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3部分-公安业务能力和警务技能
2021-05-21 | 阅:  转:  |  分享 
  






第三部分公安业务能力和警务技能

第一章基本能力、业务能力概述

一、考情概述

全国警校统一联考截止目前考过两次。

2016.42017.1

公安机关面向社会招录人民警察:

2017国考2016四川、河南2017.3月联考

根据2017年的下发的考纲要求,对《公安专业科目》的考察,分值是100分,考试时

间120分钟。

能力素质这一模块主要使用情景题的题型进行考察,测查分值在30分-40分不等。

二、大纲解读

2017警校统一联考公安专业科目大纲,在能力素质方面分为两大模块即:业务能力与

警务技能。

2017面向社会招警公安专业科目大纲,在能力素质方面考察一个模块:基本能力。

警校联考大纲:

(二)业务能力:

1.治安行政管理与服务能力

2.办理刑事案件能力

3.办理治安行政案件能力





4.情报信息管理能力

5.公安勤务能力

6.应急处突能力

(三)警务技能

主要测查报考者基础动作要领及日常勤务中依法合理运用警务实战技能,有效开展执

法执勤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1)执法安全要素运用

(2)徒手防卫与控制

(3)警械.武器使用

(4)警务战术

面向社会招警大纲:

1.群众工作能力

2.行政管理与服务能力

3.信息运用能力

4.接处警能力

5.应急处理能力

三、真题感知

(17国考)下午五点,民警小张到辖区某居民区开展走访调查工作。当他正在小区内

与群众访谈时,突然听到有人喊:“杀人了。”小张从声音判定了出事的大致方位。根据小

区的道路情况,小张抄近路跑向案发处。这时小张看到一男子手持尖刀向自己冲过来,小张

一边向周围群众大声呼喊“赶快躲开!报警!”一边自己迎向持刀男子。双方即将接近时,该

男子举刀砍向小张,小张躲闪不及右手受伤,但仍坚持与之搏斗。后在周围群众的协助下,小

张最终将持刀男子制服。

71.(单选)民警小张的事迹反映出公安工作具有:

A.阶级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特点

C.政策性与法律性相结合的特点

B.打击性与保护性相结合的特点

D.隐蔽性与公开性相结合的特点

72.(单选)民警小张开展走访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工作原则

B.密切与群众联系,预防、制止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C.贯彻群众路线,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D.争取群众支持,树立自身威信

73.(单选)民警小张的下列行为中,最能体现公安工作基本方针的是:

A.在群众协助下制服嫌疑人

B.开展入户走访

C.向周围群众大声呼喊“赶快躲开!”D.受伤后仍独自与持刀男子搏斗

业务素质题目特点:

1.贴近日常生活,日常工作

2.要在熟练掌握公安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做题

3.与法律知识结合紧密

四.课程安排:

1.刑事办案能力(2课时)

2.治安行政办案能力(2课时)

3.信息搜集处理能力(1课时)

4.公安勤务能力(1课时)

5.应急处突能力与警务技能(1课时)

6.习题演练(1课时)

第二章刑事办案能力

一、基本理论回顾:

1.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

2.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基本流程

3.《刑法》相关知识点

二、怎么考?

刑事办案能力:

1.现场保护

2.现场勘查

3.案情分析

4.证据搜集

三、内容讲解:

(一)犯罪现场保护:





刑事案件发生后,为了使犯罪现场内的痕迹、物证免受破坏,由民警等有关人员对现

场进行封锁、警戒和对痕迹、物证实施的一系列保全维护措施。

犯罪现场保护的原则:

(一)迅速及时原则

(二)保护公民生命安全优先原则

(三)全面性原则

(四)尽量保持现场原始状态原则

犯罪现场保护的任务:

(1)核实现场情况,迅速上报

(2)确定保护的范围,布置警戒封锁现场

(3)对紧急情况进行处置

(4)进行初步调查访问

(5)向现场勘查人员介绍犯罪现场保护及初步调查访问中获取的情况

犯罪现场保护的方法:

1.室外现场的保护

(1)划出保护范围,设置警戒线和告示牌

(2)气候条件改变时应对明显痕迹.物证采取适当保全.维护措施

2.室内现场的保护

(1)封锁出入口

(2)确定外围保护范围

重大、特大案件现场的特殊保护方法

1.第一层总体保护区(检查点.新闻中心)

2.第二层次级保护区(现场指挥部)

3.第三层核心保护区

现场勘查=现场勘验+现场访问

(二)现场访问

现场访问:出于查明案情,发现.收集线索和证据之目的,在现场勘查过程中依法对了

解案情人员所进行的调查询问工作。

了解案情的人员包括:

1.报案人、案件发现人;





2.被害人及其亲属;

3.目击者或者其他知情人。

现场访问四大步骤

1.准备

——五定(范围.重点.顺序.地点.参加人)

——一解(了解对象情况)

2.初步接触

——稳定情绪.拉近距离.消除顾虑

3.实施——提出调查事项.对象自由陈述.围绕陈述提问

4.结束——询问笔录.现场录音

(三)现场勘验、检查

为发现、收集线索和证据,查明案情,揭露证实犯罪嫌疑人,借助感觉器官和科学技

术手段,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和存在于这些场所中的痕迹.物品.尸体以及某些与犯罪相关

联的人的人身等客体所进行的勘验.检查活动。

现场勘验、检查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

侦查人员,主要包括公安机关从事刑侦工作的侦查人员.刑技人员。

客体:

1.与犯罪相关的场所;

2.与犯罪相关的痕迹;

3.与犯罪相关的物品;

4.尸体;

