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返璞归真
2021-05-22 | 阅:  转:  |  分享 
  
返璞归真(关于伤寒论版本的认识)《李冠杰伤寒论讲稿》今天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为它起了一个很特殊的主题的名字,就叫“返璞归真”。那么
为什么叫“返璞归真”呢?我呢,为了这个事儿也考虑了好几天,我不知道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就是找一个比较适当的词儿,来形容我们这次的
活动。后来我还为了这个事特意查了“返璞归真”是不是合适,后来还真是比较合适的。这个“璞”字啊,还有另外一个写法,那个比这个啊,可能
应该这两个词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去掉伪装、去掉一些装饰的东西,只剩下真的,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至少我们的本意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说
我们今天呢开始学习呢,我们可以这么说啊,在国内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伤寒论》的,正式的大家集体地来学习,可能不是很多。我们算是走得比较
领先了一点,至于效果好与不好,反正我们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咱们先尝试一下。我觉得啊,大家可能会受益匪浅的。因为,我为大家挑选的这个
方向啊,它能够使我们学到更多,从经方的书里边能够得到更多的、更准确的信息。那么今天呢,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跟大家说清楚。因
为咱们近代以来啊,我们学习《伤寒论》,基本上都是按照《宋本》来学习的。因为《宋本》呢,确确实实是比较规范的一个版本,所以说呢,用《
宋本》来学习,就是作为一个学习的底本。这也不是说是哪一部分人怎么样啊,或是哪一部分人的偏好,不是。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确确实实就
是这个《宋本》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去找相关的资料比较一下啊,《宋本》是比其他的版本,从各个方面说都经得起推敲,都比较规
范的一个版本。那么咱们从今天开始学呢,我们还是以《宋本》为基础。但是这里边又介入进来一个什么版本呢?就是《康平本》。前边呢,已经跟
大家说过了。但是这个《康平本》的介入啊,就会使整个学习中,好多问题都得重新审视,好多问题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不是学术界早已形成定论的
东西。一旦我们参照《康平本》分析一下的话,你发现我们要从头考虑,或者说有一些以前形成定论的东西值得研究、值得推敲。而且呢,这里边我
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说这个《康平本》啊,它的这种特殊的,就是这个版本带给我们特有的一部分信息,是以往任何一个版本所没有的
。像这类的,不是说哪一个人或者说我个人的认识。而且在实践当中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儿,就是胡老,近代的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师啊,他既
是经方理论家,又是经方临床大家。恰恰就是在胡老一生当中最后一次讲解伤寒论的时候,他的那个讲解内容啊,他把整个的一个《宋本》,他讲得
近似于《康平本》。他把那些在《康平本》里边明显地不是很重要的条文,有得错了的,就明确地提出了批判。这里边还有一个大家需要知道的,就
是胡老一生没有见过《康平本》。这个《康平本》尽管说1947年就从日本传回大陆了,但是呢,因为刊行的数量非常少,那个很多的经方大
家都没有见到过它。我们从胡老的讲座里边明显地能看出来,他就没见过《康平本》。但是他讲得重点的条文,在《康平本》里边明显地也都是一些
重点条文;他讲得不细、很浅的,就是说明显得不重视的一些条文,那么在《康平本》里边也恰恰就是一些,就是说价值不是特别高的条文。那么这
样呢,我们今天,既然要把《康平本》当做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学习,我们就应该大致了解一下《康平本》。因为,我们把这次活动啊,说得好像
可能有一点过高了。就是以前呢,像这类的活动非常少,就是把《康平本》和《宋本》揉在一块去学习,这种形式的,非常少。我们现在这么做,我
觉得,对我们每一个学经方的人都有好处。那么我们要想这么做的话,我们就得有充分的理由。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如果说我们不带着框框,那么
我们面对的《伤寒论》,所有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伤寒论》大致上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们这个讲得很粗啊。我们前面大致跟大家已经说过,因为这个
没必要过于详细了。谁要是想了解里边的细节,如果要介绍细节的话,我要做一些很大篇幅的准备,再说起来也非常啰嗦。我们都不是搞版本层次的
,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去以《宋本》和《康平本》为基础来学习就行了。那么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伤寒论》,到目前为止啊,大概有九大类的版
本,或者说我们可以说九个版本,这一共九个版本。但是这些版本呢,不是说个顶个的都能自己树立起一杆旗帜,都自己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不
是那样。你比如说啊:第一个就是《敦煌本伤寒论》,《敦煌本》啊,实际上398条条文,一条没有。这个呢,是敦煌莫高窟藏书洞里边发现
的《伤寒论》,后来呢,就被那个外国侵略者给掠夺走了。现在大概是在英国存着。它的内容非常少,大概“平脉辨脉”的这一块,有一点“伤寒例
”的内容。但是呢它的价值在哪?它的价值在于就是对版本的研究。至少它能说明在敦煌莫高窟的藏书洞里边藏有两个,曾经藏有两个《伤寒论》的
版本,从现存的一些那些残卷上能看出来。这对我们学习来说,真正我们学经方、用经方相对地说意义呢,就不是太大。第二个版本是《康治本伤寒
论》。这个《康治本》呢,为什么叫《康治本》呢?这是在日本的一个版本。是在日本的康治二年间,也就是公元的1143年,有一个叫沙门
了纯的人,他呢,抄的。那最早知道的就是这个人,于这个康治二年,他抄的这么一个版本。那么至于说前边的,在此之前,这个版本是怎么传到日
本去的,这就不知道了。但是这个版本呢,被公认为是一个最小的《伤寒论》的版本。因为它一共就65条,方剂呢,大概是50多个方子
。但是呢,全是集中了一些精华的东西。但是毕竟是内容太少了。所以说,我们如果说学习的话,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参考。有意思的是啊,这上边
有一个条文是其他的版本没有的,是一个大承气汤的条文。要如果说可以拿去放到别的版本里边,充实其他的版本,这倒是比较可信的。因为那个条
文呢,都是挑选得比较精的一些条文。第三个版本就是《康平本》。那么这个《康平本》呢,咱们后边再详细介绍。第四个版本呢,是《金匮玉函经
