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同地名源流考

 黑龙江波涛 2021-05-20
会同地名源流考

江西地名研究

摘要:

唐贞观八年(634),析龙标县为朗溪,治今会同县朗江镇东城村,以朗江为名,为会同置县之始。朗溪得名,与骆越族及楚族生活密切相关。北宋崇宁元年置三江县,以境内有三条江河而命名,治今会同县朗江乡东城团。次年,改三江县为会同县,实与知荆南舒禀平辰、沅瑶民义举相关。

关键词:朗溪 三江 会同 治所 地源 流名

★ ★ ★

会同地域,夏、商、西周,属荆州西南要服之地。春秋、战国、秦,先后有属黔中郡、洞庭郡、象郡地之说。汉属镡成县地,隶武陵郡。东晋义熙年间(405—418),为舞阳县地。南朝梁为龙木剽县地,隶南阳郡。陈、隋因之,先后属南阳郡、辰州、沅陵郡。唐贞观八年(634),改龙檦县为龙标县;又析龙标县置朗溪县,县治今会同县朗江乡东城村,始为会同置县之始,隶巫州,后隶叙州。置县后历有朗溪、三江、会同之称,皆有历史渊源及文化依源。

朗溪。《新唐书·地理志》:“龙标,上。武德七年置,贞观八年析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九年省思微。”朗溪县治在何处?历有二说:一说在今洪江市黔城镇西南托口镇托口村。二说在今会同县朗江镇东城村。今考之古文献及地下文物,以二说为是。

一是《元和郡县图志》明载朗溪县:“中下,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其时朗溪县属巫州,州治龙标县治。朗溪县治在州治南,州治在北。沿水路至州治,约60公里,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相吻合。

二是今朗江镇东城遗址,属唐代,确证朗溪县治于此。内城位于瓦岗山上,呈长方形,长320米,宽140米,总面积44800平方米。至今仍遗存30余米城墙、20余米护城沟。在城北地下发现半枚“建(炎)通(宝)”。

三是《宋史·地理志》记有“狼江”砦(寨)。1994年《会同县志·军事》记有“朗江堡城,位于县城西20公里朗江乡朗江村渠水西岸。”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建'狼江寨’。明置朗江堡。这表明今朗溪镇朗江村一带,其时为战略要地。亦佐证唐朗溪县治位于这一带。

四是隋大业八年(612)之前,今渠水上游已被官方录为朗溪。朗溪源出今湖南靖州县三楸乡坪下山,由靖州县入贵州省天柱县竹杉,再入靖州流经8个行政村,在攀龙桥乡大冲村酿口注入渠水,靖州县内流程81公里,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朗溪县治应位于朗溪中游处无疑,不会距巫州治仅22公里(龙标县治今洪江市黔城镇)的渠水入沅水之托口。

朗溪,何以为名?《元和郡县图志》载:朗溪县“(唐)贞观八年析龙标县置,在朗溪之侧,因为名。”朗,明亮、通彻。《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说文》:“朗,明也。”古文中本义为明亮之意,后引申为通彻之意。《文献·孙绰游天台山赋》:“凝思幽岩,朗詠长川。”李善注:“朗,犹清彻也。”

溪,古今文中多指山间或岗垅中的小水流。《玉篇》:“溪,溪涧。”《集韵·齐韵》:“奚谷,《说文》:'山渎无所通也。’”古文中奚谷通溪。约在西汉初,奚谷改为溪。《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振溪通谷,蹇产沟渎。”张衡(78—139)《东京赋》:“濯龙芳林,九谷八溪”,即为此例。朗溪得名于西汉时期。

朗溪,最早叫朗奚谷,其得名当与今侗族先祖骆越族与楚人密切相关。今考骆越族,最早源于今广东、广西地区,何时散居在今湖南省会同县一带,史无明载。但亦有迹可寻。据《史记·楚世家》《吕氏春秋·恃君览》等古籍记载:今湖北、湖南及江南广大地区,大量族居古越族,战国时泛称“百越”。据地下出土文物考证:我国古代三大部落集团之一三苗氏之一支,确在南方活动过,其活动区域正是南方几何印纹陶主要分布区。这表明三苗氏之一支与古越族有渊源关系。前671年,楚成王“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这说明春秋早期,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内,有大量夷越族居。《战国策·秦策三》记楚悼王(前401-前381)吴起“南攻扬越。”《后汉书·南蛮列传》:“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这表明战国中后期,今湖南境内,仍有大量越人族居。

从今会同县攀龙桥渡头江遗址出土文物判识,商代这一带已有骆越人族居。西溪口遗址、东周对江田遗址、黄茅田遗址出土陶器残片及饰有绳纹等,这应是古骆越人族居此地的实证。821对江田遗址中发掘铁插、铁刀。这说明春秋时期,这一带古越人及骆越人,深受楚文化影响,生产力水平较高。

春秋中期一支楚人开拓南疆“楚地千里”时,已进入会同境内,与骆越族为主体的当地民族,共同生产生活于此地。《百越民族史》认为:古百越人善种稻,食蛇蛤,善纺织、铸剑,使用石器,善用舟习于水战,喜住干栏屋,大量烧置几何印纹陶及原始瓷器;有独特语言,断发纹身……喜原始通婚,崇拜鬼神,迷信鸡卜,实行崖葬,崇拜蛇鸟图腾。越王勾践认为越人“水行而山处”,为“习水民族。”《越绝书·记地传》记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因依水而居,常见水中鱼鳖、水蟒、鳄等,亦常见岸边丛林中飞鸟,故对河神、水鸟、水蟒,尤为崇拜。而楚人喜祭祀江河,对蛇(含水蟒)、鸟,亦很崇拜。