5.人身。

现场勘验、检查的步骤

1.巡视现场

——笔录.绘图.照相.录像

2.初步勘验

——观察.记录.重建

3.详细勘验

1.先地面后高处;





2.先重点后一般;

3.先易失后稳定;

4.先静观后动手;

5.先记录后提取;

6.先外表后内部。

(四)证据搜集

1.摸底排队

2.调查访问

3.侦查实验

4.侦查辨认

5.赃物控制

6.模拟画像

7.警犬使用

8.刑事鉴定

9.网上侦查

第一节摸底排队

一、摸底排队的概念

摸底排队是指侦查人员在案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刻画的作案人的条件,在确定的范

围内,对有作案可能的人逐个进行调查了解,发现犯罪嫌疑人和排除与案件无关人员嫌疑

的一项侦查措施。

二、摸底排队的条件

(1)作案工具条件

(2)现场遗留物条件

(3)现场遗留痕迹条件

(4)赃款赃物条件

(5)因果关系条件

(6)特殊技能条件

(7)体貌特征条件





(8)结伙作案条件

(9)作案时间条件

(10)作案空间条件

(11)知情条件

(12)反常表现条件

三、摸底排队的方法

(一)普遍排查

1.公布案情,发动群众提供线索。

2.依靠基层组织,广泛摸排。

3.利用犯罪情报资料档案排查。

(二)筛选重点,确定或排除犯罪嫌疑

第二节调查访问

一、调查访问的概念

调查访问是指侦查人员以查明案件事实.搜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为目的,就与案件

有关的问题向有关人员和知情群众进行了解的一项专门调查工作。

二、调查访问的方式

(一)公开访问

(二)秘密访问

三、调查访问的对象

调查访问的对象应是与案件有关的人或了解案件有关情况的人,具体包括:

(一)被害人及其亲友

(二)知情人和目睹人

(三)检举揭发人

(四)案发单位或地区的负责人

(五)有关行业的专业人员

(六)案件的嫌疑对象





第三节侦查实验

一、侦查实验的概念

侦查实验是侦查机关为了查明案情,而参照事件发生时的条件将其加以重演的侦查行

为。

二、侦查实验的基本规则

1.侦查实验的地点应当尽可能选择在案件发生的原地或附近进行

2.实验的自然条件应与被审查事件发生时的条件相一致

3.实验所使用的工具、设备、材料与被审查事件所使用的应当一致

4.对同一种实验应反复进行,并不断改变实验的方法和条件

5.严禁可能造成危险的实验

6.禁止一切侮辱人格、危害人身健康、有伤风化的实验

三、侦查实验的组织实施

1.制订侦查实验计划

2.做好侦查实验的准备工作

3.组织实施侦查实验

第四节侦查辨认

一、侦查辨认的概念

辨认是侦查人员为查明案件事实,组织有关人员对相关客体进行的鉴别认证活动。

二、辨认的规则

(一)单独辨认规则

(二)分别辨认规则

(三)混合辨认规则

(四)客观辨认规则

第五节控制赃物

一、概念

控制赃物是侦查机关在侦查有赃物的案件时,对犯罪嫌疑人可能转移、藏匿、改装、





销售、销毁赃物的处所,布置力量进行监控,以发现、收缴赃证,查获犯罪嫌疑人的一项

侦查措施。

二、控制赃物的范围

1.各类物品收购部门

2.各类修理行业

3.各类交易市场

4.刑嫌人员住所

5.收藏销赃的窝主

第六节模拟画像

一、概念

是指侦查人员根据目击者的描述绘制出嫌疑人相貌特征的活动。

二、模拟画像的基本步骤

1.询问目击者

2.初步画像

3.修改、完成画像

第七节警犬使用

一、作用

警犬是指公安机关专门训练的工作犬。主要用于追踪、鉴别、搜捕、搜毒、搜爆、巡

逻等侦查破案和安全保卫工作。

二、使用警犬的条件

(一)要有准确和有效的嗅源

(二)警犬有正常的兴奋性

第八节刑事鉴定

一、概念

是指在侦查过程中,通过对可疑物证以及其他可疑的事实的勘验、检查、分析、比





对、判断等活动,获取侦查信息、线索,或者发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或物的一种技术侦查

措施,它是司法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刑事鉴定的种类

1.手印鉴定

2.足迹鉴定

3.工具痕迹鉴定

4.枪弹痕迹鉴定

5.车辆痕迹检验

6.文件检验

7.法医学鉴定

8.气味鉴定

9.牙印鉴定

10.声纹鉴定

三、案情分析

案情分析的最初依据:

案情分析的最初依据是报案、举报、控告或自首的材料以及经过审查核实的勘查、调

查询问的资料等。

案情分析的重点:

1.判断案件的性质,即是犯罪问题还是违法.违纪.违章或意外事件;如果是犯罪问题还

要进一步分析是何罪的问题。

案情分析的重点:

2.分析案件情节,推断犯罪时间.地点.工具.手段等

3.分析判断作案人的人身形象.职业.身份和生活习惯及与社会环境.物质环境的关系等

链接——杀人案件的案情分析

一、杀人案件案情分析的内容

包括:对杀人案件性质、杀人时间、杀人地点、杀人手段方法、杀人过程、犯罪人等

六方面的分析。

判断死因的方法:

1.通过尸体检验确定;

2.通过分析现场环境情况和研究现场痕迹物证确定;





3.通过调查访问和研究死者的遗物.遗书,了解有无自杀动机确定。

二、对杀人动机的分析

常规杀人动机的分析:

常规杀人动机是指没有伪装或转化的杀人动机,通常有仇杀、奸杀、情杀、财杀等。

(一)仇杀案件

(1)杀人手段残忍,唯恐被害人不死,往往先伤及头部、胸部等要害部位,或致被害

人死亡后还乱砍头部、切断脖颈、挖掉眼睛等,死者身上常有多处致命伤;

