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由散漫”的袁隆平

 碧海青天a 2022-09-14 发布于天津

昨天大概是朋友圈发文悼念一位逝去老人最为诚挚和庄重的一次。
 
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
 
尽管医院全力救治,尽管家人在床边唱着他喜欢的《红梅花儿开》等歌曲,期盼他能够睁开双眼,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
 
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16时许,灵车缓缓驶出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停下车辆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我们印象中的科学家都是什么样子的?
 
是正气凛然,疫情来临时生死置之度外,大步逆行的钟南山院士?
 
是新中国成立时不惧美国政府迫害艰难回国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是十五次进新疆考察,不惧生死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的地质学家彭加木?
 
的确,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这些科学家用他们兢兢业业的一生缩短着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
 
只是,可能导弹、地质勘探距离我们的生活有点遥远。
 
而无论你是伟大还是渺小,是贵族还是农民,每日都离不开一件事-----吃饭!
 
真正让全中国人民都耳熟能详,一提餐饭就能想到的一个最接地气的科学家,非袁隆平袁老莫属。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袁隆平是从教科书上走下来的名人。
 
他被写进历史书的成就是“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1%的人口”。
 
由此,还诞生了互联网时代一个流传甚广的“梗”:“只有袁爷爷可以说我胖,毕竟我真吃他家大米了”。
 
玩笑归玩笑,但掩盖不住的是对袁老的浓浓敬意。
 
成为年轻人的新偶像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观念的进步,人们不再将艰苦奋斗当作科学家的标配,而是希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荣誉。
 
事实上,无论是经历过饥饿的一代人,还是吃得饱穿得暖的一代人,甚或是出生在网络时代的“新新人类”,对袁隆平的喜爱都源于同一个基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让14亿中国人吃饱饭,还给全世界遭受饥饿的地方带来生的希望。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回首来路,正是袁隆平坚守的“禾下乘凉梦”,解决了数亿人的吃饭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此才能谈得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小康。
 
其实,袁老所以成为偶像不仅表现在他为国人研发水稻品种这方面,还表现在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甚至有点老顽童性格的老人。
 
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
 
生活中的他不仅仅只有伟大,而且他未必会认领“伟大”二字,他乐呵呵的,形似老农,神似老顽童。看过他的一些采访视频,往往是年轻的记者先被他逗笑了。这样的性情实在太招年轻人喜爱了!
 
 
他有了专属表情包,成了金句“梗王”,自带“热搜体质”,被称为“魔稻祖师”。有热心的网友数了数,光是2019年下半年,他就上了26次热搜,堪比顶级流量明星。
 
他上热搜的原因五花八门,有一次是因为他录指纹时告诉民警自己手上有10个螺纹,有一次是他在国际会议上用英语致辞,有一次是他(虚岁)九十大寿的蛋糕上插了稻穗,有一次是北京协和医院找到了他的出生档案……最近一次则是媒体发现他常年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理发,“袁隆平路边小店理发16年”的微博话题一天内达到2.1亿阅读量。总而言之,只要你看手机,三天两头就会看见袁隆平的消息又“刷屏”了。
 
庄严的成就和有趣的灵魂,如此反差集于一身,让袁隆平成了跨越广袤大地上所有年龄段的“国民偶像”。今天,写下袁隆平这个名字时,前面无需加任何头衔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认识他。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7日,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开始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
 
30岁那年,他触动于人们吃不饱的现实。
 
被深深刺痛后,决意投身杂交水稻研究。
 
1972年,杂交稻正式被列为中国科研重点项目。
 
第二年,袁隆平团队培育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产量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
 
此后,又先后培育出了多个不同的杂交品种,包括最有名气的“超级杂交水稻”。
 
到2003年时,全球20%的水稻采用袁隆平的杂交技术;
 
2007年,国内的水稻产量达到5亿吨。
 
同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及了袁隆平的两个梦想: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是向亩产1200公斤攻关,追求超级稻高产;
 
“覆盖全球梦”是希望杂交水稻在非洲各个国家发展起来,解决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
 
当然,袁隆平被称为“宝藏爷爷”的原因,并不止他那些数字可见的科研成果:
 
