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器乐的诗性自觉(四)

 阿里山图书馆 2021-05-21
铜管轰鸣

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人类不思考

上帝都不屑一笑

图片

Tchaikovsky: Swan Lake, Op.20, TH.12 / Act 3: No.22 Danse napolitaine (第22首 拿波里舞曲)The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Richard Bonynge;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Swan Lake

没有木管家族的纷纷扰扰,“铜管”顾名思义是用金属制作的吹管乐器。铜管乐器一度被看作仪式性与力量性象征。“仪式性”是因为早期铜管必然在特定场合使用,如军队的起床号、集合号、出操号、熄灯号、开饭号、冲锋号,更比如我们在《古典音乐意外史》中专门解释过,为什么莫扎特的世俗音乐里从来没出现过长号?因为他所处的年代,长号是“神”的声音。“力量性”更好理解,铜管声部普遍音量巨大,即便在空旷户外这种音量也相当“震耳欲聋”,以至于不少职业铜管演奏者到了中年或晚年都会或多或少出现听力下降的问题。

从乐器演化进程看,现代铜管乐器基本在18、19世纪乐器改良中定型,在17世纪以前铜管乐器的限制非常大,尤其在演奏技术上。铜管出现在管弦乐团中更是相对较晚的事。其一,铜管加入是“破坏性”的,早期的探索常常以失败告终,弓弦家族和木管家族合力也很难在音量上与铜管家族抗衡,它们巨大的音量轻而易举就盖过其他乐器,但作曲家们并没有因此放弃铜管,乐团不应该惧怕这种力量,而是要把握这种力量;其二,铜管的音色和弓弦、木管音色差异太大,声部间过渡是硬伤,总像另一支乐队在奏乐,而不是一个整体。

音色上的差异,以及过渡问题直到圆号登场才基本解决。经过不懈努力,铜管乐器终于融于管弦乐大家族。

现在管弦乐团铜管声部基本编制:4支圆号、3支小号、3支长号、1支大号,有时也会加入短号、瓦格纳大号等;通常分为两组:圆号单独一组;小号、长号、大号为一组,这是因为圆号音色相对柔和,虽然结构上是铜管结构,但音色又能呈现木管色彩——这也是木管五重奏中,圆号占据一席的原因。其余的铜管乐器声音统一性高,在音色上趋于明亮。两组差别仅从乐器号嘴形状就能看出——圆号号嘴像漏斗,小号、长号、大号像酒杯。杯状部位越深音色越柔和,反之音色越明亮。

图片

铜管乐器亦属于气鸣乐器,演奏中首要问题是呼吸。比起木管,它们的呼吸有过之而无不及,铜管乐器演奏既费力、又费气,没有相当肺活量的人不适合学习铜管乐器,但仅有足够的肺活量还不够,乐手需要学会合理用气。业余管弦乐团的常见问题是演奏越来越快,犹如刹车失灵的跑车不受控制,其原因之一便是铜管乐手没能很好地运用气息,导致节奏不稳。用气的关键在气口,气口即乐句中呼吸的位置,起音的强弱、音色的饱满、音量的大小、时值的精准等都与气口有关。作品中通常有两种气口:显在气口是乐谱上明确标注的换气处;隐在气口要根据乐句起伏来寻找可以呼吸的地方。良好的演奏对气口处理十分谨慎,有经验的演奏者既会考虑到乐句完整性,又可以在合适的地方换气。

图片

呼吸要与嘴唇联动,所有的铜管乐器发音都是以嘴唇充当振动装置来实现。所以,“用唇”是铜管吹奏另一难点。演奏者在使用号嘴时,通过调节嘴唇松紧度来发音,低音需要放松嘴唇,高音需要绷紧嘴唇……长时间振动会导致嘴角发麻,演奏者需尽快从疲劳中恢复,否则将影响嘴唇稳定性。若要在演奏过程中加入强弱,用唇的难度会更大,比如在高音区弱音起奏更是难点。至于“运舌”,木管上的单吐、双吐、三吐、花舌技法同样能在铜管上实现,其难度不亚于木管,甚至更难。