(2)杀人目标准确,时机选择恰当,致死、致伤往往不止一人,但首先被害的是与犯

罪人有仇的人;

(3)杀人凶器事先准备,杀人后将其带走;

(4)现场上财物很少有短缺。

(二)强奸杀人

(1)被害人多系青少年女性,有被侮辱.奸污的迹象;

(2)现场上有搏斗挣扎痕迹;

(3)杀人手法多扼颈.勒颈.捂嘴,死者伤痕多在头部颈部;

(4)死者身上常有抵抗伤,可能留有分泌物。

(三)图财杀人

(1)现场翻动明显,有搜寻财物的迹象;

(2)财物出现缺少;

(3)被害人一般是财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

三、对杀人时间的分析

杀人时间,是指犯罪人从开始实施杀人犯罪到杀人犯罪行为结束所持续的这段时间。

杀人时间是确定杀人犯罪嫌疑人的重要依据。

四、对杀人地点的分析

分析杀人地点,主要是解决发现尸体的地点是否是杀人现场。

五、对犯罪人的分析

对杀人案件犯罪人的分析,包括对犯罪人数的分析;对实施犯罪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

件的分析;对犯罪人人身形象的分析;对犯罪人其他个人特征的分析等。

(一)对犯罪人人身形象的分析

犯罪人的人身形象,是指犯罪人的性别、面貌、身高、体态、纹身、衣着、发型以及





生理上的残疾、疤痣等。

(二)对犯罪人其他个人特征的分析

犯罪人的其他个人特征,如社会职业程度、语言习惯等在实施杀人的过程中往往有不

同程度的暴露。

第三章办理治安行政案件能力

第一节立案

一、立案含义

公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主动投案,以及有关机关移

送的治安管理案件进行受理、登记、审查的法律活动。

二、案件来源

(一)被侵害人的控告.报案;

(二)公民报案.举报和扭送;

(三)行为人自动投案;

(四)自行发现;

(五)其他机关(单位)移送

三、立案步骤

(一)接受报案,进行登记;

(二)审查材料,进行初核;

(三)确认事实,进行决定。

第二节调查

一、案件调查分工

(一)一般治安案件

社会上的治安案件,原则上由当地派出所负责调查;

单位内部的治安案件,由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调查,案发单位协助;

铁航空林领域的治安案件,由其自行负责调查,地方公安协助。

(二)情况复杂、危害影响较大的治安案件





一般根据就近及时、综合协调的原则,由级别较高(市、县级)的公安机关治安管理

部门(支、大队)负责调查。

二、案件调查方法

(一)现场调查(查寻、勘验、寻访)

(二)追踪调查(人、物、事)

(三)摸底调查(发动群众、情报分析)

(四)秘密调查

(五)模拟实验(情景再现)

(六)治安询问(传唤.笔录)

第三节告知

一、告知含义

公安机关在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之前,将拟作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

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向当事人予以告知的法律行为。

二、告知成立条件

(一)对象明确。即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通常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内容明确。即包括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

陈述权、申辩权;

(三)时间明确。即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告知。

三、听取

即公安机关就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予以复核的法律活动。

第四节听证

一、听证含义

公安机关查处案件,在作出责停、吊销或者个人2千元(单位1万)以上罚款的决定

之前,依法由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召开听证会,听取当事人对拟作决定的事实、理由和

依据进行申辩、质证的法律活动。

二、听证一般步骤

(一)告知——主体.对象.内容.时间.书面





(二)申请——告知后3日内

(三)受理——接到申请后2日内决定并通知,逾期不通知视为受理

(四)准备——举行前7日内告知时间.地点.参加人;国秘.商秘.隐私不公开

(五)举行(接申请后10日内)

——听证中止:需通知新的证人到会,调取新的证据或者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勘验;回

避申请;其他

——听证终止:申请人撤回;拒不出会或中途退会;死亡(终止);扰乱秩序;其他

第五节决定

一、决定

(一)决定机关:县级以上公安机关

(二)决定权限:

1.派出所:警告.500元以下

2.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警告.罚款.责停.吊销.拘留

3.当场处罚:警告.200以下

4.形式:书面

5.盘查的对象必须是形迹可疑.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

6.盘查必须是当场实施的。

7.盘查具体包括两种行为:盘查和检查。

第四章情报信息搜集运用能力

第一节公安情报的收集程序

一、确定用户及其情报需求

展开公安情报搜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为谁搜集情报,也就是要确定公

安情报服务的对象及情报用户。情报用户才能进一步分析用户的情报需求,有目的,有重

点,有选择地搜集公安情报。

二、制定情报搜集计划

1.明确情报搜集目标和要求





2.划定情报搜集范围和内容

3.选择情报搜集方法

4.人员、时间和经费安排

三、实施情报搜集活动

公安情报搜集实施环节,直接关系到能否搜集到情报以及情报的质量数量。它是检验

情报搜集能力效果的唯一标准。

第二节话单分析

话单分析法是通过研究和解析目标对象的电话通信记录,了解目标对象的联系关系及

亲疏程度、目标对象的活动范围及活动方式,从而掌握其社会关系网和活动规律的分析方

法。

(一)频率分析

在一定范围内,将某一话单信息重复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排序分析的方法,话单信

息包括机主资料、主叫号码、被叫号码、通话时间、通话时长、主叫归属地、被叫归属

地、电子串号、基站信息等。

(二)时段分析

时段分析成以下特点:

1.案发前通话次数平稳,接近案发时通话量激增;

2.案发前,机主通话出现规律性呼叫;