》。这个《金匮玉函经》呢,实际上跟我们现在知道的啊,跟那个《宋本伤寒论》,是同时代的一本书。都是在北宋治平三年前后,由那个北宋当局
的,就是当时政府的校正医书局对它进行了校正。它跟那个《宋本》呢,而且内容啊,主要的内容也是跟《宋本》相同得比较多。第五个版本呢,是
《高继冲本伤寒论》。这个《伤寒论》呢,是高继冲收藏的。但是这个版本就内容比较杂乱。它的特点是什么,基本上每一条后边都有,都有治疗方
剂。而且有一些很经典的条文它也没有,就是我们用一句比较粗鲁的话说吧,就是后人篡改的痕迹太浓了,明显能看出来就是篡改了。甚至有些地方
篡改得非常得随意。有的地方甚至包括一些条文里的症状和后边的方剂有得对不太上。换句话说就是对这本书进行修改的那个作者啊,对经方理论了
解的并不是很深很透,也就是说经方的理论水平并不是很高。这是一个版本。第六个版本呢,就是《唐本伤寒论》。这个《唐本伤寒论》呢,是孙思
邈收编到《千金翼方》里边的一个《伤寒论》的内容。这个版本的主要内容呢,和《宋本》呢,好多地方就是说大同小异。第七个版本呢,就是《宋
本伤寒论》。这个《宋本伤寒论》我们就不做介绍了,大家都知道。第八个版本呢,就是《注解伤寒论》。那么这个《注解伤寒论》呢,是成无己用
了四十年的时间,我们可以这么说啊,他实际是上对《宋本伤寒论》的每一条后边加了一个注解。这是成无己自己的理解。那么还有第九个版本,这
第九个版本呢,就是我们现在网上流传得比较多的,《桂林古本伤寒论》,也叫《白云阁本》。再一个就是《长沙本伤寒论》。这个呢,也叫是《刘
坤湘本》。还有一个《涪陵本伤寒论》。像这几个版本呢,现在被学术界公认这是伪书。那么,关于这个版本呢,我在这呢,简单说几句。就是说是
以这个《桂林本伤寒论》为主要代表的。这个版本呢,它的内容相对地来说好像是非常全。而且方剂也比以前的《伤寒》和《金匮》要多。有些方剂
呢,有人在临床用了以后呢,感觉疗效也挺好。所以这也是呢,好像这是好多人,把这几点加到一块呢,就说这才是个真的版本。而且呢,说它的来
历,一直追溯到张仲景《伤寒论》写过多少,总共写过是十二个版本。甚至追溯到张仲景哪,由谁传给谁,由谁传给谁,背景都交代得非常得清楚。
但是这个版本啊,学术界认为它是伪书,是有充分依据的。我们现在好多人感觉这个版本价值挺大。实际上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大部分人是出于一
种主观愿望。其实我觉得啊,我从接触经方以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有这种想法。哎呀,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看到一个最全最真实的《伤寒论》。凡
是你要是看一看有关《伤寒论》的版本的,它的这个严格的历史,张仲景写完了以后就失散了,失散了。每个人都会想到:哎呀,张仲景写完了以后
这本书失散了,那么失散以前是不是还有别的版本?如果说要有那么个版本的话,那不是很多历史问题,历史上弄不清的问题,那不一下子就都解决
了吗?人们都有这么一种愿望。所以说有些人啊,都不惜去造假的。《桂林古本》就是这一类。那么说,你有什么证据吗?其实这些东西压根就不需
要什么,当然你没法去找铁的证据,因为《伤寒论》离我们现在年代太久远了。其实就是你去看一看那个《桂林古本》。《桂林古本》上边,凡是多
出的那些条文,它不仅仅这个理论观点,如果说我们对理论观点一时拿不准的话,它不仅仅理论观点和原书不一样,你要拿不准理论观点的话,那么
你再去看它的语言的文风、语气,都跟《伤寒论》的原文,甚至跟就是《伤寒论》里边,王叔和写的那一部分,也都相差甚远。这一看就不是一个人
写的,那书怎么可能?要如果是一个人写的,就像他们把这一个版本推向社会的这一部分人写得那个样子的话,要如果说都是张仲景写的话,那语言
风格不可能差那么远。我们后边在讲《康平本》的时候啊,实际上还有更进一步地细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这书,书总是人写的吧,他写完了总是
要表达某种思想,而且都带着作者自己的修养特征和时代特征。要如果说这些东西不具备了,那么你怎么能让人相信它就是那个人写的东西。这都不
对的啊。另外呢,除了这九个版本以外,还有你像散在《脉经》里边,《千金要方》里边,《外台秘要》里边,还有一些伤寒论的内容。但这些内容
都不成体系了,不能称作版本。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版本,大致都是这样,就这么一个概况。那么从这个概况里边我们很明显地能够看出来,就刚才
我们很粗略地这么一说啊。你像《敦煌本》,如果说我们要学经方用经方的话,这不在考虑之列。那么《康治本》呢也只能做一个参考,要是单独学
它的内容太少了。再一个就是啊,《高继冲本》,《高继冲本》就是太乱了,它呢,要跟其他的版本放一块儿,它的价值相对地说啊,就打折扣了。
那么这样,看看剩下的,就是一个《康平本》,一个《金匮玉函经》,一个《宋本》,还有《唐本》,另外呢,还有《注解伤寒论》。但是这几个版
本,内容就是以《宋本伤寒论》为最规范,内容也最全。而且总地说啊,特别是主要的条文方面没有太大的出入,没有太大的出入。那么所以说我们
历代,特别是近代啊,学习《伤寒论》,院校里边也好,或者说各式各样的组织集体学习,都是以《宋本》为标准来学习的。但是呢,就是最近这一
段时间,随着社会信息方面的畅通,网络的兴起,慢慢地,人们通过网络上这个交流之间,障碍越来越少,逐渐地,这个《康平本》慢慢地就浮出水
面了。实际上啊,《康平本》自从日本传回到中国以后,学术界一直对它是比较重视的。差不多的,好多经方大家,你像专门搞文字研究这方面的,
像钱超尘老师,对《康平本》的评价就非常得高,那可是咱们国内搞《伤寒论》版本这方面的一个权威了。但是呢,《康平本》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
传播。这里边有多方面的原因,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先粗略地说,这个《康平本伤寒论》除了比《宋本伤寒论》少那么几大块文字啊,就是少那么
几个篇章的那个内容啊,你像“平脉辨脉”没有,再就是后边的“辨可与不可”,后边的这些内容基本上是没有的。但是这些内容呢,在学术上,在
学术界,又公认这都不是出自张仲景之手。那么实际上我们平时学习啊,学习的重点都集中在398条条文上。那么这398条条文,《康
平本》与《宋本》基本上是每一条条文都是对应的。《宋本》有的《康平本》都有。尽管不是一字不差,但是大致内容基本相同。这也就是说,基本
的内容《康平本》都有。那么这同时又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康平本》本身,我们先得明确一个问题,就是说《康平本》它可信不可信?从
这一点上看,《康平本》它绝对不是一部伪书。要如果说伪书的话,伪造不可能造到这种程度。就是说每一条条文都有,都对应。那要如果说去造这
样一本书的话,你本身也就没有意义啊。那么《康平本》的价值在哪儿呢?价值在于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排版形式。我们在今天开始学习之前呢,我
们已经把《康平本》都发下去了。现在大家,大概手头上都有《康平本》。这个《康平本》啊,它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排版形式。它的主要的内容呢
,都分了那么三个层次,就是三类,就是说条文分成三类,主要的文字内容分成了三大类。一类呢,是顶格的。就是我自己整理的那个呢是黑体字,
是黑体字的。另一类呢,是降一格排版的。那么,我整理的那个版本呢,是宋体加粗的。那么第三一类呢,是降两格排版的。这样呢,就把这个文字