除了在杂交水稻方面的贡献之外,他同时也是算得上是最受年轻网友喜爱的老人。
 
他大概是最“不典型”的科学家,2019年的时候,网友们曾给过他一个称呼:“90后梗王”。
 
 


90后,指的是他在那一年虚岁刚好90岁。
 
梗王,是说他在采访中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换句话说,就是和大众心中严肃拘谨的科学家不太一样。
 
 
头一个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梗,是袁老到底帅不帅。
 
大多数时候,袁老对自己的颜值还是颇为自信。
 
袁老在长沙总去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理发,10平米的门面里,他一理就是16年。
 
理发店的老板说,袁老每次去理发的时候,都很有自己的主张,会主动提出哪里怎么剪。
 
剪完还会俏皮地说:“哈,又年轻了。”
 
 


去领共和国勋章那天,他也大清早就起来捯饬自己。又是穿西装,又是扎领带,在镜子前照了又照。
 
旁人问他,袁老师你帅不帅今天?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帅!


元老还有一个不愿带“博士生的”梗,因为“辛苦得很,你要指导他搞试验,要修改他的论文,死脑细胞的”。
 
看那个挠头搓脸的样子,跟不想加班的打工人差不多。
 
 


除此之外,袁隆平还有另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梗。
 
或者说是一个评价——自由散漫。
 
这原本是来源于他在年轻时得到的一句老师评语:“特长散漫,爱好自由”。
 
某次采访中,央视主持人跟他提起这句评语,袁老哈哈大笑,说:“对对对!”。
 
这一下子让我们这些上学时的学渣们都感觉分外亲切和“自信”........
 
而在我们广大网友的眼中,这明明就是热爱生活的代名词。
 
 


跟很多人想象中那个在稻田里埋头苦干的形象不一样;
 
生活中的袁老不仅活泼,甚至颇有情调。
 
年轻人节日送礼的习惯他也有,每到结婚纪念日,总给妻子买点“blingbling”的首饰;
 
偶尔还会拿出小提琴演奏一曲,简直是绝顶浪漫。
 
 


针对生活情趣之类,袁老是这样说的:
 
“很多干部退休之后没事干,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不唱歌不打球,没有什么爱好……”
 
你以为他接下来要说什么深刻的大道理——
 
“没有爱好,结果变成老年痴呆症。”
 
 


在年轻人心中,他不是一个只能远远仰望的名人;
 
种种生活的小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可爱又生动的形象。
 
而这些侧面都是袁隆平。
 
是靠研究让无数人摆脱饥饿的伟大科学家,也是一个懂生活、有情调的老人。
 
 
在科研上,袁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及短缺的问题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浩瀚银河中,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的小行星8117,仍在围绕太阳公转。
 
 
在生活中,他同样留下了许多朴实的人生道理,值得人们回味。
 
比如“年轻人可以赚钱,但是要赚对社会有益的钱”;
 
比如“一个人真正做到没有名利思想是很难的,关键是要淡泊名利”;
 
再比如,“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
 
 
但最最让人动容的,大概还是他反复提及的那个“禾下乘凉梦”。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后来,有人把这段话描绘出的场景绣成了一幅湘绣,如今挂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画面中的袁老单手拄头躺在田间,被巨大而茂盛的水稻包围着。
 
 


他曾经说: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袁老伟大的一生,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争议”声:比如他的收入,他的“豪宅”,还有2014年网络上对于他研发的“超级稻”减产的质疑。
 
对这些争议,袁隆平从来没有年龄包袱,遇事就会亲自出面解释清楚。
 
这些质疑,掩盖不了宝藏爷爷的光辉。而纷争属于外界,湖南的老农们视袁隆平为身边懂科学的大家长——这里的每一个区县都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高产试验田,有的是百亩高产示范片,有的是千亩高产试验田,有的甚至是万亩推广片。
 
在水稻的生长期和收割期,当地农民冷不丁就会在田间地头看见袁隆平,黝黑,瘦小,背有点弓,太阳大时还会戴上村民人手一顶的大草帽。如果不刻意分辨,你分不清谁是袁隆平,谁是村民。
 
他早就融进了这片田、这些人里面。

一个将全中国、全世界都放在心间的人,自然会赢得全世界的感恩和怀念。而他自己,也注定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整个世界。
 
如今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他留给人类的是丰产的希望,也留下了永不止步的信念和理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