3.案发时突然出现平时不联系的号码,案发后通话量变少,甚至该号码从此消失。

(三)空间分析

根据话单中记录的漫游地呼叫发起地等信息,对犯罪嫌疑人主叫、被叫电话的空间地

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持机人的行动轨迹。

(四)特殊号码分析

如银行客服电话、订票电话。

第三节公安情报应用

一、公安情报工作主导刑事侦查

1.从案到人模式





从案到人模式是指公安全报人员根据搜集到的案件的有关痕迹物品信息,检索查询相

应的情报信息系统,确定并查明犯罪嫌疑人的方式。

2.从人到案模式

从人到案模式是指公安情报人员根据对可疑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行核查,以从中发现并

侦破刑事案件的一种方式。

3.从案到案模式

从案到案模式是指公安情报分析人员将已知案件的关键信息要素以及作案手法提取

后,在相关的案件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进行同类案件的串并工作,争取破获更多的案

件。

二、公安情报与重点人员管控

所谓重点人员管控,是指实现对涉恐人员、涉稳人员、涉毒人员、在逃人员、重大刑

事犯罪前科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重点上访人员七类重点人员的动态管控工作

第五章公安勤务能力

第一节巡逻

一、巡逻勤务的概念和种类

(一)巡逻勤务的概念

广义:巡逻警察为了维护城市社会治安秩序,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而依法进行巡

逻执勤的各项组织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巡逻的组织、实施以及工作制度等。

狭义:专指人民警察在一定路线或区域的来回巡视查看。

(二)巡逻勤务的种类

1.根据巡逻的交通方式分类

(1)空巡

(2)舟巡

2.根据巡逻路线分类

(1)直线巡逻

(2)环形巡逻

(3)直线.环行交错巡逻





3.根据巡逻的参加人员分类

(1)巡警巡逻

(2)派出所民警巡逻

(3)交通民警巡逻

(4)由防暴民警.治安民警.交通民警.武警等,组成相对固定的联合执法队伍的巡逻

4.根据巡逻人员是否着装分类

(1)着装巡逻

(2)便衣巡逻

A.在执行便衣巡逻时,要随身携带工作证件;若携带警械.武器等装备,则要进行隐蔽

或伪装,防止暴露身份

B.便衣巡逻必须报经公安派出所所长批准并进行备案

二、巡逻勤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使我国治安管理工作适应动态的社会环境

(二)有利于体现公安机关打击现行犯罪和控制社会面治安状况的能力,增强公众的

安全感和信心

(三)有利于紧密警民关系,缩短警察与公众的距离,树立警察的形象

(四)有利于警察队伍的建设

三、巡逻勤务的作用

(一)对实施违法犯罪的时空进行控制

(二)及时到达现场,巡逻是最能体现警察快速反应能力的动态警务方式

(三)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四)提供社会服务

(五)协助其他行政机关管理社会

四、巡逻勤务的权限

《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第五条的规定,我国人民警察在巡逻过程中,依法行使以

下权利:

(一)盘查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检查涉嫌车辆、物品

(二)查验居民身份证

(三)对现行犯罪人员.重大犯罪嫌疑人员或者在逃案犯,可以依法现行拘留或采取其

他强制措施





(四)纠正违反道路交通管理规定的行为

(五)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

定执行处罚

(六)在追捕、救护、抢险等紧急情况下,经出示证件,可以优先使用机关、团体和

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的交通、通信工具,用后应及时归还,并支付适当费用,造

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七)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巡逻民警在巡逻时,还可以依法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权利,比如《人民警察使用

警械和武器条例》、《人民警察法》中规定的人民警察依法使用武器和警械的权利

五、巡逻警区的种类与巡逻方式的选择

(一)居民区的巡逻方式

1.应以步巡为主

2.注重对居民的入户拜访调查,通过户口管理.人口调查.查验居民身份证等业务活

动,来开展相应的巡逻活动

(二)公共复杂场所或繁华商业区的巡逻方式

1.以巡查、访查、检查为主要执勤方式,步行、自行车巡为主,车巡为辅

2.主要通过特种行业管理手段布建治安信息情报网,掌握治安动态,加强接处警工作

(三)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地段的巡逻方式

应注重加强巡逻守望,合理的设置巡逻治安岗亭,实行属地治安管理,协助辖区内的

重点单位搞好保卫工作,预防、减少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

第二节盘查

一、盘查的概念

盘查是指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依法对形迹可疑和有违法犯罪嫌

疑人员进行盘问、检查的行为

二、盘查的条件

盘查是由法律和国家强制力保障的一种行政强制措施,所以在实施盘查的时候,就应

当依法进行。《人民警察法》第9条第1款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

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





盘查权的实施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实施盘查的主体必须是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

2.实施盘查权必须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盘查权只能在执行下面几种职务行为过程中,才可以使用:

追捕逃犯、侦查案件、巡逻执勤、维护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现场调查

3.实施侦查权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

人民警察盘问前必须出示工作证件,并告知公民应予以配合,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

但未经出示相关证件,公民有权拒绝接受盘查

三、盘查目标的确定

1.群众举报、群众直接指认的人员;

2.上级指令、通报及情况反映描述的人员;

3.公安机关内部的通缉、通报、协查通报或计算机网上追逃所描述的人员;

4.巡逻中民警观察发现的异常情况,可疑人员及正在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

四、对盘查对象的盘问

盘问时应重点查清四个方面的情况:

1.查清盘查对象的身份。包括姓名年龄住址等确认身份的基本信息;

2.查清盘查对象的携带物品。包括物品种类数量来源用途等情况;

3.查清同行人关系。包括夫妻同事子女朋友等情况;