内容啊,就非常清晰地分开了。这里边有一个事啊,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一个问题,就说它这种排版形式,是无中生有,随意捏造的,还是《伤寒论
》这本书本来面貌就是这个样子。这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原则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你要是一旦承认它,我们大家对《伤寒论》的背景可
能都有所了解。那么《伤寒论》我们现在知道的啊,就是张仲景写完了以后失散了,失散了以后,王叔和又重新把它搜集起来,又重新编次。重新编
次完了以后,后来又经过宋代校正医书局又重新进行校正之后,基本上就定型了。大概这么一个轮廓。那么这个轮廓里边,我们大家都知道《伤寒论
》是张仲景写的,而且呢,我们从《宋本》里边也能看出有一部分内容是张仲景的后人写的。那么后人是谁写的?后人我们现在知道的只有王叔和一
个人。其他的我们不能排除还有其他人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不妨把所有的王叔和之外的人,都把他加在王叔和身上。我们现在只能这样。因为我们现
在,你像成无己的那个《注解伤寒论》,那个人家就是他自己注解的文字,就是在条文后边很清晰地写得很明白。但是我们这个《伤寒论》里边,你
再去找哪一个,哪一部分注解的文字,即便是《康平本》那个注解内容写得很清楚,但是你也很难说这些注解内容是谁写的。所以说我们呢,就不妨
先粗略地把凡是张仲景以后的这些人包括王叔和,所有的这一部分人写的东西,都把他认作是王叔和写的。那么王叔和写的,在王叔和之前就是张仲
景写的。同时我们从那个皇甫谧那个记载里面,他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信息,就是张仲景在写《伤寒论》的时候,给他怎么说呢?叫“论广《汤液
》”。“论广《汤液》”。那么我们今天看到《康平本》以后,这个问题就顺理成章了。整个《伤寒论》的主要内容分成了三大类:顶格起行的这一
部分内容,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汤液经》的内容;降一格起行的这些内容,我们就把它认作是张仲景写的内容。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我们所知
道的就只有这些史料。而且《康平本》的这种特殊的排版方式,恰恰跟这些零星的历史的记载,吻合起来。其他的版本反倒是与之相比,反映不出这
些内容,《康平本》非常好地反映出了这些。但是一旦要是这样的话,问题一下就会变得非常严重了。那么假设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多历史上的
问题我们要重新再看。我简单地统计了一下,因为这个条文互相之间有的是穿插的,《宋本》的条文,后人按着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了条目,从第
1条一直到398条。要如果说用这些条目去对应着划分《康平本》呢,每一条都能对应出来。但是这样划分完了以后,有的条文在《康平本
》里边有可能是两个作者作的,是两个条文,这也没有关系,无碍大局。但是统计的时候就比较困难一些。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这398条文
里边,顶格的条文大概是170条左右;降一格的条文是100条多一点;降两格的条文是140条左右。这里边加起来跟那个数字不
相等,因为有重复。这样呢,大家一下就会觉得问题的严重性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这里边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特别是王叔和加的内容,他的文
字又冗长,如果说要按绝对的字数算的话,大概是王叔和加的内容,将占到近二分之一的样子。所以说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严重了,很多的问题,我
们很多以前脍炙人口的,大家都背诵得很熟的一些东西,今天看起来都要重新审视。那么这里边我们就必须得解决另一个问题。既然是《康平本》展
示了这么重要的信息,那么《康平本》这种排版方式可信不可信?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说别的都是空话。
要如果说你拿了一个不真实的东西当真实的东西说,本身就没有意义了。是不是?那么这样呢,大家现在手里边都有这么两个版本,一个是竖排版的
,另一个是我自己整理的一个横排版的。除了把竖排版改成横排版,用了不同的字体区分不同排版的条文之外,另外我加上了每个条文的序列号,为
了大家便于和《宋本》条文对照。其他的跟《康平本》是一模一样的,再就是把繁体改成了简体,一些偏字别字做了一些修正。其他的都是最大限度
地忠实于《康平本》的原貌,多余的文字一个字没有。这样,大家可能这几天也大概看了一看。如果说细心的人,你这时候就已经发现很多问题了,
不仅仅把主要的内容分成了三大类,同时还有在原文夹在正文里边的叫嵌注,那个非常清楚了,我把它改成横排版,我们也一眼就能看出来,前边都
加一个小“注”字,这个注的文字完了之后,还会有一个“经”、“例”或者“论”,单独括了一个字,我把它叫做承启字。就是说注解的内容完了
,承接下边的正文的内容。还有在正文边上挎着的文字叫旁注,因为我在横排版的时候,排不了,排了以后也太乱,后来我就把这些个,又做了一次
古人曾经做错了的事,又把它篡入正文了。但是篡入正文以后,我把它用了楷书小体字,放在它注解的句子的后边,大家一看就能明白。但是这样,
如果说细心的人大致翻一翻,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你比如说,咱们没法去逐条把这些,也就是说我在整理的时候,把这些要点都整理了以后,其实你
要是有这方面认识的时候,越整理这方面的东西越多,我整理了很多。我在这儿说几个很重要的就行了:一个是,《康平本》里边有很多的缺字符号
,就是一个方格,里边是空白的,这个东西非常重要。而且也跟我们历史上《伤寒论》继承下来的过程是相吻合的。张仲景写完《伤寒论》失散以后
,王叔和得到的《伤寒论》,已经是一个失散的残缺的一本书,至于说残缺多少,我们不敢说,但是它这个残缺还相当严重,个别字或者是看不清,
或者是脱落了,或者是别的什么。所以说我们现在知道的,王叔和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待这一类的东西,还是非常严谨的,把它都保留下来,缺了
的字,把它用一个缺字的符号表示出来。但是我们同时也能知道,稍微简单对照一下就能知道,《宋本》里面一个缺字符号都没有。我为什么要说这
个问题呢?因为这个《康平本》回归到我们中国以后,学术界有一部分人就说《康平本》的这种特殊的排版方式,是日本人别有用心的在《宋本》的
基础上改的,是有人特意的把它改成这样的。这个事大家想想,要如果说真要是有人这样去改的话,那么,这个缺字符号何来?今天如果说我们有时
间的话,会接触到一些书上的内容,我准备给大家简单地说一说序言的前半部分。前半部分里边就有一个缺字符号,在宋本里边补上了一个“凡”字
。又有谁能把《宋本》本来有“凡”字的这个字,把“凡”字去掉,把它改成一个缺字符号,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没有人会做这样的事,一点意义
都没有。又达不到什么样的目的,再说就算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的话,他怎么会想到非得把这个“凡”字给去掉呢?后边条文里边还有,有一些条文
