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手足口病是如何感染的?医生:2种习惯会增加风险,家长留心

 用户08204546 2021-05-21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度过了一段最安逸舒适的时光,完全处于纯净安全的环境中。出生以后,就要快速适应复杂的环境,和各种病毒细菌做斗争。

上学之后,接触的新事物越多,越容易感染疾病,特别是抵抗力较低的孩子,很多家长也都发现了,上学之前,孩子不怎么生病,但自从入学之后,就开始生病不断。

而其中,最让家长和老师惧怕的则是手足口病,不仅因为孩子感染后被水泡折磨的疼痛难忍,更因为它有较强的传染性。个别儿童还会诱发脑膜炎、心肌炎等疾病。

很多家长对于手足口病并不陌生,但对近几年的新型手足口病却鲜少了解。

新型病毒又添新症?

据了解,新型病毒不仅会让患者在各部位出现疱疹,还会蔓延到全身,有流口水、指甲脱落的症状。

普通手足口病和新型手足口病有什么区别?

引起疾病的病毒不同:一般的,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后者是由新型病毒引起。

症状不同:前者所出疹子不会让患者感到太痛苦,会突发高烧,所处疹子一般没有严重的痛痒感觉,也不容易溃烂,不容易结疤。指甲掉落的可能小于百分之五。

而后者感染非常痛苦,常常有疼痛,瘙痒的感觉,很容易溃烂留疤。高烧会在38度以上。

疹子部位:前者疹子的部位大都出现在手脚、嘴里、肛门处。后者出疹,会蔓延到全身各部位。指甲掉落的几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手足口病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对症治疗,缓解症状,而引起手足口病症的病毒种类多,就算患过病之后,也不能获得永久性免疫,还是有感染的几率。

感染途径是什么?

大都通过唾沫传播,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粪便,污染周围的环境,再被传播导致感染。因此,预防是非常关键的。

但是在生活中,有2种习惯,会使儿童致病几率增加,并且影响预防效果。

习惯之一:随意使用他人用过的水杯、碗,容易加大感染几率。应该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卫生的。要给孩子准备专门的水杯和碗筷。

习惯之二:有些3岁以上的孩子,会有吸手指的习惯,或者啃咬手指甲,很容易“病从口入”,要及时纠正。

预防手足口病,应做到:

1.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患上疾病的几率。

2.注意饮食卫生,自来水要烧开再喝,少吃生食,尽量煮熟后吃。

3.注意环境卫生,孩子待的室内要多开窗通风。

4.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吃东西之前、上完厕所之后。

5.在疾病流行的时间段内,不要到人多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

6.孩子出现不适症状,应该去医院,而不是去学校继续上学。

孩子患上手足口病需要重视!

虽然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病症是轻型病症,可能在一周左右就会自己痊愈,并且不会有后遗症。但是,年龄小于3岁的儿童,病情发展得会较为迅速,有少数患者会在发病后5天左右,突发脑膜炎、肺水肿、脑脊髓炎等疾病,严重的会威胁到生命,在治愈后,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后遗症。

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作为父母,不要经常沉迷于工作,也应该分散一些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平时多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可以及时发现异常,获得最佳的治疗机会。

媒体来源:有心有意才是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