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子,塔楼,困境和启蒙

 杨不易 2021-05-20
“这样一部沙之书,既是在时间的缝隙中回忆,也是在空间的一隅流连;它包含着知识、故事和诗,同时又是弓手、箭和靶子;互相冲突又彼此和解。聚沙成塔又化渐无形;它是颂歌、挽歌与献词;里面的人既是过客又是香客。”
 


《应物兄》里,文德能说自己想写一本“沙之书”,我倒颇以为,《应物兄》本身就是一本“沙之书”。李洱用一粒粒细沙,黏合和构建了他的文化塔楼。儒学、哲学、佛学、生物学等,多元又绵密的各类知识融合,柔软的沙子铸造出城堡,温情、残酷、荒诞与无常均在其中上演。虚实之间,人亦是其中的沙子,翻滚在零碎而芜杂的困境里。

我们的主人公应物兄,或者说是应物,在“我”与“他”的视角变化中,交替以主体和客体的身份活着和审视,关于自我,关于人事和人世,他有汹涌直率的内心独白,在现实中却总是三缄其口。“成熟的标志是憋得住话”,这是导师给他的忠告。他也由此沉默,躬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儒家训导。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当苏格拉底甩臂喊出认识你自己,当王阳明在竹下格物致知,当弗洛伊德以人格理论区分自我、本我和超我,属于个人的“我”的概念似乎渐次清晰起来。然而自问诸如“我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之类的问题,谁又能清晰全面肯定地作答?


怕是没人。作答的才是陷入困境的人。

因为有些东西本身不可说,一说即错。李洱给应物兄赋予双重视角——体验和旁观,入得,出得,一而二,又二而一,既是过客,又是香客,却唯独不是塑在尊台上的神。

应物兄是一粒沙子,在常而无常的塔楼里翻滚打转,也许磨平了棱角,也许方正了内心。乔木、姚鼐、何为、程济世,黄兴、雷山巴、铁梳子,葛道宏、吴镇、邓林,《应物兄》里形形色色的人,也同样都是沙子,是社会和文化的构筑者。对历史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

应物兄一直以来的困境,不止在“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更在于启蒙。李洱在书中数次提到了启蒙。启蒙是什么?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不同的历史阶段下,启蒙的内容是有差异的。西方有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东方呢,中国呢?

或许,是应物兄所研究的儒学?

“虚己应物”,儒家文化的一个特质,是在变化中寻求不变,这也是有数千年传承的儒学得以不断适应历史变迁的原因所在。虽然经史子集、哲学艺术这些充满古典美的元素,在李洱笔下充分显出了它们的现代性,可怎样春风化雨地与现代相契,依然是传统文化进入与浸润人心的难题所在。

话至此,想说另一个问题。有读者挞伐《应物兄》不成哲学体系。的确,李洱在《应物兄》里提到了大量的哲学观点,但他并没有构建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可是一个写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在一部作品中构建稳定的哲学体系?李洱的“沙之书”,本身就是包容着冲突与理解、摩擦与调和的撞击之作,这种撞击是开放的,你可以接受一方,也可以站到它的对立面。“恕而后行”,如是。

作者:朱瑞)


《月落荒寺》:格非的意象与存在之书

细思极恐!这部电影谁是真凶?

文艺范儿!这23本书,迎接夏天

饥饿游戏!

有一种情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它!


新书|阅读|电影|影评|吐槽


评荐新书

吐槽新电影

来稿:19210247@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