我们从《康平本》里边看,显然那些条文已经很不完整了。所以后来的人,王叔和得到以后,加了好多的注解。而且还不一定是王叔和一个人加的,
可能还有别的人写的,再加注解。有的地方啊,有嵌注,有的地方还有为嵌注作的旁注,这个嵌注和旁注肯定就是两个作者。这些不完整条文里边,
既有注解又有缺字符号,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想到把一个条文比较通顺的《宋本》里边的条文改成这么一个样?完全让人感到很难理解的。为什么呀
?你去理解正文还是理解解释呢?因为解释跟正文有些地方不是衔接得特别好,毕竟不是一个作者嘛。当你看到《康平本》的时候,你才清晰地感觉
到这个书原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说《康平本》不仅仅这个版本是个真的,而且这种排版方式是可信的。那么,我在这儿光凭着这一点东西还不
能算作一个强有力的说明,大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越学越会感觉到。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这里边《康平本》和《宋本》每一个字,我都做过详
细地对比,就是校对。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学习中我会一点一点都跟大家解释到。也就是说《康平本》这种排版方式也是不容置疑的,它不可能是假
的。要如果说是这样的话,《康平本》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就是个很了不起的东西,就非常了不起了。也就是说我们以前仅仅是从历史的记载当中隐隐
约约地感觉到,都知道张仲景得到了《汤液经》,然后在《汤液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论广,写出了《伤寒论》。后来《伤寒论》失散了以后,王叔
和得到,王叔和又加了一些他自己的内容,这是我们知道的。但是,到底哪些是《汤液经》的内容,哪些是张仲景写的,哪些是王叔和写的?诶,《
康平本》一下就给我们全部展示出来了。当然这里边不是百分之百的绝对准确,后边我们还会讨论。但是,大的轮廓是没有错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从
学术观点去考察,从文风、语气的角度去考察,明显地能看出这三类条文,显然是出于三个不同的作者,至少是出自三个以上的作者。这就是一个非
常了不起的问题了。换句话说,纵观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所有的《伤寒论》版本,只有《康平本》能给我们这些信息。我们换一个方式说,就是《康
平本》是最能反映出《伤寒论》原貌的一本书。而且它的真实性勿容置疑。你不能怀疑它,不是一个方面能证明它是真实的。同时根据我们现在所知
道的资料来看,《康平本伤寒论》也是所有《伤寒论》版本里边最早的一个。这是一个最早的版本。下面就跟大家简单地说一说《康平本》。既然是
这个版本这么重要,以至于我们现在学习不得不去参照它,我们大致地看看《康平本》是怎样一个身世?我们看一下: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康平本》
的背景。古本《康平本伤寒论》是古代的时候,由我国传到日本的一个版本。为什么叫《康平本》呢?就是历史上,日本有一个世医,他叫丹波雅忠
,据目前知道的,最早的有记载的,《康平本》是他抄录的。这是能追溯的最早了,是他抄的。什么时候抄的呢?是日本的康平年间抄的。就是康平
三年二月十七日,也就是公元1060年。这儿大家注意一个问题!1060年这个时间,丹波雅忠这个人抄这本书的时间。那么前边一定会
经过很多周折,传到日本去以后,经过一段时间,慢慢有人发现了它,再抄它,得有这么个过程吧。但是,他抄的日期就早于宋代林亿他们校正医书
局校正《伤寒论》的日期。就是在那个日期之前,林亿他们整理《伤寒论》大概是1066年的样子。但是这个版本在日本一直是个什么样的状
态呢?都是收藏。丹波雅忠抄完了以后,又有好多人又抄过,也就是说版本不是一个,好几个。但是,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康平本》影响最大,流
传最广。应该说跟《宋本》差不多,是比较规范的一个版本。那么这本书是怎么传到日本去的?这已经没有准确的记载了。据记载发现《康平本》的
那个地方,有一个很有名的僧人,他曾经两度来过中国。每次来中国都会带走很多类似《西游记》上的唐僧取经一样,每次来中国都会带走很多。在
中国,雇人抄我们中国的一些典籍,都带回到日本去。那么至于说,而且像这一类的这种史料呢,出入不会太大了。为什么呢?因为能来到中国的人
本来就非常少,具体发现《康平本伤寒论》的日本那个地方,能来中国的人,有机会来中国的人,恐怕也就这么一个人。所以说呢,现在呢,在学术
上认为是这个人带回去的。但是呢,没有真实可靠的文字纪录。这样呢,直到是后来在日本有人抄了以后慢慢流传,但是那个流传,跟我们在中国的
概念是两回事,毕竟是一个汉字的东西,所以说呢,大部分都是收藏。就说我有中国的一本什么经典中医书呢,就这么个意思。直到后来,一直到了
1937年,日本有一个汉方学家,他叫大冢敬节,大冢敬节他呢就发现了,就是我们看到的由丹波雅忠抄的这个版本。他看到这个版本以后呢
,然后又参照着其他的版本,又对它进行了校对,校对完了以后他也参照了宋本《伤寒论》,也参照了《注解伤寒论》。大家看,去看那个我们现在
看到的那个竖版的眉注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正文的上面划一条线,一条线上面有一些小字,那些个眉注,那些个注都是大冢敬节在校对的过程当中校
对出来的。但是他这个校对,没有对原文进行改动,而是以眉注的形式,写到了原文之外,还是比较客观的。直到一九四六年,我国的中医药学家叶
橘泉先生在跟这个大冢敬节交换著作的时候吧,就意外的得到了《康平本》的一个台印的版本。当时他看了以后就发现这个版本价值非常得高。然后
他经过日本主人同意以后,就在我们国内开始发行了。发行了二、三次的样子,但一直量都非常得少,限于当时条件嘛,一直量都非常得少。但是,
现在的问题是这样,在我们国内发行了以后,实际上,我自己的感觉,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情况。就是说学经方的人,几乎人人都想一睹《伤寒论》
原貌的风采,都想见到《伤寒论》的原貌是什么样子,梦寐以求。当真正的《伤寒论》摆在面前的时候,很多人不敢正视它。为什么?我用一句调侃
的话说:它动了很多人的奶酪。特别是,越是在学术上有地位的人、有位置的人、权威们。当看到《康平本》以后,才发现以前自己走了很多的弯路
,但是又不便回头去承认。因为承认了这些东西以后,以前自己出的书上的好多东西,都要推倒重来。那么这个问题啊,就变得非常严重了。大家这
么想想,1947年就已经传入,已经回归到中国了。从1946年拿回来,1947年在上海就开始印了,1954年又印了一次,1
986年又印了一次,尽管这个印的数量不多,但是毕竟是已经刊印了,不是一个人、二个人知道。那么,为什么到现在,直到现在,我们今天学习
的人还要通过网络上,通过别人?甚至有时候听说一个《康平本》以后,还要感觉到非常惊讶。为什么?就是有意无意地被束之高阁了。这个《康平
本》啊,给我们带来的一些信息,我们说一个具体条文吧,很冗长地说别的东西也不太好。咱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等等….”,这样的条文,朗朗上口,每一个学经方的人都能背过,而且作为经典的经典去学习。现在看,它不是
经典。我上一次也是在呱呱房间里边,我跟大家交流的时候,交流这一条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就是另外一种说法。当时还没把《康平本》摆到桌上来
