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神还是战五渣?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真实的赵云

 茂林之家 2021-05-21

随着《三国演义》小说、影视和相关游戏产品的广泛传播,小说中一个个形象鲜活的文臣武将纷纷获得了大量的拥趸。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人气越高争议自然也就越多。书中“高富帅”的代表——赵云自然毫无疑问地成为话题人物之一。一直以来,赵云的“真爱粉”和“黑粉”之间争论不休,“云黑”、“云吹”的帽子不要钱似的扣在对方脑袋上,论坛、贴吧口水横飞、硝烟不断。

说句公道话,这事儿实在是不能怨读者和玩家着急,要怨就得怨罗贯中老先生在书中塑造的赵云形象太过完美:武艺绝伦(长期霸占小说、游戏排行榜第二)、忠肝义胆、智勇双全也就算了,最可气的长得还好看!小说中“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的外貌描写已经不俗,再经过影视作品、游戏产品一渲染,直接成了“白袍银铠”的英俊青年,最可气的是连坐骑都是白龙驹,是名副其实的“白马王子”。

战神还是战五渣?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真实的赵云

但常言说得好,事出反常必有妖。这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这么完美的人在现实当中可能存在吗?赵云的“真爱粉”自然是深信不疑,可是赵云的“黑粉”可就不客气了。于是,赵云的“黑历史”被不断扒出来。诸如:赵云没有领军才能,充其量是刘备的贴身保镖;赵云是杂号将军,去世的时候才是镇军将军,地位很低;魏延能够力压张飞,担任汉中太守,足见赵云在蜀汉的地位还不如魏延;“五虎上将”的说法是虚构的,刘备只封了四方将军,赵云没有资格被称为“五虎”;《三国演义》中赵云很多事迹都是陈到做的,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赵云,把属于陈到的事安到了赵云身上。等等等等....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试着帮大伙解读一下。

被奉为三国正史的《三国志》中记载的赵云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赵云的记载写得很简短。简短到什么程度呢?总计只有292个字(扣除标点符号后,实际只有245个字),当真做到了“惜字如金”。但不管怎样,我们先来仔细看一下,这区区二百多字,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这一句话,想必都能看明白,就是简单介绍一下赵云的出身。但是,对赵云的第一个误会恰恰就从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中产生了!——“为先主主骑”,这不就是个贴身保镖吗?自此,保镖这个标签就被牢牢地贴在了赵云的身上,同时有人对此加以引申得到的结论就是:赵云没有领军才能,不能独立率军作战。

那么“主骑”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样,就是一名贴身保镖?遗憾的是,在翻遍了中国古代官制的书之后,没发现关于“主骑”一职的明确表述。只好在这里列举两个有明确工作分派的“主骑”岗位,借此来确认“主骑”的合理解释。

《汉书》记载李广挂主骑郎一职跟随周亚夫平息吴、楚。

《旧唐史》记载安史之乱时,玄宗逃难,命田良丘、王思礼、李承光三人掌管军政,其中“以军政委良丘,使王思礼主骑,李承光主步。

我们再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事的表述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由此可见,“主骑”当中的“主”字,应当解释为执掌的意思,也就是说赵云当时是刘备手下执掌骑兵的将领,是骑兵的统帅,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保镖。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这几句就更不必过多解释了,这“单骑救主”的片段不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演义中都应该是赵云的高光时刻。那么,完成这一“壮举”的难度究竟有多大?我们接着往下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

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我们得到以下信息:

1.长坂坡救主时曹军数量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夸张,达到八十万或者说百万,但人数也不少,足足的“精骑五千”。这五千“精骑”有多精锐呢?《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没有讲,但是《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中有记载:仁弟纯,初以仪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可见,追兵当中至少有一部分是被誉为三国曹魏时期第一精锐的“虎豹骑”!对于不太了解“虎豹骑”的网友来说,《三国志·魏书 》中的描述可以帮我们加深一下印象: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也就是说,虎豹骑当中的人选,最次也是执掌百人队的基层将领。

