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款胆管癌靶向药Pemigatinib正式获批,实现了靶向治疗从无到有新突破!

 拯救肝癌 2021-05-22

2020年4月18日,美国FDA宣布加速批准FGFR2抑制剂Pemigatinib的上市,用于治疗FGFR2基因融合或其它重排类型的经治晚期胆管癌患者。这一靶向药开启了胆管癌靶向治疗的大门,实现了胆管癌靶向治疗史上从无到有的突破,为胆管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胆管癌治疗的瓶颈




肝内胆管癌(简称ICC),目前在原发性肝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HCC),约占10%—15%,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发病率最高的为东南亚地区[1]。

肝内胆管癌和原发性肝癌类似,起病都比较隐匿,早期往往身体没有明显不适症状。约20%—25%的患者是在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2]。目前,手术切除仍然唯一一种可能根治是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方式,也是首选治疗方案。

但是,肝内胆管癌手术后复发率高,约为71%,最常见的复发部位是肝脏[3]。复发以后,仅有9%的患者可以继续手术。对于再次进行手术的患者,1,2,3年再次手术的的生存率为82.9%,53.0%,35.3%。1,2,3二次复发率为53.2%,80.2%,92.6%[3]。换言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单一且预后极差,患者难以实现较长的生存期和较优的生存质量。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对于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目前仅可采用姑息治疗、化疗和放疗等非手术治疗的方式。但在胆管癌领域还未有靶向药或免疫药物能为患者提供更长生存期。

非手术治疗

①姑息治疗
对于因胆道梗阻而不能进行切除的病人,可以置入胆道支架,使胆管能够充分引流,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而获得手术切除的条件。

②放疗
研究表明,对于不能手术的胆管癌患者,尽管外照射放疗的效果十分有限,但是放射治疗对于控制出血和癌细胞转移灶有较好的疗效[4]。

③化疗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者伴有转移的患者,一般推荐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抗肿瘤药物(如顺铂、奥沙利铂等等)和/或替吉奥的化疗方案,研究显示,加用埃罗替尼可以增强抗肿瘤效果。经过药物治疗后,可能使患者的肿瘤缩小,病灶减少[5]。





二、Pemigatinib的问世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的不断发展,多种能够阻断胆管癌发生的信号通路的药物已经获批临床试验,包括FGFR抑制剂,Raf激酶抑制剂,Her-2抑制剂以及血管内皮生成长因子抑制剂等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20年3月20日,Pemigatinib(一种FGFR抑制剂)用治疗晚期胆管癌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在国际顶尖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公布,本次试验共纳入146例经一线治疗以后疾病发生进展的晚期胆管癌患者。

研究发现,对于存在FGFR2融合或者重排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35.5%,其中疾病控制率(DCR)为82%,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为7.5个月,2.8%的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CR)。

并且,对于存在FGFR2融合或者重排的患者,Pemigatinib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为21.1个月)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9个月),且起效迅速,作用持久。

对于存在FGFR2融合或重排的不同临床特征亚组的患者,Pemigatinib也能缩小患者的瘤体,缓解临床症状,特别是在三线治疗及以上应用时,其客观缓解率(ORR)可达30%以上[6]。

研究还发现,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磷血症,约为55%,其他如脱发(46%)、腹泻(38%)等,整体来说,其不良反应安全可控。

图片来源:摄图网

由于Pemigatinib的Ⅱ期临床试验的优秀数据,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4月18日加速批准其上市[7]。




三、双喜临门




既然Pemigatinib在胆管癌治疗中能取得优异的效果,同为FGFR抑制剂的药物Derazantinib效果如何?

为了研究Derazantinib在晚期实体瘤和肝内胆管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有一项名为ARQ 087- S201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患者分为两组——高剂量组合低剂量组(即无论分到哪个组,都能接受到这款新药的治疗),且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了是为了评估其安全性和耐受性,第二阶段是为了评估不同用药剂量的疗效。

目前国内多家医院正在为这项实验招募患者,您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详情。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与互助君或更多觅友交流,可添加肝癌互助君微信mijian004。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责任编辑:肝癌互助君

推荐阅读: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可以查看更多):

[1]Gupta A,Dixon E.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J].Hepatobiliary Surg Nutr,2017,6 ( 2 ) : 101-104

[2]Banales JM, Cardinale V, Carpino G, et 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Cholangiocarcinoma: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 Network for the Study of Cholangiocarcinoma (ENS-CCA).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13(5):261–280. doi:10.1038/nrgastro.2016.51

[3]Spolverato G,Kim Y,Alexandrescu S,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following previous curative-intent surgical resection[J].Ann Surg Oncol,2016,23( 1) : 235-243.

[4]Si A,Li J,Xing X,et al. Effectiveness of repeat hepatic res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outcomes[J].Surgery,2017,161( 4) : 897-908.

[5]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1):1-5.

[6]Abou-Alfa GK, Sahai V, Hollebecque A, et al. Pemigatinib for previously treated,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phase 2 stud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Mar 20]. Lancet Oncol. 2020;S1470-2045(20)30doi:10.1016/S1470-2045(20)30109-1109-1. 

[7]https://www./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first-targeted-treatment-patients-cholangiocarcinoma-cancer-bile-duct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