,实际你要仔细分析的话,像这类条文就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因为“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这个“发热恶寒”呢,那个四逆汤证也有“发热
恶寒”的情况,那发于阳吗?典型的阴证,怎么叫“发于阳也”?后来我解释,勉强把它解释成什么?解释成大多数情况下阳证发热恶寒,以发热恶
寒的形式出现的机会多。那么阴证,阴证这个“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实际上也是一样的。后来那个“六日愈、七日愈”。你要如果说把它理解
为一个疾病周期,勉强理解为还行。但是准到那个时候好吗?准到那个时候好的话,就没必要治了,那种说法也不是科学的。在顶格的条文里边,或
在降一字格的条文里边,根本见不到类似的条文。但是我们历代的大家们,都把这些东西解释得天花乱坠。甚至用周易、用阴阳五行来解释经方。现
在看,大家再看看《康平本》,这里边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太多了。那么这样,我们学习的时候,我们把这些具体的内容,放在后头我们学习的过程当
中。所以说我在这儿跟大家说:我们搞这次的学习活动,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参加,我们也希望影响更多的人,它不仅仅是
一个返璞归真的问题,而且这些东西直接影响到你的临床疗效。这就跟你去学胡老的东西,跟学别人的东西,最终出来的临床疗效是不一样的,道理
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地跟大家说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很少有人那么仔细地去分析里边的东西。我在这
儿跟大家说几个点:一个点,就是在《宋本伤寒论》里边有这么几个方剂,一个方剂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中的麻黄,《宋本》里边有麻黄
。但是呢,林亿他们经过分析以后,说不应该有麻黄。可是方剂里边还带着,在后边说了一个说明,说它不应该用麻黄。另外一个,就是大柴胡汤当
中的大黄,《宋本》的原方当中没有大黄,那后来又加了一个注解,尽管大黄没有填上,但是注解就是说,如果说没有大黄的话,恐不为大柴胡汤。
另外一个就是大黄黄连泻心汤,林亿他们在校对的时候,他就特意地写了一段注,他就说这个大黄黄连泻心汤应该有黄芩,那么这没有呢,恐怕也是
搞错了。还有就是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原方里边没有人参。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里边没有人参,但是在《金匮要略》里
面有人参。这说明什么?而且林亿他们在校对这本书的时候,他写那个注里边有,参考了其他版本,所有的版本,他所参考的版本都没有人参。那么
他说呢,这个人参看了别的方剂,像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有人参,这个方剂也应该有,可是没有,这应该是脱了。他在后边加了注,也没在原
方里加上人参。那么这几个方剂说明什么?再说这甘草泻心汤也说明一个小问题。就是他当时在校对的时候,没有见到《金匮要略》。因为《金匮要
略》的方剂里边有,而且就是这个原方,也叫这个名字,药是一样的,剂量药量也都是一样。所以说,当时最起码他们没有参考了《金匮要略》,这
是其一。另外一个呢,还有那个麻杏石甘汤后面有黄耳杯三个字,这三个字不知所云,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一直保留下来。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
历代的人,从王叔和往下历代的人,对原书的态度是非常非常严谨的,很严谨。就是明明看到它有错误,但是也没有去改动它。另外一个,就是我们
看到《康平本》里边这些个缺的字,但是在《宋本》里边看不到了,《康平本》里缺的字,那个缺字符号都在。说明什么?说明当时在整理的时候,
那个态度就极其严谨。但是这里边可有一个问题?说当时这么严谨,如果说我们要对比一下《康平本》和《宋本》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很耐人寻味
的地方,不要说很耐人寻味,有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做出解释。一个是《康平本》缺失了那么一大块内容,像“平脉辨脉”没有,然后“辨可与
不可”没有,那么大后头那个子目也没有。为什么会缺失这么多内容?我一开始有一个想法,是不是这些内容,因为那些内容,一个是明显从文字上
看出来和那个条文内容不是一个作者写的,差不多的人稍微用用心就能看出来。另外一个,还有一部分内容像“辨可与不可”,实际上是跟原文内容
好多都重复的。那么我想到一个问题,是不是当时日本人雇人在中国抄这个书的时候,他就明确了这部份不要给我抄了,我不要这部分。后来我发现
,还有比这个更深一层的,那么深一层在哪呢?我在这说两个硬性的,其他的那个,你可以作出别的解释,但这个无法作出别的解释。一个是,序言
里边有那么一句话,咱这么说吧,序言里边有那么15个字,等于说是一句话,相当我们现在的一句话待会我们如果说还有时间再去看看序言的
话,跟大家一读就知道了。序言里边的那15个字,它从序言的上半部分,在《康平本》的时候,它是位于序言的上半部分,就是上半段序言的
前半部分,得这么说。但是到了《宋本》以后呢,他调整成了序言的,到了上半部份的下半部,也就是他动了位置。刚才我跟大家已经说了,历代整
理伤寒论的人,都用了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缺字符号都没有改动,缺的药味,明明知道缺的药味都没加上去。谁会去把这个文字调整位置?《宋本
》条文里边的第59条、第60条、第61条这三条,在《康平本》里边,是在第80条之下,是在第80条中的一部分内容
,这三条。这么大幅度的调整,历代那么严谨的态度,为什么会有人做这样的调整?不是任何人调整的,是王叔和调整的。这是我后来,因为我从这
个春节前后这段时间一直在揣摩这个东西,我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没有人这么说过,这仅供大家参考。王叔和两次整理了《伤寒论》,我们看到的《
康平本》,是王叔和第一次整理的。他整理完了以后,后来他就余兴未尽,他觉得他有自己的很多的,还有好多可以做的东西。比如说像“平脉辨脉
”,要是把脉这一部分再加上,这本书的内容就更全了。这跟我们现在学习是一样,把一些可发汗和不可发汗的条文再集中起来,这样学习起来以后
,他就不就更方便多了吗?就这样他又整理了一遍。在整理第二遍的时候,他就把这些文字做了进一步的的权衡,他觉得,像特别是第59条、
第60条、第61条那三条,那三条呢,他从第80条摘出来,就是因为从第58条都是一些太阳病误治,都是那一类的条文,误
治以后的一些后果。所以说他觉得第80条里边这一部分文字,放在那个地方比较吻合一些,他就又挪过来了。只有这样,这才是一个合理的解
释。而且,我们一旦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你再去看里边,如果认定是王叔和两次整理了,那简直,很多地方就顺理成章了。这个咱们在学习的时候,
我们再学。还有就是今天我们要看的那个序言的上半部分。最后有一个,就是所谓的“勤求古训”后边呢,有一个“撰用什么什么什么”,然后就是