4.查清可疑情况。包括可疑行为、可疑事件、可疑神情、可疑痕迹、可疑迹象等主要

可疑情况。

五、对盘查对象的检查

1.证件检查;

2.人身检查;

3.物品检查。

第三节110接处警工作规则

一、总则

(一)城市和县(旗)公安局指挥中心应当设立110报警服务台,负责全天24小时受

理公众紧急电话报警.求助和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现时发生的违法违纪或者失职行为的





投诉。

(二)110报警服务台接警后,应先期处置,对各方力量进行直接指挥并调用设备;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指挥中心负责对本行政区划内的公安机关110接

处警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协调和监督。

二、基本要求

(一)外国人较多的城市,应开通外语接警服务。少数民族较多城市,应开通少数民

族语接警服务;

(二)110报警服务台接警后,应及时下达指令,各单位不得推诿,拖延出警;

(三)对严重危及公共安全、人身、财产安全和正在发生的民警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

投诉,110服务台接到报警后,应迅速前往现场处置。非紧急情况,应当视情况尽快处

理。同时,应立即向分管负责人报告,并向业务主管部门通报。

三、受理报警

(一)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报警的范围:

1.刑事案件;

2.治安案(事)件;

3.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

4.自然灾害.治安灾害事故;

5.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

(二)对接报的管辖暂不明确的地区发生的案(事)件,应当先进行先期处置,必要

时再移交属地公安机关。

(三)对正在发生的案件,若最先到场的民警不足以控制局面,应历经报告110服务

台。110服务台应根据情况增派警力;

(四)对接报的跨区域的重大案件,需要进行布控查缉的,110服务台在指挥本地警

力处置的同时,可视情将情况报告上级公安机关或者通报有关地区公安机关。有关地区的

公安机关在接到上级机关的指令或案发地机关的通报后,应积极落实并随时和案发地公安

机关或本地110服务台联系

(五)对接报的跨区域的重大案件,需要进行布控查缉的,110服务台在指挥本地警

力处置的同时,可视情将情况报告上级公安机关或者通报有关地区公安机关。有关地区的

公安机关在接到上级机关的指令或案发地机关的通报后,应积极落实并随时和案发地公安

机关或本地110服务台联系





四、受理求助

(一)公众遇到危难,处于孤立无援状况,需要立即救助的;

(二)涉及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出现险情,威胁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财产安全

和工作、学习、生活秩序,需要公安机关先期紧急处置的;

(三)需要公安机关处理的其他紧急求助事项

五、受理投诉

(一)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投诉的范围: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正在发生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督

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人民警察各项纪律规定,违法行使职权,不履行法定职责,不遵

守各项执法、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和职业道德的各种行为。

(二)110服务台在受理投诉时,应文明被投诉对象的基本情况.拒听内容以及投诉人

的基本情况;(同时应对投诉内容和投诉人的情况予以保密)

(三)110报警服务台对投诉应当视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1.对正在发生的公安机关和民警在在各方面存在问题的投诉,应当指令就近警力先期

处置,同时通知警务督察部门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

2.对已然发生的问题投诉,应当告知投诉人向公安机关纪检.监察.信访.法制或者其他

有管辖权的部门投诉,同时视具体情况移交本级纪检.监察.信访.法制或者其他有管辖权的

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3.对已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投诉或者信访问题,交由原受理部门处理。

4.外地公安机关的民警或者其他无隶属关系的公安机关的民警在当地被投诉的,应当

指令就近警力先期处置,再移送被投诉人的所属单位处理。

5.对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以外的投诉,可以告知投诉人向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投诉,并作

出必要的解释。

(四)具体承办投诉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迅速开展调查工作,及时做出处理,并

在受理投诉的3日内将查处情况告知投诉人,同时抄送110报警服务台备查;

(五)如3日内未能办结的,应当及时告知投诉人办理情况。投诉人姓名.工作单位或

者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不实,致使无法告知的除外。





第四节安全检查

一、检查的概念

检查是指公安机关为了查明案情,依法对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

身进行实地查看、寻找、检验,以发现和收集有关证据的一种调查活动。

(一)检查的概念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7条:

公安机关对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可以进行检查。检查时,人

民警察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工作证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

文件。

对确有必要立即进行检查的,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当场检查,但检查公民

住所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

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二)检查的性质——公安行政强制措施

(三)检查的目的——收集证据

与日常监督检查、盘查、人身安全检查的区别

(四)检查权的适用对象——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

(五)检查权的执法主体——人民警察

行使检查权的执法主体必须是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并且在具体实施检查权时的执法

主体不得少于两人。

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依法对卖淫、嫖娼人员进行性病检查,应当由医生进行。

(六)检查权的具体适用——凭证检查

根据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和人身进行检查

时,应当出示人民警察的工作证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对

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确有必要立即进行检查的,人民警察经出示工

作证件后,可以当场检查。

检查公民住所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

但是,有证据表明或者有群众报警公民住所内正在发生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公民人身安

全的案(事)件,或者违法存放危险物质,不立即检查可能对公共安全或者公民人身、财产





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立即检查。

(七)检查时注意问题——尊重和保障人权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和被侵害人的人身进行检查时,要尊重被检查人的人格,不得

以有损人格尊严的方式进行检查。

(八)检查的结果——固定证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8条:检查的情况应当制作检查笔录,由检查人、被检查人和见证

人签名或者盖章;被检查人拒绝签名的,人民警察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第六章应急处突能力

第一节事态(信息)研判

一、信息研判概念

二、信息研判主要内容

对情报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评估形势,预测趋势,提出阶段性工作对策和措施,同时

