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美物计 2021-05-22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尽管百般不愿,万般不舍,这个消息还是来了。

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也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感动中国的一段颁奖词,是这样描述袁隆平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谢谢您,给这个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01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1930年9月7日,

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诞生。生在动荡年代,他自小就跟着父母四处辗转,北京、湖南、重庆……颠沛流离中,见了太多人间疾苦。

1949年,袁隆平19岁,高中毕业,去西南农学院念了遗传育种专业,1952年,他曾报名参加空军,但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于是继续在校学习。

幼年袁隆平(左)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刚毕业,就被分配到了地处穷乡僻壤的安江农校担任教师,这一待,就是16年。

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就算守着农业试验田的袁隆平,也一样吃不饱肚子。于是,他在心里暗暗许下了,“让所有人都不再挨饿”的信念。

当时,要解决粮食问题,无疑得从水稻种植上面着手,那会,盛行搞嫁接,袁隆平多次尝试,均已失败告终。

正在他愁眉不展之际,房东大哥,挑回一担从别村换来的稻种。这点醒了混沌中的袁隆平,“施肥不如勤换种”的农民传统经验,不正是条可以走的路吗?

虽然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但袁隆平还是埋头去干。

早期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

之后课余的时间,他都泡在田里,整整找了两年,直到1961年7月的一天,才找到第一株壮实“天然杂交水稻”。只是,试验后,还是失败了,可他没有灰心,依然相信“杂交水稻”这条路是对的。

0216年的坚守,终于成了

后来,袁隆平每天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专注于稻田里,大海捞针般,在14000多个稻穗里,发现了仅有6株的雄性不育稻株。

1966年袁隆平在中科院的《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向世界权威发出挑战,认为水稻可以杂交。那时是个不迷信权威的时代,这个事居然就成了,并开拓了当时全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新局面。

本以为柳暗花明,未曾想,波折不断。试验田被人恶意破坏,

多年积累下来的珍贵不育秧苗也全被拔光,几年的心血和成果几乎被“毁尸灭迹”。“那都是我的孩子啊!多年培养、仅有的一点心血毁于一旦,简直觉得天都要塌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哭着从烂泥地里寻找残存的秧苗,不吃不喝,连夜发着高烧做噩梦,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你们还我珍贵的雄性育秧苗”。苦心人,天不负。他在学校一口废井里找到了仅剩的5根秧苗,袁隆平揪紧的心才得到了一丝的宽慰。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倔强的袁隆平还是咬牙继续坚持做杂交水稻研究。

1968年,因为科研环境的需要,

他来到了到云南和海南岛。

在无数个烈日下,他带着干粮来到田间,

在稻田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渴了、饿了,

就坐在田埂上喝几口水、啃几口馒头,

因为积劳成疾,袁隆平患上了慢性肠炎。

在云南,又遭遇了里氏7.2级的滇南大地震,

别人忙着逃命,

他和团队却忙着到危房中抢救种子,

他说“我的试验田就在这,我往哪走”?

一个人,一张棚子,就那样守着试验田。因为他的不要命,终于在1970年11月,找到了那株杂交水稻的母本"野败"。

当时谁能想得到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最终被一个叫做袁隆平的中国人解决了。那一年,他正好四十。所谓的而立之年早已过去了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持续了16年。

03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杂交水稻的成功,给袁隆平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4年,他又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他还带领的团队,

为我国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

开辟了水稻增产的新途径,

被外国专家惊呼为“奇迹稻”、“冲击波”。

在外人眼里,

袁隆平功成名就,

应该隐退,颐养天年,

可他却从未停止前行,“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里,钱够用就行,最值钱的是脑袋里的东西。”

1987年,

袁隆平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1.5万美金,

全部拿来成立了杂交水稻基金,

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国家奖给他的豪宅,用来做研究的基地。

袁隆平对自己,真的很抠,

“我现在不愁钱,但我的性格过不了奢侈生活,

我讲究朴素大方。”穿35元的衣服,一辆车开很多年,理20元的头发,因为在他心里“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04永远年轻的“90后”

袁隆平身上有一股劲,不怕老,不服输,永远在和生命共舞。

他说“人的脑细胞是用不尽的,人到老年更应该用脑。”于是,袁老每天挤时间学英文,80多岁的时候,已经能用流利的英语,直接和外国朋友进行交流。他访问过几十个国家,从来没有依靠过翻译。

2005年生病时,让家人别把他当病人,坚持说自己有着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甚是可爱有趣。

和妻子邓则,相识于艰难时,风雨同路几十年,他知道她喜欢旅游,于是,每次应邀出访都会带着她出去走走,主动给她当翻译和导游。

“即便没有机会带她去,也会给她买一些礼物,我能记得她穿的衣服、裤子和鞋子的型号。”

袁老在生活中,十分平易近人。理发的小店,一去就是十几年,他喜欢拉小提琴、下象棋,和家里人共同表演小节目;有空就去打个排球、游个泳,一直认为自己身强体壮。

他常自称“90后”对年轻人的寄语是“首先要注意身体,这是基础。”谈到体育锻炼时,颇为自豪:“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锻炼,游泳比赛可是武汉市第一名啊!”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袁隆平永远是一个不服老的人,他曾表示: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

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只是如今,这个梦再难实现。

05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一位老人,一颗赤子心,一生的坚守,他是拯救世间最多生命的良医,也是默默守护人民的勇士。

他的世界很大,享誉世界、跨越时空。他的世界很小,在稻田里,在一粒种子里。袁老这一生,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如今,“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谢谢袁老,让我们不再挨饿,好好活着。袁老,一路走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