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碗中国人吃的饭里,都有他的恩惠。袁隆平爷爷,谢谢您!

 柠檬叶zxws 2021-05-22

什么叫长大?

长大就是,那些长期存在于童年里、电视上的面孔,都会在漫长的人生里,一个个离我们远去。

袁老总是面露微笑,总是在给年轻人鼓励,总是说自己身体挺好,给了大家一种错觉:他很健康,他很年轻,他就像我们上小学时认识的他一样,充满干劲和激情。

时光给了他为国为民铸造不朽功勋的机会、成就给了他超乎常人的名誉和地位,但也会让很多人忘记,他还是一个91岁高龄的老人。

听村里的长辈提起过,在他们年轻时候,听闻主席、总理去世的消息,整个院子的男女老少都哭得死去活来,就像天塌了一样,所有人都不知所措,悲痛欲绝。

虽然长辈们没有见过伟人,只是听闻他们的丰功伟绩,就如我现在一样。

但是现在我能大概理解他们的心情了。

“我们还会为吃饭发愁吗?”

袁隆平坚定地说: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难过地说: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上个世纪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每每说到那段动荡艰苦的岁月,袁隆平都会激动地落泪,他经历过那段日子,知道有很多人因为没有饭吃而失去生命。

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在教科书上,新闻报道里听起过他的名字,当时报道几代超级稻成功的新闻的时候,能看到大人们的眼中有光,但我并不能理解。

我是刚好赶上了能吃饱饭的那一代,从小就没有挨过饿。小时候虽然有粮本,有粮票的限额,虽然不能顿顿吃上米饭,但是没有挨过饿。

直到大一点以后,听到爸妈讲述的挨饿与饥荒,了解到我们的历史和全球的情况,才逐步的明白他的工作的意义,什么叫真的伟大。

没接触过农学,或者没接触农业育种的同学可能不太能理解这些工作的内容,育种是非常的枯燥且辛苦的。个中辛酸,在很多对袁隆平的报道中都有提过。

现在,袁隆平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并不是一个单纯科学家,更像是一个信仰,一个符号,或者是一种底气。

举个例子,在新冠爆发,全球国家各自收紧粮食出口的时候,国内曾经有一个担忧,就是中国的粮食是否足够,会不会有粮食危机。袁隆平在媒体发声:中国不会出现“粮荒”,大家不要担心。就这样一个发言,就使得所有人都安稳了下来。

现如今我国的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470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这些背后是无数的农学人撑起来的。而袁隆平就是这其中最耀眼的那颗星。

水稻是中国第一大主粮,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60%的人以大米为主食。在水稻中,杂交稻占了全国水稻的半壁江山,种植面积超过两亿亩。可以说,没有杂交稻,中国的水稻是绝对不够吃的。袁隆平最为杂交水稻之父,这里边的贡献有多大?袁隆平说过一句话:“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

现在的年轻人们经常戏称袁隆平为袁神农,魔稻祖师,发一些我让你们吃太饱了的表情包。这其实都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肯定。

其实以袁隆平的贡献,他一生是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受人敬仰的。但他一直到今年,都没有离开科研一线。要知道他今年已经91岁的高龄了。

从杂交稻,到超级稻,到最近的海水稻,他一直有着自己的明确的目标,从未停歇。而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这一代一代的人走下去。我们在杂交稻上还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比如像徐一戎、谢华安等等,我们在杂交稻的研究上一直没有停歇。

用袁隆平的话说,就是“拓荒人精神 薪火相传”。

他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无数人的生命不再饱受饥饿之苦,有些国家的人,更是给他起了一个昵称:Father。

在他们心里,袁隆平是父亲般的存在。


每天不停歇地忙碌奔波,明显感觉他憔悴了许多。

袁隆平工作之外心无旁骛,因此出席公众场合、见领导、接受采访,都会令他感到局促。

他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有次接受国外记者的采访,袁隆平摸了摸自己身上几十块钱的T恤衫,问身边的人:

“我是不是寒碜了?”

袁隆平可谓是国士无双般的人物,可是聚光灯下,他隐身暗处,踏实做事。

走进他的家,实属让人诧异。他至今还居住在一个老旧的房子里,家中的家具十分朴素。

“我穿的衣服都是超市几十块钱买的,一百多块一件的时候, 我就非常满足了。”

虽然已是功成名就,这位老人仍心甘情愿居于一隅,淡泊志弥坚。

网络上谣传他身家千亿,说他是湖南首富,这些谣言他都知道,但袁老选择一笑置之。

诸多名誉加身,然而袁隆平一直喜欢称呼自己为“种田人”,曾经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果断地拒绝了:

“我不适合当院长,这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坚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难得,那份清寂的执着让这位老人感到安心。

尘世车马喧,独守一方地,

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

可能很多人听过袁隆平版本的“I have a dream”:“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和同事们工作累了,可以在稻下乘凉……”


一日三餐,

米香弥漫,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袁爷爷好走

谢谢您,给这个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辈将沿着您铺下的道路

一往无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