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大西迁与湄潭情缘

 孙行悟空 2021-05-21
    浙大给贵州培养和留下了一批优秀专门人才,他们活跃在工业、农业、经济等各部门;黔北一带的求学之风甚浓,一个偏僻的小山寨马家寨,因为受到当年浙大的影响,20多年来已经走出8个博士、8个硕士。
    
    
牟应书可谓贵州茶业界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坦言如果没有当年的浙大西迁,就不会有他的“茶味人生”。
    
    
湄潭是中国古老的茶区之一,虽然历史上出产过一些有名的贡茶,但是此前整个湄潭甚至贵州地区,多数生产的都是价格低廉的晒青茶。浙大迁来之后,带来了先进的茶叶栽培技术和炒茶工艺,才有了绿茶、红茶、眉尖茶等,尤其是浙大农学院将杭州龙井茶的制作工艺引入湄潭,试制出优质龙井茶,还培育出新品种“湄红”,化学系主任王jin曾在《试新茶》一诗里写下了“许分清品胜龙井”的诗句。可以说,浙大西迁,不仅仅是改变了某个人的一生,更大的范围内来看,还改变了贵州茶叶的发展。浙大迁到湄潭后,当地人与浙大师生相处融洽,竺可桢就一直想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出点力。后来就创办了浙大附中,使湄潭当地的孩子得以和浙大教师员工的孩子们一起上学。1939年9月,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与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联合成立中央实验茶场。半年后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刘淦芝教授,担任了中央茶场的场长,学校协助政府建设了占地约200多亩的中央茶场试验地。后来由贵州省政府出资金,浙大出师资,创办了贵州湄潭实用技术中专学校,下设茶科、农科和蚕科三个科目,刘淦芝、李连标、张天福、朱源林等影响了中国茶叶进程的大师级人物都是这个学校的老师。虽然只是初高中和中专学校,但配置的很多老师都是专家,这无论在当时还是今日,都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为了振兴湄潭地方文化,1943年春,以苏步青、江问渔教授为首发起成立了“湄江吟社”,为湄潭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写了大量诗作,如《湄潭八景》、《试新茶》等对湄潭的诗词文学写作影响很大。
    
    
浙大给贵州培养和留下了一批优秀专门人才,他们活跃在工业、农业、经济等各部门;黔北一带的求学之风甚浓,一个偏僻的小山寨马家寨,因为受到当年浙大的影响,20多年来已经走出8个博士、8个硕士。
    
    
今天,当记者再次来到位于湄潭县城浙大北路皂角南巷的“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在夕阳的映衬下,一栋雄奇俊逸的古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大门,一个精致整齐的四合院式格局的院落进入视野。据了解,这里原为湄潭人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故亦称文庙,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整组建筑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画栋雕梁,巍峨壮观,是贵州省三大文庙之一。特别是保存至今的明代石雕和清代木雕,堪称艺术珍品。
    
    
1940年春,浙大迁至湄潭后,文庙便成为浙大校部办公室、图书馆、公共课教室、部分教师宿舍等。1990年,湄潭县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建成全国唯一以西迁办学为主题的“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1999年公布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为“浙江大学求是精神教育基地”。自建馆以来,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已近60万人,成为世人仰慕的文化圣殿。
    
    
翻开一页页记录得密密麻麻的留言簿,那些饱含真挚的敬意与膜拜之情立即奔涌而出。而浙大与湄潭间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篇。
    
    (王松)2010-04-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