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小伙首次高考被复旦大学录取,之后不断复读考上北大1次,清华大学2次!因沉迷游戏屡被“退学”,如今依然“活在游戏中”不能自拔

 诗意世界 2021-05-21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说的就是像张非这样的人,上帝特别眷顾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的张非,给了他一个异常聪明的大脑,先后考上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考上2次),但每次都以“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被劝退“退学”,考研的时候,因为“退学的原因”太过出名,没有一个研究生导师愿意收他,人生最终草草收场,可谓是“轰轰烈烈开始,万千唏嘘声中落幕”。

张非出生于80年代,初中毕业的时候(14岁),他跟随时代潮流(当时初中毕业考中专是首选)考上一所中专院校(邮电学院),这在当地也算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考上中专意味着毕业后就能有一个“包分配的稳定工作”。

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放在张非身上非常合适。张非上了中专后,不学习,放飞了自己玩,尤其是沉迷于电子游戏,玩起游戏来茶饭不思,六亲不认,谁劝都不好使,2年后,他被学校劝退。

张非回到家后,似乎“幡然醒悟”,当有人明知故问:“你为啥不去上学了呢?”张非心里充满了耻辱感,他决定“从头再来”一洗前耻。在老师的建议下,张非来到岳池中学读高中考大学。

张非也很争气,2002年参加高考就以优异的成绩(613分)被名校复旦大学录取,所有人都对他敬佩不已,觉得这孩子“真中”。然而,一心雪耻的张非做出一个惊掉众人下巴的决定,他决定放弃“复旦大学”,立志考上清华或者北大。

家人害怕他“玩砸了”,苦口婆心地劝他去报道。他怒目而视:“好男儿当志在清北,去取一份复旦何足挂齿!”亲朋们见他决心已下,也就不再说什么,心里暗暗替他捏了一把汗。

2003年,张非考出了606分的高分,如愿以偿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所有的人都对张非伸出了大拇指,这小子就是“厉害,非一般人所能比,将来必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张非也满怀期待地到北京大学上学,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张非一到大学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再次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多次翘课,屡教不改,北京大学无奈之下将他劝退。

劝退后,张非再次痛改前非,复读后,2005年再次以703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入学后再次沉迷网络游戏挂科多门被劝退。他再次复读,2007年又以677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这经历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写了也会被人称为“神剧”。

身边的人算是彻底服了:“这货是不是被神仙亲吻过脑袋啊!”  张非这次似乎收敛了许多,在大学虽然依然沉迷网络游戏,但是学业上也算是马马虎虎,没有到被劝退的地步。熬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张非又猛然醒悟,决定“努力学习”,考研逆袭一把!

不过遗憾的是,他的考研成绩虽然不错,但是由于他“名声在外”,没有一个导师愿意要他。想想也能理解,谁敢录取一个“反复沉迷网络游戏,屡教不改,六亲不认的人”?无奈之下,张非2011年回到广安参加了工作,参加工作后,张非依然还是沉迷游戏,换了多份工作,都因“游戏”而被辞退。

最终,张非在家人的逼迫下,再次“努力一把”,成功入职了当地的一家事业单位,从此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中——泯然众人矣!可谓是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他的案例值得我们进行深思。

张非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成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瘾”。结合张非的行为,他的智力虽然超群,但是心智却不成熟。个人认为他对“游戏上瘾”是一种逃避行为,或者说获得一种短暂的安全感,通过沉迷网络游戏暂时地摆脱烦恼的一种情绪宣泄,但治标不治本,以至于陷于一个恶性循环,无法摆脱。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一直存在忽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导致很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智不成熟”,当他们面对陌生环境和新的情况时,往往无所适从,又不知道积极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和疏导,那就“逃避、放纵”,最终导致泯然众人,碌碌无为!

“天生我材必有用!”天下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无用之才”,造就一个庸才的背后往往是一群“愚蠢”的大人“误导”或者“无视”。最后,我想说的是,让孩子们“戒掉成瘾”的有效途径有两个:一是坚持培养一个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在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之外,我们还要加速好习惯的形成。 二是构建一个远离诱惑的环境,如“孟母三迁”。这都需要家长或者学校的帮助才能完成。

而“靠一个人的意志力去戒瘾”(也叫“禁绝”)是最无效的办法,也是大多数大人选择的办法,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话来讲就是:禁绝不光短期内没用,长期而言还会走火。

切记:用使用意志力来克制、禁绝行为上瘾实属下策——费力不讨好,精疲力尽后是一地鸡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