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5月广东行——从“南海一号”看古老中华的兴衰

 极简的娜娜姐 2021-05-22

上个月在海南的《中国南海博物馆》看到了“南海一号”的复制品并参观了南海一号发现、打捞过程以及部分打捞出来的文物。今天到广东阳江海陵岛参观“南海一号”的原件以及博物馆,对这艘南宋时期的沉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首先搞清楚“南海一号”的来龙去脉:

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海底寻宝的疯狂时代。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纸上发现:一艘名为莱茵堡号(RIJNSBURG)的东印度公司轮船载着6箱白银、385.5吨细锭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发生海难,最后沉入海底,但报纸并没有说明沉船的准确位置。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立即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沉船的申请。中国方面决定和英国公司合作打捞,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他们一起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但他们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在深埋在23 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

英国研究专家精确地估算出了沉船的位置,具体位置就在阳江县海陵岛38海里处。但英国人却为了节约成本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结果抓上来百余件精品文物,里面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等,可惜瓷器都成了碎片。经考古学家鉴定,这是一艘宋代的沉船,位置正好在传统海上丝路航道上,历史价值及意义非凡。当时南海救捞局的领导意识到,这是中国的沉船,得由中国来解决,态度强硬地拒绝了英方的打捞,从此开始了沉船打捞的历程。当时将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后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在90年代初将它命名为“南海一号”。

但中国从来没有打捞大型船只的经验,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国家决定首先派人到国外学习打捞技术并训练水底考古人员,反复的探测分析,彻底搞清楚沉船的所有数据。一直到2007年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开始正式打捞。

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浮吊起运,然后就地迁移。打捞前先在海陵岛修建了一座大型的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专门用于安置,挖掘,清理,研究这艘沉船,同时作为旅游参观项目以振兴当地经济。这次的打捞与建造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水晶宫经费将花费2.3亿元人民币:打捞经费7000万。

沉船虽然沉没海底800多年,但是船体保存完好,整艘沉船没有侧翻,船体的木质仍然坚硬如新,这样的情况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次发现。

从“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由此可以推断这批瓷器是出口海外的订单。此外在沉船中还挖掘出大量非常精致的金首饰,银元,铜器,铁器等等以及上万枚铜钱。挖掘出来的文物价值连城,而且从挖掘出来的文物可以证明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中国货币已经成为“海上丝路”的硬通货,证明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唯一能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就是这艘南宋时期的商船——南海一号,同时它也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沉船的挖掘为我国大型沉船的打捞积累了经验。它不止在考古方面,在证明古代海上丝路方面意义重大。对弘扬中华文化,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及对当地旅游经济开发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可见当初花那么大价钱打捞引起的各种非议的人们是太没有远见了。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复原的“南海一号”

海上丝路博物馆(水晶宫)


水下考古学家探测过程


目前在“水晶宫”里的沉船

工作人员还在挖掘沉船中的文物

打捞船华天龙号

整体打捞沉箱









下面搞清楚一下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是怎样从发展到巅峰;从远洋贸易兴旺到“禁海”闭关锁国;从领先世界到落后挨打的历程。

有证据表明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独木舟和筏。

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造船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就曾经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又几次大规模的巡游都是乘坐楼船在内河游弋或海上航行。

在汉代楼船得到大规模发展,楼船主要用于战争,也是中国最早的战船。楼船是水军的代称,有“楼船卒”“楼船士”“楼船将军”“楼船校尉”等等。

隋朝时有“大龙舟”,隋炀帝杨广为了要到扬州一游,造“大龙舟”数十艘。杨广乘坐的大龙舟达到高45尺,长200尺, 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有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还有高三层的龙舟九艘。

三国时期江东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国。吴国的战船可以达到五层楼,可载3000士兵。吴国被晋朝所灭时被俘的战船达到5000多艘。

到南北朝时,江南已经能造1000吨的大船,并且已经有用脚踏车轮的方式作为推动轮船的动力。

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已经遍布欧、亚、非,广州成为中国最大港,每年进出港达到4000多艘。广州“一地就能一次造船五百艘”。

元朝也沿袭唐宋时期的造船技术,并在广州、福建建造大规模的造船厂。

明朝初中期,造船技术已经达到高峰,广船也成为最著名的抗倭战船。

明朝,清朝“禁海”使国家海上力量大大削弱 。

可惜自元末开始,由于倭寇经常到我海防走私和抢夺。朱元璋时代后期,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走私,便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的“祖训”,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也只是朝贡贸易,老百姓是不允许出海的。我在一些资料中看到:其实郑和下西洋初衷只是追杀朱允炆一族。朱元璋执政31年,在他临终前所立的太子已经去世,而他还有很多儿子,却立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而朱允炆又没有什么能力,这就引起儿子朱棣的强烈不满。更甚的是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还准备大规模的“削蕃”,就大大的触动了藩王的利益。而且朱允炆还变着法子夺朱棣的权,结果忍无可忍的朱棣就在朱允炆执政的第四年发动了政变,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见大势已去,自己放了把火把皇宫给烧了,从此“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有传说朱允炆携家逃往海外。于是才有了郑和七下西洋“弘扬国威”,其实面上是弘扬国威,暗里却是寻找朱允炆踪迹。之后朱棣就“尊崇祖训,片板不得下海”,几百年的海上丝路也就因此中断。

明朝在朱棣时代国内治理还是不错的,但狭隘的治国方略却使“大明”开始落后于正在崇尚科学研究的西方国家。虽然明朝禁海的初衷主要还是防止当地居民与日本人间的走私以及日本人入侵中国并抢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当然明朝后期有解除海禁的举措,但与元朝之前的大规模国际贸易却没有了。海船的制造自然也没有更新换代,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所以古老中国的衰落应该从明朝算起。

到了清朝初期顺治统一中国之后主要是为了防止郑成功等与内陆“抗清复明”力量的勾结,所以沿袭明朝的禁海政策。也成为“祖训”,到了康熙时代虽然有所放松,允许“开边展界,人民回乡复业”,但“祖训”还是不能违。康熙之后“开海”一个半世纪,贸易往来也还算兴旺,但主要还是以“朝贡”为主而不是“自由贸易”。而这个时期恰好是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期,西方科学技术正在蓬勃发展。

康熙是一个非常崇尚西学的人。他喜欢数学、西医、西洋画等等,康熙也尊重传教士,允许传教士在中国开办教堂,甚至将许多“西人”请到宫中为自己服务。可惜他没有学彼得大帝将西学贯穿到民间,没有在民间办西学学堂,更没有与西方国家广泛交流。他始终也摆脱不了程朱理学,摆脱不了以圣人之道治天下,所以古老中国的衰败也是从康熙开始,甚至可以说康熙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清朝禁海主要是军事战略的需要,防止反对势力内外勾结。更甚的是后期“尊崇祖训,严格禁海”比明朝更加严格,更加全面。这就进一步造成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落后,以致后来发生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把中国人打的稀里哗啦,割地赔款一系列惨败。到了二十世纪初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给中国带来一点希望,可惜维新变法触动了慈禧的利益,所以变法很快又被慈禧老佛爷给灭了。一直“甲午战争”,日本人打败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再到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西方列强开始瓜分中国,中国也成了“东亚病夫”。之后军阀混战,日本入侵,三年内战。古老的中国已经千疮百孔,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这就是“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我想现在我们正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在弘扬中华文化,宣传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反省。明朝至今已经600年了,这些年古老中国一步步走向衰落,血的教训不能忘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