2.赵云在当时刘备集团中的排名非常靠前。因为,随刘备逃跑的数十人必然都是刘备的心腹,但被点名提及的只有诸葛亮、张飞、赵云三人而已。

3.情况必然十分危急,否则刘备不会扔下妻儿狼狈逃窜。要知道当时刘备抛弃的可不止儿子跟老婆,还有俩女儿。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单枪匹马面对五千精锐骑兵围追,还能够“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赵云的武艺胆识可见一斑!不愧对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 》中给出的最高评价: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至于小说中糜夫人的死,这个锅真不能让赵云来背,因为《三国志》并未给糜夫人立传,其它历史资料里也没有糜夫人死于何年、何月、何地的记载。但是想来起码不会死在长坂坡,因为刘备俩闺女被抓的事《魏书》都有记载,刘备媳妇无论被杀还是被抓,不会不一并记载下来。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这段文字记载了赵云在刘备平定益州过程中独立统兵作战的战功。

在这里,我们要着重注意一点,就是赵云受封翊军将军,这是赵云诸多“槽点”之一。很多网友在质疑赵云地位的时候,都会“很扎心”地提到,赵云地位低下,只是个杂号将军。但事实的确如此吗?我们来看一下此时刘备集团其他主要将领的官职:关羽—荡寇将军、张飞—征虏将军、黄忠—讨虏将军、诸葛亮—军师将军、法正—扬武将军、李严(刘备托孤大臣之一)—兴业将军,而被用来贬低赵云次数最多的参照人物——魏延,此时仅仅是牙门将军。赵云获得牙门将军封赏的时候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而此时已经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此时的“五虎将”中,只有马超是个例外,已经受封平西将军

也就是说,截止到刘备占据益州为止,在刘备集团中赵云的地位并不低于其他主要将领。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赵云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随后又升迁为镇东将军。

这里有两个重点需要说明一下: 一、中护军(中领军)负责选拔下级武将,执掌禁军,非托孤重臣或受到统治者绝对信任者不得担任。蜀汉担任过中护军的只有赵云、费祎,担任过中领军的向宠,都是朝廷股肱。至于网友所说的陈到,担任的是护军,职务虽只有一字之差,地位却大不相同 。 二、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期,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有些混乱。按道理正常排序应该是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但从赵云由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这一点来看,蜀汉时期四镇将军是要高于四征将军的。也就是说,此时赵云的镇东将军,在军职上已经仅次于四方将军中的后将军。

这次封赏表面上看还不错,但考虑到其他“四虎”早在四年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就纷纷受封为:前、左、右、后四方将军,反映出赵云在这段期间因担任禁卫,的确因缺少军功,影响了升迁。不过即便如此,此时的赵云还是要强于他的追赶者—魏延。因为魏延在这次升迁中被授予都亭侯爵位(有食邑数,无封地),比起赵云的永昌亭侯(有封地)是要低的;此外魏延的镇北将军(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封)也被赵云的镇东将军超越。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赵云、邓芝奉命率领少量疑兵在箕谷牵制魏将曹真主力失利,赵云虽尽力将失败损失降到最低,但最终仍连坐被贬为镇军将军。这也是很多网友吐槽赵云至死都只是个杂号将军的一个实据。但在这里我要说几句公道话:其一,赵云以偏师对抗敌军主力执行牵制任务,失败绝非赵云的过错;其二,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已经充分证明了赵云处乱不惊的领军才能;其三,赵云以镇军将军的职位去世,实在是受了诸葛亮的连累呀。

不足三百字的《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是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赵云?

显然不是的。

首先篇幅上就不够。即便不去比《三国志·魏书》中的张辽、于禁、夏侯渊等动辄一千几百字的传,就是与曹仁、李通等七八百字的传相比较,赵云、黄忠这不足三百字的传也显得太过简略。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是因为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均著有史书,分别为魏国王沈(官修)的《魏书》、鱼豢(私撰)的《魏略》和吴国韦昭(官修)的《吴书》,蜀汉无史官一职。因此,陈寿撰写《三国志》的时候,《魏书》、《吴书》均有所参考,而《蜀书》材料需自行采集。因此,《蜀书》中难免会出现人物或事迹的遗漏。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卷数就可以看出来,《魏书》30卷、《吴书》20卷,《蜀书》只有15卷。

既然《三国志》有可能存在遗漏,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一下赵云呢?

