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这个高颜值的古镇最近很火!看看它旧时的建制格局

 XUZZ 2021-05-22

随着宁波地铁4号线的开通,慈城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融入市中心半小时交通圈。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就像一坛老酒,在时间的酒窖里酝酿着它浓郁的芳香。也许有不少人会问,“慈溪”“慈城”一字之差,两个地方有什么交集呢?


Image
慈溪和慈城
Image
慈溪,因为东汉时大隐溪的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本为句章境,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置县起一直属于宁波(明州)。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以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北部(俗称“三北”)组成了新的慈溪县域,原属余姚的旧三山所城成了慈溪城区,1988年撤县建立县级慈溪市。而现在的慈城镇,从公元738年至公元1954年,一直是慈溪县治,历时长达1216年。1954年,慈溪县治才迁往浒山镇。1984年,慈城镇划归宁波市江北区管辖。本文所述的慈溪古县城即为慈城

Image

慈城古城

在宁波的所有古镇中,慈城古镇作为古县治,其历史地位可以说得上是绝无仅有。慈城抱负沧海,枕山背江,拥海河辐辏之地,凭高原而面广野,西通五湖,北畅浙江,东据鸬鹚之港,北枕黄牛之山,又环治九岭皆腾骧拱向,这是旧时堪舆家所称的“九龙戏珠”

Image
城池历史
Image

慈城三面围山而南面平原,治后负山留雉堞腾挪,北界慈湖蓄生民活水,前接运河畅达江海,中列街衢三横六方,是南方县城中难得的规整布置,不仅轮廓和路网较规整,县衙据北端正中和棋盘式街道布局也体现了很强的秩序性。

Image

慈溪古县城地图

唐宋时的慈城阻山而居不设城池,但《宝庆志》中记载,有旧城周长五百六十丈者”,疑为子城。明洪武初年境内建起了观海卫、龙山所二海防卫所,到嘉靖三十五年倭寇轻松陷城,为求防御才建设城墙。城墙周长一千六百四十三丈,高二丈许,基广二丈四尺,辟东南西北四门称为“镇海”景明望京“环山”另外东西北各有小门,东门、西门、小西门旁各辟有水门以同市河,城上共有雉堞二千六百一十六个、敌楼二十八座、警铺二十七处,县衙北侧的半里城墙凌山而建。

Image
观海卫和龙山所城
Image
观海卫城,郡治西北一百一十五里,东北巨海,西峙虎山,背负浪港山,南面是五磊诸山;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由汤和以县三十都定水寺涂田筑城,设门二;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增高并辟西北二门(四门中东门为“迎曦,西门为“振武,南门为“来薰,北门为“拱宿,另有四水门);周长四里二百七十四步,高二丈四尺,广三丈,有敌楼二十八、警铺三十六、雉堞一千三百七十。

Image

慈城复原图

龙山所城,郡治北七十里,背海面山,左亘覆船,右为望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汤和以定海县(今镇海)龙头场石垣围之,开一门,隶观海卫;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增高八尺并增东南西三门(后塞北门,并辟一水门);城长三里一十七步,高二丈五尺,广二丈,上列敌楼警铺各二十及雉堞八百五十六。

Image
公署及善堂
Image

县衙在城北端伏鳖山麓,从唐代开始就是如此。正厅为亲民堂,五间方向朝南,前有露台上设重屋三间,左为架阁库楼,东西列曹科房各十间,又前为仪门五间,门左为财神祠,又左科神祠,东南隅为羁侯所军流所,门右为土神祠,又右萧曹祠(供奉汉代名相萧何和曹参),西南方为监狱十九间,仪门左三郎殿右皂班房各三间;再外头门两层三间,置更鼓其上为谯楼,北向额“古第一楼”,南向匾曰“慈谿县”,门外左右两翼平屋各四间,左为元坛殿,右为皂隶站房,又南屏壁一座;正厅后为宅门、川堂、二堂,堂之后山椒清堂三间祭祀北宋慈城县令张颖,宅门向东为衙宅,内有接待宾客处名为“双梧馆”,正堂西另有平房为书记宾友居停所、茶房、庖厨等。

Image

慈城县衙图

县丞署在县衙的东面,典史署在县衙的西面,驻防署在小西门内。僧会司在永明寺,道会司在清道观。另外慈溪境内还有绍协分防(驻原观海卫)、松浦巡检司鸣鹤场大使诸署

养济院,宋时的名称为居养院,在县西南一里,有廊屋四重,每重九间。宝善堂在县治东北伏鳖山东麓,乾隆年间创立,行埋路尸事。

Image
文教场所
Image
文庙即为县学,在县治东南隅,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为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二个年号)始建于县西四十步,后徙现址,总面积十亩三分。

Image

慈城文庙图

校士馆即为试院,在县治东北隅,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郑氏父子捐银二万四千两修建。有正厅五间;左右两廊考棚六十九间,每三间筑低墙一道,外留见天一方,每间考桌考凳各四;仪门外左土地祠三间,又门房六间,正厅后正房五间、挑试前列所五间,东北厨房,西北韩昌黎祠(祭祀“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Image

