忙脚乱地做饭,两个孩子在客厅,喊“妈妈”的声音此起彼伏,她听得头皮发麻,而孩子爸爸却充耳不闻,翘着二郎腿在一旁玩手机……

类似的场景妈妈们不要太熟悉哦!

李娜幽默地表示:很庆幸因为自己的理智,先把刀放下。


每一个脾气暴躁的妈背后,都有一个当甩手掌柜的爹。

在丧偶式育儿的压力下,在陪娃学习的终极考验下,妈妈们在孩子眼中逐渐变得“面目狰狞”。

3、爸爸“善解人意”,妈妈简直不可理喻

朋友无意间看到儿子摊开在书桌上的日记,心顿时碎成渣渣。

她想不通,自己竭尽全力呵护长大的孩子,竟然将她形容为一个恶毒的“更年期老太婆”。

她自认为是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虽然在意孩子的学习,但也关注孩子的内在成长,她们亲子关系也一直被人羡慕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按日期追溯,她想起来了,那段时间她们的关系确实一度陷入僵局。

因为疫情期间的网课和作业,孩子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使用家里闲置的旧手机。复课后,孩子希望保留手机的使用权,妈妈是不同意的,但爸爸把关键的一票投给了孩子。

爸爸当着孩子反驳妈妈:“你应该去看看郑强教授的视频,一个从小被父母逼着学习,不许玩手机的男孩,终于考上浙大后,不可抑制地报复性玩手机,导致数门挂科被劝退。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对手机的渴望期,你现在给他,让他学习自我约束。”

正中孩子下怀。

后来妈妈发现孩子夜间还在班级群里聊天,时不时组团打王者,她急在心里,从苦口婆心地劝导,到疾言厉色地强势收回手机,这个过程中,母子俩爆发了数次战争,而这些文字记录的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情。

一个父亲如果能和孩子保持好的亲子关系,固然是件值得开心的事,但能否不要以贬损妈妈作为代价?

表面上,是父亲赢得了孩子的认同,而实际上,这种不健康的关系中根本没有赢家!

有一种拆台式育儿叫“我和女儿是好哥们”,有一种双标叫“希望你进步”,有一种爸爸叫“巨婴”。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曾说过,父母的婚姻模式,是女儿爱情的原始脚本。

一些女孩成年后会不知不觉找到一个类似父亲的男人,延续父母的婚姻模式,有时甚至是糟糕的模式。爸爸们,你愿意吗?

很多人总是习惯把家庭的幸福寄托在妈妈身上,其实,家庭幸福最大的前提是:爸爸爱妈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