形成经济犯罪动态分析报告,向业务上级报送和供工作参考;同时建立制度,规范研判工

作。

三、信息研判队伍建设以及运行机制

组建机构

配备人员

加强培训

健全情报信息研判工作运行机制





第二节快速反应

一、快速反应机制概念

快速反应机制是指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一旦发生,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

应。

危机的决策者应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

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二、快速反应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快速反应机制是公安机关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的需要。

(二)建设快速反应机制是公安机关提高打防控力度的需要。

(三)建设快速反应机制是公安机关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需要。

(四)建设快速反应机制是公安机关参与建设“平安城市”的需要。

三、快速反应机制的应具备的功能

(一)动态性

(二)预警性

(三)联动性

(四)网络性

(五)即时性

第三节现场管控

一、基本概念

现场管控(control)是指在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通过流程.制度等手

段,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现场人群管控是指采取一切常规措施方便群众行进和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正确措施的

执行使现场群众行进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达到安全与和谐的协调活动。

一方面,是对现场围观和附和人群的疏导.剥离.管控

另一方面,对现场核心人群的分化控制管控,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二、现场人群管控机制的建构

(一)群体性事件现场人群管控的前期现场评估模式的建立





一旦出现群体性事件,社区民警及先期到达的民警首先要尽快收集现场情报,了解事

件的性质.诉求.情绪.人群的组成.现场的地理情况.现场社会舆论的导向,并进行全面.科

学的评估,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二)现场管控对象的评估模式

在对现场管控对象充分摸查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分析)

1.群体性事件现场人群的人数及其构成

2.事件中核心人员.附和人员.围观人员的数量及其位置

3.核心人员的诉求.目的.行为方式及下一步计划

4.是否有增援,有无攻击目标等实时动态分析

5.还应该重点评估现场核心人员与附和人员.围观人员关联性(例如,老乡.共同诉求.

共同利益等),关联性越大,形成“集群行为”的可能性越大(重点内容)

(三)现场位置环境的评估模式

现场位置环境的评估

1.现场的地理状况.通道.数量及位置

2.现场地物的组成,如砖头.石头.木棒.瓶子.玻璃

3.现场位置环境是否容易使人群大量聚集及,是否已有较多人员在附近活动(警力位

置,有无增员,人群疏散方向)

依据现场不同位置环境评估危险的等级,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

(四)现场自然环境的评估模式

现场自然环境的评估是对现场各种自然环境情况进行评估。事件发生现场的白天、黑

夜、光线、下雨、下雪、风向、沙尘、雾气、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分析。

(五)根据职能部门业务,划分为不同的组别。

由上而下分为7个组:行动指挥组、安全保障组、公共信息组、联络协调组、行动方

案制定组、行动执行组、行动支援组等,从而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点面结合、决

策果断、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现场人群管控指挥机制。

现场总指挥是整个群体性事件现场人群管控指挥构架中的灵魂。

三、各阶段人群管控流程

(一)初期现场人群管控工作流程

1.收集信息:事件的类型、人群的诉求、人群的组成

2.控制现场:封闭现场和相关地区





3.疏导汇报:群众的疏导和报告上级公安机关

4.现场对话:解疑释惑,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正当的申诉方式

(二)中期现场人群管控工作流程

1.警戒封控。对涉事现场周围进行临时性的交通管制,防止围观人员的涌入

2.信息收集

3.分化引导:分化引导即剥离人群,孤立核心层。

4.加强宣传:现场宣传组成员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加强宣传,动之

以情,晓之以理。

(三)后期现场人群管控工作流程

1.舆论宣传

2.驱散警告:向围观人群发出警告,并反复讲解疏散通道,促使围观者自行离开现场

3.震慑警告:核心闹事人员,利用警用装备(狗.喷水震慑警告;将增援部队在周边

的防守部署展示给闹事人员)

4.人员控制:警力将围观人员.附和人员和核心人员进行分割控制,对围观人群和附

和人群进行教育.强行疏散。将顽固抗拒,执意对抗的核心人员控制抓捕,强行带离。

第四节妥善处理

一、妥善处理基本概念

指妥善料理和解决事件发生之后遗留的问题。

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暴力性

(二)突发性

(三)非政治性

二、妥善处理冲突案件的现实意义

(一)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客观需要

(二)是充分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本质要求

(三)是更好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

(四)是从源头上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保证

三、执法过程中的妥善处理的基本原则





(一)加强沟通,提升形象

(二)以人为本,防患未然

(三)思行合一,高度重视

四、妥善处理的具体措施

(一)应充分发挥“四员”作用:即调解员.战斗员.培训员.宣传员。

(二)应坚持调解教育为主,惩戒为辅,发挥调解员作用。

(三)形成专项工作体系,为妥善处理冲突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第七章警察战术基础

第一节查缉战术概述

一、概念

(一)查缉战术的概念

人民警察在进行盘查.清查.搜查和缉捕行动中,为及时发现.识别.确认和制止犯罪,

捕获犯罪人或犯罪嫌疑人,获得最佳执法效益,依法使用的谋略思想.策略原则.执法程序.