校士馆图

慈湖书院,在慈湖之滨普济寺前,创立于南宋宝庆年间,用以祭祀杨文元(南宋哲学家杨简,谥号“文元”)德润书院,始于雍正初私塾,乾隆十六年改书院,后徙东门内,讲堂后有先觉堂祭祀虞翻(三国时期文武全才的吴国学者,在《三国演义》的文学形象为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人物之一)、阚泽(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大臣,在《三国演义》的文学形象为识破周瑜“苦肉计”后,替黄盖为曹营下诈降书的东吴谋臣)等人,东南角建奎光阁

Image

慈湖书院图

Image
相关祠庙
Image
社稷坛在北门外,宋代时在县西南一百五十步。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邑厉坛在北门外,先农坛在县东南三里。

城隍庙在县西四十步,建自县初,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重建,正殿城隍之神东方祭祀王致(北宋教育家、儒学者),西方祭祀龚慎仪(南唐大臣),大殿前东廊供财神,西廊供赵文华(明朝嘉靖时右副都御史),再前为大门观音殿三官殿。

Image

慈溪县首任县令房琯

关帝殿,在县南平政桥东,另外东郭门内也有一关帝殿,县治东半里有小关帝殿。吕祖祠(祭祀吕洞宾)在治东半里,都神殿在县东三里,文昌祠在县东一里,义火祠在饭佛禅院北,鲁班殿在县东南一里,江东庙在东城下,灵应庙在县东一里。

Image

明代著名大臣袁炜

东庙,在县东南一里,祭祀吴太傅阚泽。西庙,在县西南一里,祭祀唐始迁县令房琯(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曾任慈溪县首任县令),后改房公祠。杨文元祠,在慈湖滨,原为杨文元故宅遗址。汪刘二公祠,在县东南三里,祭祀明末死事慈溪知县汪伟和死于农民军之手的鄢陵知县刘振之韩文公祠(祭祀唐代文学家韩愈在治东一里,姜湛园祠(祭祀明末清初书法家姜宸英)在县东南二里,孙柳山祠(祭祀唐代节度使孙惟最)、张孝子祠陈文定祠(祭祀明代名臣陈敬宗)在治西南,黄文洁祠(祭祀南宋大臣黄文洁)在县东一里,袁少师祠(祭祀明代重臣袁炜)旧在北门外后改设袁府,北门外有杨少詹祠(祭祀明代状元杨守勤)、向惠庄祠(祭祀明代知县向朴)、陆忠文祠(祭祀明代官员陆中善),张清清祠(祭祀宋代慈溪县令张颖)即县署后山椒清堂,赵文华(明朝嘉靖时右副都御史)在城隍庙内。

Image
寺庙道观
Image
清道观,在县东南三里塔山上,始建于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重建并于其右建东岳行宫,入观处额列仙游馆,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并至道崇寿二宫。玉皇阁,在县治西南孙家桥,旧名水月庵。

Image

慈湖图
永明教寺,在治西南一里,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始建,初名禅林院,宋改现名,内建大雄宝殿,左右廊里许,前有方池。普济教寺,在县西北一里慈湖北岸,本阚泽书堂舍为寺,唐复立为德润寺,宋改赐普济寺,有松如龙石如虎。

Image
水利名胜
Image
慈江—刹子港为大运河之浙东运河慈溪段,源于镇海桃花岭,西行至丈亭汇入姚江,因姚江受潮汐影响大不利行船,宋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吴潜自慈江夹田桥口挖通运河沟通慈江和姚江,是为刹子港,此后船只便可从慈江、刹子港、小西坝、大西坝,直通入宁波西塘河。文献中称“乘潮多风险,故舟行每由小江,小江即后江(慈江)也”。而慈溪县治便是该段运河沿线的集散中心,于城南东西贯通,又和县治后山相夹县城,助成背山面水之势。

Image

慈城小东门
慈湖,在北城外,乃立县之初唐开元间县令房琯蓄之以灌民田,广茅一百五十亩,宋寺僧筑堤其中直贯南北,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疏浚筑、筑防、置东闸西碶,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修闸启闭,后渐为庙宇民宅侵占,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又清淤并清复占地。湖北建有慈湖书院、普济寺等,亦为邑之名胜。浮碧山,即伏鳖山,在县治北,北西东三面潴为湖,其形若浮其上而得名,唐县令房琯迁治于此又以山形似鳖而称“伏鳖”。九岭,雍正志称其居中为土,环治九岭(花瓶山、赭山、大宝山、八面山、石柱山、营山、长命山、鹏山、石剌岭)各为八卦,以表慈城方舆之妙。

Image
现状存留
Image

慈城镇历史建筑留存丰富,民居存量极大且周围历史街区风貌完整,更可贵的是有约20座明代民居遗留。文庙是浙江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文庙建筑群,虽然大成殿已是毁后重建,但包括左右附属祠堂的三路建筑群依然完整。县衙、城隍庙、校士馆和东城外的清道观则已基本按历史格局复建共为慈城旅游门面。

Image

慈城孔庙

如今的慈城已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以古镇形式保护。其既是古县城的珍贵标本,也是一处较有活力的小城镇。俗事、信仰、教育、娱乐,古镇该有的一切这里都有,也足以让人想象过去的光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