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个《伤寒杂病论》在《康平本》里面,是《伤寒卒病论》,在《宋本》里面就改成了《伤寒杂病论》。而且《宋本》里面
,在《伤寒杂病论》的后边多了几个字和十六卷大概是。这非常有意思。《康平本》里边为什么没有啊?因为《康平本》不是十六卷。他第二次整理
的时候,他最后整理成了,够了十六卷了,然后他才又写到这个地方,加了这么这几个字。所以说这些东西,当我们认识到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只
要是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好多东西都顺理成章了。所以说呢我们现在这么说啊,我们今天看到的《康平本》,是《伤寒论》(传承)历史当中,不
幸的万幸,传下来。就是王叔和第一次整理完了以后,他整理完了以后,就有别的人或者说他让别的人就抄了,咱们按现在形象说就抄了那么几份。
这几份就慢慢地一传十,十传百,就流传出去了。后来呢,他又感觉到还有再次整理的必要,他又整理了一次。那么他又整理一次,他就认为他第二
次整理的这个,要比第一次要全面得多,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加了更多的他的内容。很可能在这期间,他就把注解文字篡入原文了。为什么说他把
注解文字篡入原文呢?因为好多注解文字啊,有一些是错了位的,有一些甚至把一条注解拆到两部分去了。像历代整理这本书的人,都那么严谨,他
们不会做这样的事。当然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啊,就是在刊印的时候,宋代就开始印这本书了,那么印这本书的时候呢,因为大概旁注啊,嵌注啊等
等的,排版可能很困难,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把它篡入原文,这也有可能的。但是其他的,我刚才说的那三条条文从80条调整到58条
之后。像这样的,那根本是不可能,校正医书的人不可能做那样的更动的。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王叔和第二次整理的时候调整的。这样呢,王叔和
第二次整理完了以后,这本书就趋于成熟了,我们现在的话说啊。而且所有的人,王叔和也会做这样的宣传,就是说这一本书是个最完善的一个版本
。当然王叔和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我们简单地把他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部长,他是当时医学界国内一流的医学专家。出自他的手,实际上,他无形
当中抬高了《伤寒论》的地位。其实自从王叔和改造了以后,大家看《宋本》之后,对这本书再作更改得就比较少了,相对说比较少。就是说做这种
比较严谨地改动的人就非常少了,这基本上就成了形了。这应该说得利于王叔和当时的名气,就是说王叔和肯定的这么一本书。你像张仲景有什么名
气啊?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嘛!但是万幸的是,王叔和第一次整理完了以后传了出来。后来又经过这些日本人,大家这么细想啊,日本人到中国来
就是说来取中国的经,也算是来“取经”吧,来“取经”,那是对中国的这些东西非常得珍惜的。所以说,他们在最大限度地保持这本书的原貌。所
以说,我们今天才有可能看到这样一本书。那么就是说,要如果说啊,(当时在中国国内)恐怕有了王叔和第二次整理的版本以后啊,就很少有人再
去抄这样的书了。一个是内容不全,看起来表面上看;再一个呢,就是他那个版本抄起来多么的困难啊,又有嵌注,又有旁注,又是那个起行的位置
又不一样啊,等等吧。所以说,我们今天还能见到这么一个《康平本》这样的版本,真是不幸中的万幸。那么,再深一些的东西或者说具体的一些东
西呢,本来准备了一点,现在我们就不去说了啊。就总地说,就一个问题,《康平本》对我们来说太有价值了。不仅仅可信,而且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是:可以让我们对一千多年将近两千年里边,造成的一些误解,存在的一些疑问,一下就冰释了,一下都解决了。那么这样呢,就会对我们的学习有
很多的好处。它不仅仅是澄清了好多问题。如果说我们再学习原文就知道了啊。有一些地方啊,张仲景之后有些人写得啊?是王叔和也好,不是王叔
和也好,有的,他就是不懂经方。你像在太阴病里边,太阴病里边那个桂枝加芍药汤来着,那个方剂后来注了那是个太阴病,实际上那不是太阴病。
有好多地方,很多地方咱们在具体学习的时候啊,我们再具体地、一点一点到哪,我们说哪。我们这次学习呢,这就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要“
返璞归真”,要说“拨乱反正”啊,大概有点言重了。我们要学一个真正的经方,这就是我们这次学习的一个真正的意义。那么下面呢,我们有一些
枝节的问题就不去讨论了。我们看一看这个《伤寒论》的序言,因为咱们往常学习啊,很少有人来学序言。这个序言部分,我看了一下啊,我觉得非
常有意义。主要是,而且呢,这里边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来,我们就等于说啊,今天就算开了一个头。我们以后学里边的条文呢,就字面的理解来说
,我们就这么一个学法啊。咱们今天先说这个序言,序言分两大部分:一个上半部分,一个下半部分。其实本来在《康平本》之前的时候啊,我们国
内的学者,就有很多有真知灼见的人啊,就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就是说这个序言很可能不是一个人写的,甚至有的人全盘否定序言,说这根本不是
张仲景写的,这是后人写的。那么,人家说这个,这都是很事实求是地分析问题的这么一部分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今天啊,光说序言的前半部
分。后半部分大家你自己去看就行,看不看都不要紧。大家看一看知道是怎么回事,可以能够从中体悟它们之间的差别出来。好多地方,好多观点都
不可取。根本就跟前半部分的序言不是一回事。从文风上也不像啊。第一,前半部分至少不全部是张仲景写的,这一点是肯定了,肯定有别人加东西
,这是其一。另外一个,我们也不排除是别人写的这种可能性。但是,就其内容而言,今天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咱们多余的话不说了,下边
咱们就开始简单地读一遍,算是读一遍。原文是这样:“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在这一句话的边上挎着一个旁注叫“集论曰”。那么,《宋本》里
边是“论曰”,没有“集”字。“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每当我看到秦越的
医者,到虢国去为齐侯治病的记载的那个事情的时候,我都会为他们的那个医疗才能所感叹。“怪当今居世之土,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那么
,这是什么意思?就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奇怪的是当今社会所谓有识之士啊,却都不重视医学知识的学习,不对医学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这有一
个“方术”,这个“方术”哇,应该把它理解成方药之技术,这样理解。千万不要理解成,有人理解成跟那个周易联系起来,等等,说了一些很玄的