科学方法与有关技术的综合体系。

(二)查缉战术行动特点

1.武力对抗性

2.对象复杂性

3.多方参与性

二、战术理念

1.执法为民的理念

2.安全执法的理念

3.规范执法的理念

三、查缉战术的任务

总任务: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提高素质,获得最佳执法效益,有效减少代价付出,

有效打击犯罪活动。

具体任务:

(一)通过研究查缉战术的行动原则和谋略思想,丰富查缉作战对策,为提高发现犯





罪分子及嫌疑人的成功率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服务。

(二)通过研究警察查缉行动的组织指挥规律和协同方法,为查缉行动的正规化.现代

化服务。

(三)通过研究人民警察的战斗力性能和职业特征,为提高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素质

合和战斗力服务。

(四)丰富和发展警察战术的理论和技术。

第二节盘查战术

一、盘查战术的概念

盘查是指人民警察在执行勤务中,依法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盘问和检查,并

进行处置以发现、识别、确认是否存在违法犯罪事实的一种查缉措施。

盘查战术是警察在执行勤务过程中,根据主客观实际情况所运用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是警察个人盘查技术的合理运用和警察之间在盘查中的相互协调配合。

二、盘查的策略与应用

(一)盘查对象的发现识别

盘查对象一般是指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

1.群众举报或群众直接指认的人员和车辆;

2.“110”报警台.公安指挥中心发出的指令.通报及情况反映所描述的人员或车辆;

3.公安机关内部的通缉.通报.协查通知或计算机网络上的追逃资料描述的人员和车

辆;

4.观察.发现的异常情况,可疑人员和车辆及正在实施违章.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和车

辆。

(二)盘查时机的选择

1.对于发现的现行违法犯罪,应立即制止、盘问,并采取缉捕行动;

2.对于潜在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可使用欲擒故纵方式,待其有所暴露,再拦截盘查,

由此人脏俱获。

3.对于确认的被通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犯,警察要跟踪其至偏僻处先行采取

突然的缉捕行动,或借口各种微不足道的理由,以公开的身份将其“请”至适当地点予以

盘查,设法予以缉捕,以免此类亡命之徒伤害无辜。





4.如遇劫持、拐卖案件被害人的求救目光或表情,要当即盘查,弄清事实;

5.对于一些危害严重的犯罪,要在产生危害结果之前进行盘查,但同时要注意抓住证

据。

(三)盘查地点的选择

原则:易近不易远、易静不易闹、易简不易杂、易宽不易窄、易明不易暗。

把握:便于控制,便于查验,便于隐蔽,避免围观。

(四)嫌疑人的盘问与检查

1.盘查站位,保持距离,注意戒备。

2.盘查处置,程序规范,盘问巧妙。

3.证件检查,对照识别;察言观色,寻找疑点,发现异常,立即制止。

4.人身检查,有效控制,严格遵法。

5.物品检查,对证来由,人物分离。

6.疑点解除,归还证件,礼貌放行。

7.嫌人疑物,取赃留证,留置盘查。

(五)盘查的后期处置

1.对经过盘查解除怀疑的,应当立即归还证件.物品,礼貌予以放行,并做好解释工

作。

2.对经过盘查不能解除其犯罪嫌疑的,执勤民警应当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将其带回公

安机关,按法定程序继续留置盘查。

第三节车辆查控

一、车辆查控技术的概念

指警察为发现犯罪嫌疑线索,获取犯罪证据,查明案情,缉捕犯罪嫌疑人而依法对嫌

疑车及其驾乘的嫌疑车辆进行追缉.拦截.盘查.清查等查控行动所运用的技术.战术和方

法。

本节所研究的嫌疑车辆主要指涉嫌犯罪的行为人使用的各类型汽车。

包括三层含义:

A是指被作为犯罪作案工具的汽车;

B是指被盗窃、抢劫的汽车;





C是指犯罪嫌疑人乘坐的车辆。

二、车辆查控现场危险分析

1.车辆及车内人员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2.观察的间接性

3.嫌疑人依据车辆有利位置对警察盘查的抵抗性

4.袭警行为具有突发性

三、车辆截控程序与方法

(一)查控前准备工作

1.卡点的选择和设置

宜截停路况:弯道处.上坡道.收费站.检查站等其他能使车辆自然减速的路段,都适合

进行截停,如果路况的条件不具备,可以人为地设置障碍,以达到减速的目的。

2.收集信息,核实情况,做出判断

3.明确分工,注意配合

(二)查控的实施

1.截停:截停的方式有由前截停和由后截停;

2.控制:语言控制、站位控制和武力控制;

3.接近:注意接近路线,动作、神情自然,做到内紧外松;

4.盘查:对人的盘问和检查、对车的检查

(1)盘问:人、车、物品情况。

(2)检查:证件检查、人身检查、车辆检查、物品检查。

5.缉捕:对确定的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

(三)查控后的工作

1.经盘查发现有犯罪嫌疑的,应立即对嫌疑人予以控制,并将情况及时向指挥中心报

告,在采取一定措施后带回,依法留置继续审查。

2.当盘查后没有发现问题的,应当立即交还证件,做好解释工作,礼貌放行。

3.查控任务结束后,向指挥中心报告情况,清点武器、装备、人员后,有序撤离现

场。





第四节抓捕战术

一、抓捕战术的概念和特点

(一)抓捕战术的概念

抓捕战术也称缉捕战术,是指人民警察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及犯罪人进行缉拿捕获时所

采取的各种技术、方法和策略的总称。

(二)抓捕行动的特点

1.对抗性

2.秘密性

3.复杂性

4.对情报的依赖性

5.抓捕方案的智谋性

二、抓捕行动的程序和方法

(一)抓捕行动分类

1.按场所分类

1)室外抓捕(街巷抓捕、闹市区抓捕野外抓捕等)

2)室内抓捕(居室抓捕、公共场所抓捕)

2.按方式分类

公开抓捕、秘密抓捕

3.战术基本形式

引诱抓捕(化装引诱、示假引诱)、守候抓捕(定点守候、跟踪守候)、突袭抓捕、追

堵抓捕、围困抓捕

(二)抓捕行动的程序

1.收集、分析情报

2.制订行动方案(设计、预习、部署方案)

3.抓捕行动的实施

4.抓捕行动结束后的工作

真题演练:

案例一

在某市西城区7万余名群防群治力量中,超过七成的成员都是中年妇女。基层民警和





网友将这个群体戏称为“西城大妈”。某日根据西城警方的部署,“西城大妈”在巡逻过程

中发现有人吸毒,警方接报后将正在吸毒的张某(男,35岁)查获。目前西城警方建立与

“西城大妈”相配套的防范体系,确定专人负责,定期召开例会,落实月奖励机制,对提

供的有价值线索,做到一事一奖、一案一奖,并将此工作常态化。西城区综合治理办公室

为她们配发了《随身手册》。手册中囊括了志愿者们平时会遇到的各种情况和应对措施以及

各个派出所的报警电话。

真题演练:

71.(单选题)辖区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和“西城大妈”的关系是:

A.监督关系

C.领导关系

B.指导关系

D.协调关系

72.(单选题)在查处张某吸毒案件中,群防群治力量履行的职责是

A.提供违法犯罪线索

C.保护现场

B.逮捕犯罪嫌疑人

D.开展治安防范宣传

73.(多选题)西城警方的群防群治力量建设,值得推广的做法有:

A.争取党委政府对群防群治力量的支持

B.协调解决群防群治力量的经费保障

C.加强对群防群治队伍的教育管理

D.健全群防群治力量的日常管理制度

案例二

民警巡逻时发现路边一车内的阿文(女)见到警察后神色慌张,上前盘查后发现阿文

为外来流动人口,在本地无工作,车内有大夹钳.撬棍等工具。民警对阿文进行人身检查,

并将其带回派出所进一步审查。侦查发现阿文当时正准备进入某小区行窃。经局长批准,

公安机关决定拘留阿文。侦查期间,阿文聘请律师严某为其提供帮助。案件转送至检察

院,检察院审查后决定对阿文不起诉。公安机关认为检察院的决定有错误。

78.(单选题)对阿文进行人身检查,正确的做法是:

A.不能强制检查

B.应由女工作人员或医师检查

D.只能由女侦查人员检查

C.只能由女医师检查

79.(多选题)严某在侦查阶段享有的诉讼权利有:

A.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

B.代理申诉.控告

D.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通信

C.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





80.(多选题)公安机关认为检察院的决定有错误,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直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

B.直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议

C.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检察院要求复议

D.复议不被接受后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

81.(单选题)公安机关接到检察院对在押的阿文不起诉对的决定后,正确的做法是:

A.不予释放

C.复议后释放

案例三

B.立即释放

D.复核后释放

中学生小明(2001年6月7日出生)经常逃学到网吧玩游戏。因上网缺钱,网吧老板

光哥唆使小明盗窃。2016年9月8日,在光哥的唆使下,小明闯入某居民家中行窃,得手

后,又将独自在家的13岁女孩小雨强奸。法庭审理过程中,公诉人出示了小雨的陈述,小

雨的陈述人称,案发当日小明对她实施了强奸,后逃跑。

82.(单选题)下列对小明的行为认定正确的是:

A.小明构成了盗窃罪共同犯罪

B.小明不应负刑事责任

C.小明构成了强奸罪共同犯罪

D.对小明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83.(多选题)下列对光哥的行为判断正确的有:

A.构成盗窃罪

B.构成盗窃罪和强奸罪

D.应当从重处罚

C.对强奸罪可以从轻处罚

84.(多选题)在办理小明案件的时候,公安机关正确的做法有:

A.讯问小明的时候应当通知小明的父母到场

B.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侦查员承办

C.采取刑事拘留措施时应当与成年人分别关押

D.如小明被判有期徒刑六年,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85.(单选题)对于小雨的陈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雨必须出庭作证,否则其陈述不能作为证据

B.因小雨年幼,其陈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C.小雨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其陈述不可作定案依据





D.小雨对所证事实有辨别能力,其陈述可作为证据

案例四

甲村村民小敏突发疾病,在医院治疗后效果不好好,留下后遗症。小敏的父亲认为医

生救治不及时,喊来甲村许多村民封堵大门,不让医院车辆.人员进出,并殴打参加手术的

医护人员。医院报警,派出所民警依法对小敏的父亲刑事拘留。

86.(单选题)甲村村民进行询问的正确做法是:

A.由一名民警进行询问

B.让甲村村长代替民警询问

C.不允许村民自行提供书面陈述

D.在笔录中载明询问的起始时间

87.(多选题)如果你是出警民警,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有:

A.迅速到达现场

B.救治现场受伤人员

D.现场拘留甲村村民

C.维持医院正常秩序

88.(多选题)针对小敏父亲的犯罪行为,民警做法正确的有:

A.告诉他不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

B.全面收集他有罪或无罪的证据

C.对收集的证据材料予以核实

D.询问期间保证他有必要的休息时间

案例五

信息采集是社区民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可实时掌握小区的人员变化、流动趋势,以

便提供有针对性服务。同时,采集来的信息还可以帮助公安部门进行治安防范和案件侦

破,某派出所社区民警小朱在社区开展房屋出租户信息采集工作中,通过移动警务通将采

集到的暂住口信息录入平台时发现,暂住在社区内18号101房间的张某系网上在逃人员。

98.(多选题)朱警官发现张某后正确的做法有:

A.不惊动张某,立即将情况上报所领导

B.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设法将张某带回所里处理

C.不上报,就当不知道

D.告诉张某尽快离开辖区

99.(单选题)朱警官采集信息的方法是:

A.调查法

B.接收法





C.文献法

D.网络法

100.(单选题)朱警官这次活动的直接作用是:

A.打击犯罪人员

C.发现犯罪人员

B.服务暂住人员

D.预防犯罪

发生





献花(0)
+1
(本文系启智职教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