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荨麻疹医案、配方

 主权天堂 2021-05-22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后,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瘙痒,如果没有停止接触过敏原并加以治疗,出疹发痒的情形就会加剧.

【病因】

(1)食物中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其次某种香料调味品亦可引起.

(2)有许多药物可引起该病.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血清疫苗等,常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而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维生素B1等药物为组胺释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荨麻疹.

(3)感染,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和寄生虫(如蛔虫等).

(4)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

(5)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和压力等都可引起.

(6)此外,胃肠疾病、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和精神因素亦可引起.

急性荨麻疹常呈急性发作,全身瘙痒,出风团皮疹,可伴高烧,严重者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病程1~2周内,应积极治疗.慢性荨麻疹则不断发生风团皮损,持续1~3个月或数年之久,病情轻重与发病情况也可因人而异,有很大差异.有时可并发人工荨麻疹,多在腰带等受挤压处发生.由于接触冷水或冷风吹拂而引起的风团叫冷性荨麻疹,多为阵发性小片的风团,有红晕,可泛发全身,这类病人对乙酰胆碱敏感,可用乙酰甲基胆碱0.01mg作皮内试验.注射后10分钟,若出现直径1~1.5cm大小的风团,即为阳性,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不等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痦瘤'、'瘾疹'、'赤白游风'等范畴,民间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等.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很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瘾疹'之名,《病源候论·风痦痛候》说:'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痦痛.'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密切.历代医着对本病都有一定的记载,如明代《证治准绳》、《外科真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得颇为仔细,《证治要诀》中认为'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会导致本病的发作.清代《外科大成》根据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风邪所致,提出治疗'宜凉血润燥','慎用风药';《疡医大全》则提出了'疏风、清热、托疹'的治疗大法,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此外,在古代还创制了一些治疗本病的专方,如消风散、胡麻丸等,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临床应用】

周氏3辨证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荨麻疹收到奇效5例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20~50岁之间;病程最长3年,最短4个月.药用:半夏12g,黄连6g,黄芩10g,党参12g,干姜6g,大枣4枚,甘草6g.胀甚加厚朴6g、瓜蒌12g、枳壳12g;纳差加焦三仙各12g;呕恶加砂仁6g5例患者2个月内均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病案举例】

(1)患者,女,42岁.2006年7月6日初诊全身反复起皮疹5月余,伴周身瘙痒,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皮疹时起时消,发作以午后及晚间尤甚;纳少,便溏,眠欠安.查体见躯干、四肢泛发大小不等淡红色风团;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滑.证属风湿束表,脾胃失和;治以祛风除湿,健脾和胃.方药:黄芩10g,黄连6g,半夏6g,干姜皮6g,白鲜皮15g,茯苓皮15g,防风10g,炙甘草10g,大枣10g.每日1剂,水煎,日服2次.

服药7剂后,患者脘闷、恶心稍减,皮疹瘙痒减轻,仍时发风团.二诊:于上方减大枣,加炒枳壳10g、陈皮10g.续服7剂后,皮疹大部分消退,偶有新发,胸脘症状已除.三诊:加强疏风活血之功,给予川芎10g、鸡血藤10g,服药14剂,诸症缓解.随访2个月,病情未反复4.

按:中医学认为,荨麻疹多因禀赋不受,又食腥荤动风之物;或饮食失节,胃肠湿热;或体虚卫外不固复感风热、风寒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发病.本案患者遍身瘙痒,皮疹时起时消,为风邪作祟,法当疏风止痒.然胸脘不适、恶心呕吐症状,为湿困中焦,枢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和所致,宜畅达气机、祛湿泻浊.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治疗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证被误下致中焦气化失常,出现胸中痞满、发热而呕、饮食不下等症的良方.气机阻滞非辛通不能畅,湿浊壅聚非辛宣不能开,故取半夏泻心汤加减,以防风、半夏等辛味药物疏风行气散结为主;同时辅以黄芩、黄连,取其味苦趋下,既可降气以导邪外出,又可燥湿而清利肠胃;配用大枣、炙甘草为佐使,益胃和中,恢复中焦斡旋之能.二诊减大枣,防其中满,加陈皮、炒枳壳以理气调中,兼化湿消痞.三诊时胸脘症状已消,加强养血疏风、行气活血作用,以利病情缓解.

(2)患者,男,34岁.2006年2月8日初诊荨麻疹病史2年,反复发作,夜起昼退,尤以秋冬为甚;伴瘙痒剧烈,脘闷不舒,腹胀便溏,纳差,夜眠不安.查体见颜面、躯干、四肢散在淡白色风团,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风寒束表,肠胃失和,兼气血不足;治以疏风散寒,调理肠胃,补益气血.方药:干姜6g,半夏6g,黄芩10g,桂枝6g,防风10g,白鲜皮20g,炙甘草10g,大枣0g,当归10g每日1剂,水煎,日服2次.服药7剂,皮疹仍瘙痒,夜间加重,上方加川芎10g、鸡血藤10g、生黄芪15g,益气活血,疏风止痒.服药14剂,皮疹减轻,偶有新发,胸脘满闷缓解,再服14剂,诸症减轻4.

按:胃肠功能紊乱在荨麻疹发病中并不少见.脾胃一衰,化源乏绝,形成本虚标实之痞证.本案患者皮疹色淡,时起时消,兼见面色淡白,为风寒外束,气血不足之象.腹胀便溏、脘闷不舒,为脾虚湿停,气机阻滞,日久则肠胃失调,脾胃升降失司.《吴医汇讲》指出'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叶桂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论本方用药配伍以辛开苦降,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为要,名泻心,实则泻胃,主要采用宣通的方法,以疏风散寒、调理肠胃为法,使脾胃升降有序,复其化源之职.

然药后不能立效,究其原因,概病程日久,病势缠绵,慢性者'久病必瘀',对此类难治、久治不愈者在辨证的基础上选加川芎、鸡血藤之类活血化瘀、养血活血之品,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3)张某,女,35岁.因皮疹就诊.患者2年来,皮疹呈团状出现,随发随消,奇痒难忍.每发病时必伴有胃脘部胀满,隐痛,干呕,有时呕吐;舌苔薄黄,脉弦数.其证与伤寒论之'痞'证颇相吻.既往诸医辄以祛风除湿,升阳散寒等为治,服药1年余无效,反觉胃脘部胀满益甚,食、.

欲减退,身体渐弱.余投以半夏泻心汤加厚朴、枳壳、焦三仙,仅3剂皮疹基本消退,胃脘部胀满不适大减,食量增加效不更方,服至9剂,皮疹再未发生,至今1年,未见复发3.

按:荨麻疹以祛风散寒,活血凉血等为治则,似乎天经地义,也难逾此围,然此类患者每发疹时必伴有胃脘胀痛等'痞'证症状.既往诸医视'痞'而不见,单纯以疹治疹故无效.此类患者之所以有疹痞相伴,实为'肺胃风热,随阳气上升'溢于肌肤而成.痞为本而疹为末.此类患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味之所以有明显效果,说明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确乃中医之不变圭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