东西,跟那个玄学,没有那么回事。“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那么,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
果你要是留神医药,精研方术的话,或者说用现代的话说,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医学的话,那么,对上你可以治疗君主亲长的疾病,对下还可以救黎民
百姓,你对自己呢,可以延年益寿,保证自己身体的健康。“但竞逐荣势,企锺权富,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淬其
内”。这一段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却大多注重追求荣华富贵,垫起脚跟望着那有钱有势的人,忙忙碌碌地去追求名利地位,崇尚一些外在的枝节的
东西,却忽略了根本的东西,虽然外表华丽时尚,但是身体却越发的憔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这句话就是说,如果你皮肤都没有了,那么
,你的毛发又长在哪个地方呢?这句话问得非常好哇!我们现在就是在谈一点那个体会啊。“哀乎!趋世之士,又驰竞浮华,不固根本”。这一句话
啊,在《宋本》把它挪到后边去了,在《康平本》它是在这个位置。它的意思就是,令人悲哀的是全社会的人,都追逐浮华,不重视自身的健康。“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那么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呀,很深刻啊,这一段
就是说:一旦发生流行性疾病,或者是被不常见的一些疾病缠身,直到祸降临到身上,才感觉到害怕,甚至浑身都发抖,就是发抖的那个样子,于是
就卑躬屈膝,恭敬的祈求于巫术,就是祈求巫术能给他一个解决办法,到最后当巫术技穷之后,被告知你这是天命,天命如此,这个时候就只能是坐
以待毙了,束手受败。“资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医(《康平本》这里是一个缺字符,是委付缺字医,那么,《宋本》里边是“委付凡
医”,就是平凡医生的意思),而恣其所措”。那么,这句话就是说,最后只能拿本来可以长寿百年的身体,将如此珍贵的生命交给那些庸医,任凭
他们任意处置。“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哎呀,直到生命结束,精神活动也停止了,人已经变为尸体
了,把他埋到九泉之下的时候,这个时候其他的人只能徒劳地为其哭泣。说得很入木三分啊。“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
,彼何荣势之云哉”?就是说:令人痛心是,整个社会上的人,都是如此的愚昧糊涂,而且还不能自觉,不知道爱惜自己的,或者说,我们这客观地
说,不知道怎样爱惜自己的生命,如果你连自己的生命都如此轻视的话,那荣华富贵又有什么用处呢。“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这
就是说,往前说你不能爱护别人,并不了解别人的病痛,而且退一步地说,你也不懂怎样爱惜自己的身体,并不了解自己身体的状态,连这个你也不
知道。“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味味,蠢若游魂。危若冰书,至于是也”。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旦遇到疾病祸灾,身处危险的境
地,就只能糊里糊涂愚蠢得像一个废物一样。就只能以自己的身体来服从外界事物的一些需要,这个就是这样的做法,危险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危
险到了如履薄冰,像黑夜里边走到那个深山老林里去一样,那样可怕。下边这些就我觉得就,下面这个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就是张仲景自己说,他以
前这个家族里面人很多,但是建安纪年以后呢,不到十年的时间,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死亡了。那么死亡的原因呢?伤寒占了十分之七左右,就这样子
。哎呀,就因此他在看看社会上的这些就刚才说的这些不良现象啊,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自己的人,这么多得病的都没法救治,真是感觉到就是很无
奈。所以他就奋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后面这一段文字在《宋本》里边这都是正文,那么在《康平本》里边
是注解的文字,这一段是嵌注,是在正文里边别人加上的这么一段注解。那么“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
录》并《平脉辩证》”这23个文字都是后人加的,加的一个注解。那么后边在《康平本》上有一个方框,方框里边有一个“经”,这就是说经
文的意思,下边的是经文,告诉大家下边的是经文。“为《伤寒卒病论》”。那么在《伤寒卒病论》的后边,在《康平本》下边就是“虽未能尽愈诸
病”。在“为《伤寒卒病论》”和“虽未能尽愈诸病”之间,《宋本》还有一个“合十六卷”。刚才我跟大家解释了,后边这些文字,咱们大家就是
整天都抄序言的这一个,学习的这个过程呢,我们从这当中,我们能学到原文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外,我们还能从中看出好多。像这儿,你从《康平本
》上看到了“撰用《素问》、《九卷》…”,后头这些个注解内容。那么,这个注解内容,我一直是这样的观点,不管它是谁写的内容,这都是古
人写的内容,只要是好的东西,都是我们的财富,我们都应该重视它,学习它,继承它。但是问题恰恰是!这些内容是后人加的内容,又恰恰是整个
《伤寒论》里边,要如果说把注解的内容剔除掉,把那个降两字格的内容(剔除掉)。张仲景的《伤寒卒病论》丝毫找不到像什么《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等这些东西的那些观点。不要说他的原话,就说他们的观点什么的,都非常少啊。这个经方理论体系,实际上跟这些东西几乎是格
格不入,不是一回事,研究的对象不一样。所以说,我一到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看出,为什么我们要加上这个呀?我们现在,再去说古人别有用心
,有点严重了。但是,大家想想,为什么非要加上这个呢?无非就是人家的那个理论体系,跟这段文字的作者的理论体系不太相吻合,非要强加于人
家。咱们在学原文里边,很多这样的东西,我们需要注意,但是,有的还是那个旁注内容,有的还是很好的。那很好,好的,我们就继承嘛。那么我
们另外啊,我们再来回过头来看看整个这一段序言,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这个序言,写在一千七八百年以前,至少在一千五百年以上了。但是,
我们今天读起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实意义是什么?大家想想,我们现在社会上的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啊!只是我们现在,人们不像以前那
么愚昧了。可是问题的性质并没有变,几乎没有丝毫的改变。这真是让人感觉到很惊讶!就说这一篇东西,如果说就按照他的愿意思,翻译成我们现