图片

海顿时代以前,铜管不能像现在这样吹奏各种音符。这是受乐器自身结构所限,每件铜管乐器的音高由固定的管体长度决定,管体越长基音越低,反之越高。这种铜管被称为自然铜管,如自然小号、自然圆号,军号就属于这类乐器。“自然”是因为其音高由基音和自然泛音构成。基音是指管体整体振动产生的基础音,是这个乐器的最低音;泛音是管体部分振动所产生的音,振动部分的不同产生的音又构成了泛音列。在泛音列中起始音就是基音,自然铜管乐器能吹出的所有音就是基音加泛音列中的各音。

图片

对自然铜管而言,每个泛音列都有局限,就是说该泛音列不能完全包括音阶中每个音。自然铜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打造大小不一、长度不同的铜管。调不同,形成的泛音列就不同,用这种“大力出奇迹”的方法来补全音阶中的所有音。

在演奏中,基音和各个泛音的吹奏是通过改变气息强度和调整嘴唇松紧度来实现,通常把基音吹奏称为“自然吹奏”,把泛音吹奏称为“超吹”。基音对初学者来说难以掌握,泛音列中高音区的泛音也不容易吹出来。所以,自然吹奏和超吹就成了铜管演奏的难点。这里说的“难点”倒不是说乐手们吹不出基音或高音区泛音,真正难的是这些音的连奏和断奏。在连奏中保持气息和嘴唇稳定性,在断奏中让声音清晰可听,这才是铜管演奏的关键。所以在日常学习中,连音和吐音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训练。

更进一步讲,由于演奏者只能通过用“气”和“唇”来发出不同声音,因而自然吹奏和超吹之间、超吹与超吹之间的过渡与转换就是技术上进一步的难点。现在很难想象,巴洛克时期乐手们是如何演奏那些自然铜管乐器的,但从巴赫、亨德尔、泰勒曼等作曲家的乐谱中不难发现,真正的考验是乐手们五度以上音符的跳进以及八度之间快速循环吹奏的能力。

从铜管乐器构造来看,U形管、活塞、伸缩管的运用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海顿时代,U形管的发明扩展了小号和圆号的泛音列。这种形状成U形,活动插销的装置,使铜管乐器可以自由调节管体长度。这样一来就能使小号和圆号演奏出原泛音列之外的其他泛音列。

图片

到了19世纪,活塞的发明使得铜管乐器进一步改善。“三个曲形管体固定在主管体上,位于主管体盘成的环内。每个固定点上的曲形管可以通过演奏者左手轻松地操作回旋式活塞来使主气流振动,或与主气流相连。按下直升式活塞可以打开附加管体,从而立即实现以前需要更换U形管才能达到的效果。”(【美】塞缪尔·阿德勒:《配器法教程》)活塞除了回旋式还有直升式,小号、圆号有三个活塞,大号通常有四个活塞。有活塞的乐器通常被称为“活塞铜管”,如活塞圆号、活塞小号、活塞大号,“活塞铜管”也被称为“现代铜管”。从自然铜管到活塞铜管(现代铜管)最大的改变是,乐器不再受到泛音列束缚,乐器能自由吹奏完整音阶以及音阶内的所有半音。

图片

从发声结构原理来说,U形管和活塞都是要改变气流在管体中的振动,要么改变管长(U形管);要么截断气流(活塞)。这些发明早在15世纪就初见端倪,长号的伸缩管既可以看作是放大的U形管,也可以看作是活塞的雏形。15世纪的长号和现代长号极为相似,其伸缩管的运用就解决了音阶及半音的问题。现代次中音长号伸缩管有7个把位,每个把位的基音都不同,因而泛音列也不同,长号手正是通过滑动伸缩管来吹奏的。尽管伸缩管预示了U形管和活塞的到来,但要等几个世纪后,U形管和活塞才真正运用到铜管乐器上。换句话说,从自然铜管到现代铜管迈出的一步是人类音乐智慧和音乐实践日积月累、冥思苦想的硕果。

图片

U形管、活塞、伸缩管看似只是乐器结构的一部分,貌似与演奏没有太大关系,但现代铜管乐手们的吹奏恰恰要与这些装置打交道。铜管演奏中,音阶、半音的限制正是通过这些改良而非依靠个人演奏技术提升来突破的。或许铜管的指法没有木管复杂,直观上仅用几个手指就能完成演奏——圆号、小号、大号只按动几个活塞键而已,长号也不过是拉动几下伸缩管。实则不然,与其说铜管乐器指法简单,不如说乐器改良为演奏带来了便利,或者说是乐器的改良把演奏者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编/茶茶斑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