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壳“往事”,房地产加速进入下半场?

 何鲸洛 2021-05-21

出品©一笔封禅
作者@何鲸洛

自刘强东的桃色事件之后。
前有黄峥“一走了之”。
后有张一鸣“退位让贤”。
考虑到美股五巨头FAAMG贝佐斯今年第三季度也会辞任,就只剩下扎克伯克“恋栈不去”。
互联网企业CEO这个位子好像还真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特别是520网络情人节这一天。
左晖因肺癌倒在了50岁。
更是让人有些唏嘘。
要知道。
上一次左晖出现的时候。
他以2220亿的身价超越杨惠妍许家印成为地产新首富。


那时的感觉很复杂。
一个做中介的。
居然能从那群“吃人不吐骨头”的地产商手里抢了这么多真金白银,还真不是一般的“狠”。
2021年5月20日。
贝壳扭亏为盈。
新房交易市占率飙升至9%。


而这一切。
距离贝壳去年8月上市。
刚刚过去280天。

左晖

从北漂青年到中介大佬?

左晖因肺癌离世。
这自然是个悲剧。
贝壳的讣告是这样写的:
我们失去了一位奠定我们事业和使命的创始者,失去了以为亲密的伙伴和只会的师长,居住产业失去了一位始终在探索和创新的引领者。


受此消息影响。
贝壳找房盘前大跌,跌幅超10%。
对于左晖的创业经历。
1992年。
左晖从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开启了北漂的生活,随后在和同学一起做财产保险代理中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0年。
左晖作为资深“北漂”,因为租房被中介骗了很多次,嗅觉灵敏的他成立了北京链家房地产展览展示中心,首创“房地产个人购房房展会”门庭若市。
2001年。
左晖在北京开出了第一家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当时员工仅37人。
2003年。
链家首推了“二手房资金托管”业务创行业先河。
2004年。
链家在吃差价的市场率先提出“不吃差价”的透明交易。
2008年。
“链家在线”正式上线,开启“楼盘字典”建设。
2011年。
时任链家集团副总经理的熊林考到了租房市场这个赛道。
2014年。
“链家在线”更名为“链家网”,并先后并购了北京易家、上海德佑、广州满堂红、深圳中联等中介机构极速扩张。
2015~2016年。
链家前后融资160亿。
2016~2019年。
链家正式蜕变成“贝壳”。
2020年8月13日。
贝壳找房上市钟响。


截至2021年3月31日。
贝壳找房已进驻全国103个城市,旗下拥有265家品牌连锁经纪公司,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07亿元人民币,调整后净利润为15.02亿,门店数量达48717家,经纪人总人数为528424人。
至此。
左晖围绕着链家这个房产中介品牌,向上打造出贝壳这个房产中介平台、向下打造出只做房屋租赁的自如。
倒腾来。
倒腾去。
贝壳是房产中介中介的平台。
连接自己就是房产中介平台。
自如做的也是房产租赁中介。
左晖本人。
从业21年身价2220亿,年赚朝百亿,不可谓不成功。
至于贝壳。
已经从最初的“良币”蜕变为一个资金规模高达3800亿的庞大帝国。
如今的贝壳与新房联手合作,更是实现了新房+二手房、线上+线下、买卖+租赁的全行业闭环。
不可否认:
贝壳首倡“透明交易、签三方约、不吃差价”、推出“楼盘字典”、2个点起的佣金、给经纪人以尊严……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房地产市场“吃差价”“假房源”“黑中介”的乱象。
但中介公司的属性。
二手房源的流通。
决定了贝壳在2016年房价暴涨的那段时间并不无辜。

贝壳

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不过。
考虑到左晖的成功有一定的必然性。
1998年。
国家取消了“福利分房”,商品房交易信息严重不对称。
2011年。
地产行业告别“黄金时代”走入“白银时代”。
就算没有贝壳,也会有海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贝壳只是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市场做到了“本分”而已。
当然。
左晖曾经的“理想主义”也确实为贝壳加了不少分。


虽然2021年4月10日。
姚劲波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作出182亿元处罚的当天公开喊话:
质疑贝壳找房“二选一”,呼吁国家调查贝壳,罚款40亿。