在的白话,再去看,就是对现代医生,就是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好多常见现象,无情地抨击!咱就说现在,我想啊,这里边有一些地方,你比如说,“
曾不留神医药”,这个“精究方术”,这一类的东西。古代的那些个,咱们说上流社会的人物,他们就不注重健康吗?不一定。我们看到今天,再看
看一些历史的记载,比如说曹操,为了自己的病,他动了很多的心思,甚至不惜把医生杀掉。那个时候那人,其实也是非常注重健康。但是,这儿真
正要说的是什么?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健康!?那么说到医学上呢,很多医生不知道怎样才能看病?所以说这也提到了一些“凡医”,甚至那些个搞巫
术的,提到了这些东西。大家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你说重视?我那个本来啊,前边准备了一些资料,《经方理论与健康》,有这么一个专题的内容
。因为考虑到,咱们尽快地学习,我们放到将来有机会我们再跟大家说。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如果说早晨有晨练的习惯,你出去看一看,你走一
走,你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是现在晨练的,全是些中老年人。这些人身体不好了,也有时间了,他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了。那些年轻人呢?年轻
人他们本来满身的活力,他们才真正应该出来锻炼锻炼的,但是,很少很少的。那么在年轻里的那些人干嘛呢?有没有注重锻炼的,有。都在忙着干
嘛呢?都在忙着去参加运动会呀,去追逐名利呀,去搞一点成绩呀,搞一些超强度的训练呀!实际上到最后他是把身体毁了。世界冠军没有几个长寿
的,那是一部分人。那些不起的人不用说了。等你看这些个早晨晨练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走的、练的、练武术的、练气功的等等等等,什么样的
都有。但是这些人,有多少人通过这个真正健康了?那么,他早晨这样,实际上他在生活当中也非常注意呀,那么,又有多少人通过了这些手段,真
正得到了健康呢?我在这举一个很常见,而且也很奇特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满大街上,特别是过几天,花粉有了,满大街上戴口罩的人。就是说天
冷时有,就夏天时也有戴口罩的。我都觉得很奇怪,我不理解这些人。他觉得是什么?戴上口罩以后,特别是我们这里,比较偏僻的地方,过来一个
车,那个尘土呀,就很多。就说我少吸一些土,我呼吸的空气比别人要干净一些。那么,你还摘口罩吗?你经常戴着口罩,让口罩替你过滤了,一旦
你摘了口罩,这个时候,你抵抗力最差了。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你要真是遇到那些建路的料场,弄得那石灰呀,老远就看不清东西,真到那种程度,
戴个口罩还是好的。但是很正常的环境下,完全没必要戴口罩,因为你戴口罩本身,一时吸入得杂质少了,你吸入的空气质量要纯净一些,但是,你
的肺脏,整个呼吸系统也就更娇嫩了一些,这是不是?有一段时间,电视上播过一个事儿,一个新闻报道说:手机的每一个按键上有12000
多个细菌。广播员就说:专家建议每个星期都要用酒精棉球为手机按键消一消毒。唉,我的见解就是说恰恰相反。你没事拿手机玩玩,千万不要给它
消毒。就说拿手机玩,手机上带的细菌啊,无意当中沾到手上,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说,抓水杯呀,喝水的时候,肯定通过你的手污染了水杯呀
,这点细菌下去以后,恰恰能够起到提高你抵抗力的作用。它也不多也不少。没有哪个人能够证明,用手机的人群,比不用手机的人群健康程度更差。没有人能证明这个事儿。所以说,当然这个事呢,其实用手机,你消毒也好,不消毒也好,都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关键是这种认识,如果说这种认识推广开来,你像美国有一个人,一个运动员来中国参加奥运会,来的时候,带了好多口罩来。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啊,可能,你看中国的空气可能比你那儿污染稍微严重一点,但是中国人在这怎么活来的。大家想想,咱们现在社会上不是不重视健康,而是根本不懂得怎样去自己弄健康了。那么放到医学上,也就这样,医学更是这样了。大家去看一看,我有时候,跟别人交流的时候,我就会说这个。其实,大家去看看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很多东西,那不是说现代医学在害人啊,人家医生他自己也这样啊,不是医生在害人。好多医生自己的孩子得了感冒以后,也输液。他也知道不能输液,但是他也输液。那为什么呀?真正的情况是什么?你看我今天早上还碰到一个人呢,就说,你看我的小孩子,这又感冒了,输液输了几天。我就跟他说,不用老来跟他解释,因为他什么都知道。我就跟他说,你看输液,前一段时间,国家医药管理局的副局长就说了,中国滥用抗生素毁了一代人。再说输液不治感冒。他说,这个道理我懂,但是你到哪个医院人家都说,就这一个办法。大家看呀,大家看看,你再来看看这个序言里说的那种情况:“当今之士,趋世昏迷”。大家想想,这跟现在有什么区别呀?或者说我们现在跟历史那个时候,从质上来说,尽管方式不一样,有多大的进步?有多大实质性的进步?不是一样吗!要如果说,再进一步地说,我们再去看看这个序言里说的那些个凡医,指的是什么?我们大家想想,现代医学怎么进中国的?当初现代医学进中国的时候,那是通过宗教,他是给人白看病,拿它当一种行好的手段,不要钱的。渐渐地、慢慢地就这么一点一点地发展起来。一旦形成气候以后,我们中医就根本没法跟人比较。这可是老百姓啊,大家有时候就说,又是西医搞得那些大的医院哪,排场啊,设备啊,等等的吧。其实老百姓,他就是认疗效。咱们现在再回忆回忆几十年前的,有好多文章,有一些文章那就是…我记得我小时候,在学校里边,那个时候叫“忆苦思甜”,好多地方就是声讨中医的。就说得了病以后,要么医生图财害命,要不医生看不了人家的病,给人家耽误了,等等。说过很多这样的东西呀。我们现在中医整体的疗效真得不怎么好。那么,我现在就提这么一个问题:我不知道在座的人有多少人自己在行医?如果谁要行医的话,你真是自己在行医的话,我给你提个建议:你自己体会一下,你用经方也好,不用经方也好,这都没关系。你甩掉现代医学这个拐杖,用纯中医来看病,再去看看你的疗效,能够有多少?你试一试。我现在发现好多我们自己的,我们在座的学员里边,有自己开诊所的,有时候都在输液嘛。我也不要求大家都跟我一样,几乎百分之百都用经方,用纯中医纯经方给病人看病。我不要求大家这样。你就是用纯中医,你用经方用不好,没关系,你用纯中医。用纯中医你试试,你就知道了,你的疗效会怎么样啊?那“凡医”说的是什么?所以说,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是几千年的一个问题了。所以说,我就说这个经方啊,经方这些东西,大家不要看现在有人跟大家划了一个很美好的“前景”,就是以前的景象,说中国古代人医术太高了,怎么着怎么着。大家看看文章上写的,不管是谁写的。那个古代真的医术这么高吗?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经方这些东西,从来就没有在中国医学上占到过主导地位。直到现在。所以说,我们有责任把经方医学发扬光大。1
献花(0)
+1
(本文系经方医学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