这一时期,骆越人及楚人,常在河边共祭河神及飞鸟、水蟒。今会同县乡民多崇鬼神,“楚见南蛇生贵子” 认为最吉。这应是骆越人生活习俗之遗存。常见此地山川历历,河溪纵横,岸林浩莽;河水清亮透彻,溪声依旧,便对河溪渐生崇拜。于是楚人便依骆越人语言,依楚文字书写成“朗奚谷”。此后,朗奚谷渐成地域地名。楚、秦是否于朗溪置军事邑,难以稽考。但至西汉,朗奚谷改称朗溪。三国蜀时,传为诸葛亮平“五溪蛮”时屯兵处,成为著名的地城地名。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宋书》认同此法。今有学者考证“满溪”即朗溪(即渠水。今名广坪河)。否则,唐置朗溪县时,难以此为名。

五代,今会同县地属叙州,实属诚州,为侗、苗首领据有。

三江。《宋史·地理志》:“会同,下。本三江县,崇宁二年改。”《湖南古今地名辞典·会同县》:“北宋崇宁元年(1102)置,属诚州。治所今会同县朗江乡东城团。辖境相当于今洪江市、会同县地。”该《志》也认为崇宁二年(1103),由三江县改名会同县。三江县仅存一年。

三江得名。三,数词。《广韵》:“三,数名。”《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亦表示序数。《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古今文中有几种释义,其本义指二加一为三。

江,古文中指长江。《说文·水部》:“江,水。出蜀湔氐外岷山,入海。”《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云:“九江孔殷。”孔颖达疏:“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古今文中有多种释义,其本义指长江为江。约在东汉末,始有长江之称。

三江,实指今会同县内有3条较大河流。明洪武《靖州志·川》:“渠河,在州城东门外……北至会同,东受小由江,西受大由江。所谓三江口,会同旧名三江县,此也。”即是说会同县旧治三江口附近,故名三江县,实以三水名县。

今考渠河即叙水(渠水);小由江即清溪,今名会同河;大由江即朗溪(朗江),今名广坪河。会同河在今渡头河渡东岸龙家团与渠水汇合;广坪河在今酿口与渠水汇合。清康熙《会同县志·津梁》:“渡头河渡,县南五里,上通靖州……。”由此可知“三江渡”即为渡头河渡。1994年《会同县志·三江县治考》认为:三江县治在今渠水渡头河渡东岸龙家团,即今攀龙桥乡早禾垅村龙家团。

会同。北宋崇宁二年(1103),改三江县为会同县,县治移今会同县林城镇。

会同,何以得名。会,聚合。《庄子·养生主》:“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孟子·告子下》:桓公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史记·六国年表》:“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同,聚集。《诗·豳风·七月》:“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会同,即会合聚集之意。共和国《会同县志》:“三江县在诚州北境。崇宁二年(1103),宋王朝在此集结各路人马,进攻诚、徽州,故改名会同。”

会同得名,历有三说。一说以县境内有沅、渠、巫、若水汇合而得名;二说北宋崇宁二年,诚州杨晟臻等纳土进贡,会于京师,故名;三说北宋崇宁二年,舒禀攻占诚州前,各路人马曾在三江县内结集,故名。

一说有“同义反复”之嫌。三江县本以境内三条江交汇于渠水而得名,以三水名县。若次年仍以境内沅、渠、巫、若四水命名,仍是以水名县,这在以文立国的宋王朝,不会在一年时间内犯“同义反复”的错误。宋王朝有属火之说,按“五行相克”的阴阳学说,将县名“三江”改为四水“会同”,并未改变以水名县的事实,故此说难以成立。

二说亦让人生疑。《宋史·徽宗纪》:“崇宁元年十二月,辰、沅、瑶人入寇。”“知荆南舒禀平辰、沅州徭贼,复诚、徽州,改诚州为靖州。”

诚州诸雄长杨晟臻等纳土入贡,会于京师,于是取《周礼》“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见:诸侯不定期朝见天子;殷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之义,命为会同。然而,其时诚州辖渠阳、三江、罗蒙诸县,纳土入贡者不止三江县之雄长,如宋王朝赐名,当以诚州为是,而独以三江一县赐名会同,于理不顺。如系三江雄长自行命名,其时已不可能。故此说难以信。

三说多有其据。《宋史·舒禀传》:“崇宁初,知南康军。辰溪蛮叛,蔡京使知荆南,以开边功。”这当是指舒禀平辰、沅州瑶民义举之事。崇宁元年十二月,各路兵马集结三江县境,“平辰、沅徭(瑶)贼。”崇义二年春正月,辰、沅瑶民义举平息,于是改诚州为靖州。靖,安定。《国语·周语下》:“自后稷之始基靖民。”韦昭注:“靖,安也。自后稷播百谷,以始安民。”据《宋史·地理志》记载:舒禀平定苗、瑶后,改渠阳县为永平县,改三江县为会同县,改罗蒙县为通道县,改萌竹县为绥宁县,改诚州为靖州。这当然与舒禀“开边功”密切相关。

由此观之,三江县改为会同县,当以第“三说”,最具说服力。

会同境域,自置朗溪县以来,县名三易,县治三迁,县域数改,归属累更,始成现制。境内农业以稻作为主,盛产油桐、油茶。森林广被,尤以“广木”(广坪镇杉木),驰名中外。名胜古迹主要有县城郊金龙山之主峰宝塔山;有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青石宝塔;有粟裕将军故居及纪念馆、纪念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