这一场战斗怎么看都像是“自取其辱”。
但姚劲波会考虑不到这一点?
或许。
他在喊话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玉石俱焚”的打算。
而这已经不是姚劲波第一次找贝壳的麻烦。
2018年。
就在贝壳找房刚刚成立两个月后。
姚劲波发起真房源誓约大会,联合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等,成立“反贝壳联盟”。
2019年。
金华、绍兴先后发布《反壳联盟条约》、《绍兴中介联合声明》抵制贝壳。
贝壳到底有没有垄断?
这个想必业内人士比我们更清楚。
房地产中介说的话自然不能全信,只是用户眼中刷新了整个毫无底线行业下限的贝壳自然也有“粉丝滤镜”。
如果不考虑全国市场。
只针对区域的话。
2017年3月。
链家官网曾宣传称,北京在售二手房中,超过80%委托了链家网,全市成交二手房中,50%来自链家网。
左晖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链家在北京的市场份额在55%-60%。
而此前。
贝壳找房已在上海、深圳、郑州、重庆等地实行了3%的中介费,将仅从买方收取2%的服务费,调整为卖方1%,买方2%的佣金。
早在2014年。
链家等品牌把二手房的交易服务费从总房款的2%提升到了3%,一些独家委托出售的二手房中介费甚至调到了总房价的3.5%。
被天津市价格主管部门以合谋垄断之名“略施薄惩”。
这里还有一组数据:
去年一手房的销售17万多亿,二手房的销售量7万多亿,而贝壳一家就有3.5亿的成交量,占据了一二手房总成交量的15%,占二手房的份额更是接近30%。
至此。
贝壳有没有涉及垄断不言自明。
也许它不是那只出头鸟,但它已然开始在垄断的边沿疯狂试探。
而贝壳更让人不放心的。
是它因为日益庞大的规模带来的“反噬”。
2016年。
上海链家隐瞒房源真实信息、把即将被法院查封的房子出售给消费者,同时还提供高息贷款服务。
除了抱歉,就是员工处罚。


2018年。
阿里巴巴P7员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一事更是闹得沸沸扬扬,而这还不是个例。
2019年。
钱江晚报旗下新媒体平台“浙江24小时”连发三篇文章,链家旗下德佑加盟店违规聘用黑名单中介,一度牵连到链家和贝壳。
2020年。
贝壳上市前夕又有离职员工质疑偷漏社保。
天眼查显示,上述微博用户披露的就职单位——德佑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参保人员为0。
2021年。
自如又被北京市住建委喊话。



中介

21世纪不需要这种远古生物?

中介这种生物古已有之。
只不过那时的他们被称之为“掮客”,“低买高卖”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作为“中介”的房产经纪人,本质上可能是 “信息中间商”。
当然。
作为经纪人的他们踏破铁鞋搜寻房源信息,撮合买方与卖方收取佣金,这个无可厚非。
只是他们提供的服务值不值几十万我们必须打一个问号?
中介与佣金的模式值不值钱,值多少钱?
赚得就是一个“信息差”。
因此。
这里会出现房源的真实性、价格的透明化、佣金的定价权等问题。
不可否认。
贝壳就是凭借这一点,把互联网化的故事在房地产上重演,才会出现一个“管家”比“地主”还富有的神话。


我们必须明白一点:
中介不生产房子,它们也不创造美好生活。
它们只是“美好世界”的搬运工。
为了实现自身的美好。
中介就只能有意甚至是故意推动房产不停的卖来卖去、不断地升值才能不停地收佣金。
不怕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揩油”。
就怕它们为了利益让买家找不到卖家,让卖家找不到买家,把房产交易变成“黑箱”这样一次性就能赚到更多差价。
更让人无语的是:
某些中介务超所值也就罢了。
还在想方设法撇开自己的应负的责任。
不知从何时开始。

一座房子成百上千万的价格已经成为了共识。
地价很贵?
我们多少可以理解。
毕竟。
房价是一种价值转向。
想想这些年我们往基建里面砸的钱,单就深圳一地地铁建设就没停过,这么多钱投入到了土地上,土地怎么可能不涨。
之前王健林说过房地产业的毛利润,大约是在20~25%左右。
这个好像也没什么可说的。
但只要一想到房地产巨头居然会被一家市值3800亿的“河蚌”打败,想想,还是会有些膈应。


而这。
或许也意味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下半场,房地产企业不赚钱了,中介成了出头鸟。
那么。
一旦房地产开始“去中介”化?
我们是否能等到“大批天下寒食俱欢颜”的那一天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