裴松之注于《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的《云别传》是否有参考价值

我们先来看一看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对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的评价:“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在这段话中,裴松之既称赞陈寿史书的优点,也指出了不足——过于简略,并且有所遗漏。

为此,裴松之做了如下工作:“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补阙、备异、惩妄、论辩。”《云别传》就是裴松之基于“补阙”的目的而搜集资料完成的。

当然有网友质疑《云别传》内容的真实性,认为孤证不立。但仅凭这一条就否定《云别传》实在是过于武断,毕竟陈寿的《三国志》中孤证也不少。

此外,笔者相信《云别传》还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其一,裴松之治史时的严谨态度。据清人钱大昕统计,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共引书达140余种,赵翼则认为引书151种,宋文帝惊叹为“不朽”。且在《裴注三国志》中,我们随处可见“臣松之以为”这样的字眼,以此来表明其对《三国志》以及引用内容并非盲目信任,而是会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例如:鱼豢编纂的《魏略》中说诸葛亮是自己前往求见刘备,裴松之责根据《出师表》加以驳斥: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正是基于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才能与《世说新语注》《水经注》和《文选注》并称为中国文史学上的“四大注”。也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除非与更有说服力的史料发生矛盾、或者裴注发生自相矛盾、再或者裴松之自己表示可信度不高的内容,否则都应该采信。

其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关于赵云的内容几乎一字不差地全盘接受了《云别传》的表述。考虑到《资治通鉴》基本上可以当做信史来用于讨论,所以当我们认可《资治通鉴》的同时也就等于认可了《云别传》。

《云别传》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赵云

1.“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历史上的赵云不是白面书生般的美男子,而是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英雄。(三国时期一尺约为24.2cm,身高八尺约合1.94米)

2.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刘备对赵云的绝对信任可见一斑。

3.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不恋美色大丈夫

4.先是,与夏侯惇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处事谨慎,对朋友讲义气

5.“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得刘备信任执掌内事,二次救主。这里需特别强调一下,留营司马一职负责处理军事城市治安,并非许多网友理解的禁卫。至于赵云能够掌管“内事”,是因为孙夫人骄横,赵云又正直稳重,刘备给予了特权。

6.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面对小富即安的风气,赵云一心为国,劝阻刘备归还百姓田产。作为元老,配合刘备演了场戏,堵住了等待瓜分胜利果实的那些将领的嘴,却犯了众怒,以至于刘备为了平衡众人心态,压制了赵云的升迁之路,直至刘禅登基。

7.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云陷敌,还趋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汉水之战,“虎威将军”赵云骁勇善战、有胆有谋,为扭转汉中之战的僵持战局起到巨大作用。

8.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解。" 政治眼光卓越,可惜未被刘备采纳

9.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虽败不馁,指挥若定,全身而退,充分说明赵云具有极强的军事才能。

10.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春三月,被追谥顺平侯。不过这里要多说几句,对于顺平候谥法的解释笔者认为《云别传》所载有误值得商榷。 《谥法》中,“执事有制曰平”,而《云别传》中所说“执事有班曰平”意思差不多可以接受,但是“克定祸乱曰平”有些讲不通,应该是“克定祸乱曰武”。此外,“柔贤慈惠曰顺”也未见于《谥法》,应为“慈和遍服曰顺”。因此顺平候应解释为“慈和遍服曰顺,执事有制曰平”。

至此,史书中记载的赵云我们已经回顾完了,至于信与不信,各位网友自行判断。毕竟,书写历史的人也不能真正地保持中立,否则政治上奉曹魏为尊的陈寿也不会搞出《武帝纪》与《先主传》、《吴主传》这么明显的双标;更何况我们这些读史的人,又如何能做到不有所偏爱呢?

在文章的最后,我来解决一下关于《三国志》最大的争论——五虎上将。

如果像《三国演义》那样,把“五虎上将”当做官职来讨论,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因为蜀汉的确没有关于“五虎上将”的官职,也从未发放印绶给关、张、马、黄、赵;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把“五虎上将”看做是陈寿给予以上五人的“荣誉称号”。因为陈寿能够将这五人并列做传,就是对这五人功绩、地位的认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马超阻戎负勇”、而赵云能够与“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的黄忠一起,被陈寿给予“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的评价,难道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假如仅仅因为没有正式任命就否认“五虎上将”的说法,那曹魏“五子良将”、孙吴“十二虎臣”也应一并推翻。因为以上两项“荣誉称号”也仅仅是陈寿本人授予的。

抛砖之文,仅供大家玩笑,轻喷!轻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