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什么是开放性问题

 袁占舵 2021-05-22

名师——什么是开放性问题

李素怀老师设置提问场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有一章节是关于提问的,并举了一个关于历史教学一个问题的三种问法。

第一种问法:引发工业革命的3个因素分别是什么?

第二种问法:你认为,引发工业革命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第三种问法:全世界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文明的成熟革命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也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突出的科学成果,甚至产生了大量巧妙的装置。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那些文明之中,而是发现在这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区呢?

感受一下,这三种问法会有什么不同?

《数学课堂标准》里常提到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李素怀也疑惑为什么要培养?如何培养?数学教师更多的是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对待提出问题这个能力一直忽略中,当李素怀对“提问”产生好奇时,才发觉“一个好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激活孩子的好奇心,保有探索的欲望,对学习才能更加深刻。

在教练型教育者的学习中,大家专门学习“强有力的发问”。李素怀才意识到作为老师的李素怀竟然不会提问,教练强调要提出“开放性问题”。出于旧有习惯,总是无意识的提出封闭性问题。当李素怀因为“提问”卡到那里时,才觉察大家与学生互动和交流时,除了没有创设提问机会,更多是没有示范给学生提问方式。所以学生不会提问也是必然。

什么是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涉及人性、世界、宇宙等特定主题,李素怀会观察越是小孩子,他们的问题常常带有开放性,她会追着大人问“为什么”、“那是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少,最后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对自己也变得开始麻木。

比如大家经常使用的“为什么、是什么、哪里、何时、如何”这些问题支持人们探究和思考,背后有一股力量带着你去探索。

李素怀之前一直卡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怎么才能问出“开放性问题”?后来李素怀被“答案”限制住了。李素怀每问一个问题内心是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所以李素怀的问题会卡在那里,而缺乏好奇心,不鼓舞人心。当李素怀带着“答案就在问题里”、“问题也是学习的内容”的信念时,李素怀会退一步,对所有的事情进行一个全盘扫描,而不是紧盯局部不放。大脑会冒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导着李素怀继续探索。“还有吗”的追问下,扩展着李素怀的已知范围,而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涌现出新的想法来创造新的问题。

是什么让开放性问题具有开放性?

这本身就是一个好问题。在课堂李素怀也常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

“一元一次方程满足哪三个条件?”

x+y=7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学生在李素怀的提问下进行学习,似乎掌握了定义,明白了概念。其实这个陷阱,大家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征求学生的认可而已,学生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他们没有自己的见解,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设置好的问题和答案。

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并在求解的过程中唤醒他的探欲望。“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你这样理解?”学生会基于自己的理解思考,寻找与其主题相关的更多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