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壶还是罐头?二战德军士兵到哪都背着的铁罐子,到底装了什么?

 WarOH协虎 2021-05-23

在奥斯卡获奖史上,有不少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主题的优秀电影,如《我们的父辈》、《辛德勒的名单》、《血战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保卫战》以及《兵临城下》等。其中,有的电影针对二战带来的灾难进行人性的反思,有的电影则侧重刻画战争场面来探讨历史……但无论如何,德军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精细、强大的,这种印记也在电影中都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尽管现在的人坚决反对德国掀起战争的行为,但是熟悉战争史的人却不得不承认,德军在二战中也确实打了不少精彩的战役。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指挥者的功勋,但是德军的装备在作战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壶还是罐头?二战德军士兵到哪都背着的铁罐子,到底装了什么?

从先进的重型坦克、大炮,到轻巧的士兵手枪,又或者是手雷、汽车,德国的军事装备在当时来看几乎都是世界领先水平的。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样的道理,因此,二战时每一位德国士兵看上去都是如此令人恐惧。

但是,细心的观众在观影时会发现一个小细节:除了以上我们所说的这些常规武器之外,每一位德国士兵身上还都会携带着一样奇怪的东西——一个圆形的铁罐子。

铁罐子一般为军绿色,它的长度不尽相同,有些士兵背的会稍微长一些,有些的则比较短,而大多数的铁罐子长约40厘米,罐子周身的压制纹路条条分明。乍一看,这铁罐子长得有点像今天母婴用品货架上的奶粉罐。

水壶还是罐头?二战德军士兵到哪都背着的铁罐子,到底装了什么?

究竟,这个令人倍感好奇的铁罐子是什么来路呢?到底是干什么用呢?

一、那是个封印的“魔盒”

一开始,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个铁罐子的用途,于是他们便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人说这是德军的便当盒,无论是上战场打仗还是平时行军,都需要及时补给食物,用铁罐子装粮食背在身上,士兵饿了随便就可以吃。

这一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如果是野外行军的话,士兵自带干粮这可以理解,但如果是上阵杀敌也要背着食物,岂不是太影响作战发挥了?再说了,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哪里有时间给德国士兵啃面包、喝麦片呢?

更夸张的是,还有人想象:德国士兵的这个铁罐子是个牛肉罐头,里面装满了牛肉。

还有的人认为,德国士兵背上的铁罐子是个便携式垃圾桶,为了给士兵们扔垃圾用。甚至,有人从铁罐的形态上猜测,这个铁罐子是个痰盂。

水壶还是罐头?二战德军士兵到哪都背着的铁罐子,到底装了什么?

其实,这个铁罐子的用处并没有世人所猜测的那么离谱,而是德军用来装防毒面具的容器。至于德国人为什么会如此周密和谨慎,在作战时背上防毒面具,则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说起。

早在十八世纪,瑞典人的化学家舍勒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一种绿色的气体,它的味道奇怪,而且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和刺激性。人在吸入这种气体之后,短时间内就会对内部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于是在战争年代,氯气便成为了欧洲战争的制胜工具。尽管1899年的《海牙公约》已经明确规定:“禁止各个国家在战争中使用氯气”,此后毒气作战的手段稍有收敛。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为了战争的胜利,再一次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二、血的经验

1915年4月,德国军队对法国实行大围攻。然而,法国人对战争的敏感让他们及时地组织起了一支高效的应战队伍,积极对抗德国的入侵。

面对法国的防守,德国人束手无策,迟迟无法推进战线。就在双方陷入胶着之时,德军的一位将领向司令部提出建议:使用毒气弹!

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军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于是便违背国际公约,向法国投掷氯气弹。

法国人没想到德国人竟会使用毒气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攻击。22日,伊普雷城内被绿色的气体所笼罩,除了横躺在街道上的尸体,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任何人。

当时,躲在家里的伊普雷人曾好奇地打开过门窗,但在氯气漫入的那一刹便马上口吐白沫,接着倒地不起,不省人事。而被毒气笼罩的伊普雷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德军理所当然地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水壶还是罐头?二战德军士兵到哪都背着的铁罐子,到底装了什么?

但是,德军为了取胜其实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氯气在城中萦绕久久不散,德军在外等了一天,都还能看到天空中隐隐透出的死亡的气息。但是为了完成夺取伊普雷的任务,德国士兵还是被迫冲入城中,占领了市中心。结果,先行的第一部队几乎都倒在了毒气雾中,幸存下来的士兵也没多走运,他们身上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肉体开始腐烂,其状之惨不忍直视。

可以说,德军此次的胜利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水壶还是罐头?二战德军士兵到哪都背着的铁罐子,到底装了什么?

血的教训让德军尝到了胜利的甜头,却也不得不高度警惕毒气的危害,因此,德国人分外强调让士兵做好对毒气弹的防护。于是,防毒面具便应运而生,它通过表面的活性炭吸收掉有害气体,这样一来,佩戴了防毒面具的人便可免受毒气的侵害。

也正因为防毒面具制作材料——活性炭不太稳定,如果长期暴露于空气之中的话容易失效,于是,德国人便研制出了专门用来装这种防毒面具的容器,也就是我们一开始讲到的德军背上的铁罐子。

三、一个罐子体现一个国家

制作铁罐子的主材料是冲压后的钢材,在经过高压冲击之后,这种钢材硬度更高,不易损坏。该罐子上下为圆形,单开口,周边印压竖形条纹,在罐子外面扣着两个三角形铁环,上面系一根天然棉麻编织而成的背带,通常为土黄色,或者是暗灰色、军绿色,由于棉麻耐磨,一根背带很久都不会损坏,有些背带甚至还可以回收使用。

水壶还是罐头?二战德军士兵到哪都背着的铁罐子,到底装了什么?

在二战早期,铁罐上面的背带还有皮质护垫,但是因为持续的战争,德国国内也出现了物资紧缺的情况,故就取消了皮制品在背带上面的使用。但是从材料和配件上,我们依旧可以看出德军背上的铁罐子是十分耐用的。然而,耐用却并不代表着这种铁罐子可以一直使用。

铁罐子底部印着字母“D”,这是德语“Dichtung”的简写,意为“密封、不透气的”。因为防毒面具的保存条件要求特别高,一旦打开过,就失去了保存功能,便不能再使用。这种铁罐子完全密封,为的就是将防毒面具处于严密的保护之中,防止活性炭因受潮或者与空气过度接触而失去防护效果。

在铁罐子的前面还有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备用镜片。因为有些气体不但会通过呼吸道侵害人体,甚至可以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可见,德国作为最早在战争中使用毒气弹的国家,他们在应对毒气战方面的经验还是相当丰富的,这些装备设计可谓是面面俱到。

而在其他国家,关于这方面的军事考虑和设计还是十分欠缺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中德军背上的这个铁罐子会如此令人瞩目。因为其他国家的军队都不曾像德国一样,对毒气战进行有意识的防御。

一个不起眼的铁罐子,就足以看出当时的德军在军事上的领先水平。

四、消失的罐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要求除了不需要只身作战的兵种(如坦克兵之类),每一位前线部队的士兵在出战时,除了配备基本的手枪、弹药等基本武器之外,还必须要携带防毒面具。但二战时,除了日本会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之外,其他国家几乎都没有用到过毒气弹。所以,德军中的许多士兵一直都没有机会打开这个铁罐子。

战争结束之后,随着军事技术的日益精进,人们对于化学武器的防护研究有了更多的进展,于是,更为便捷、易保存的防毒面具相继被研发出来。所以,为了保存防毒面具而生产的绿罐子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现代德国的军队身上,那原本应该出现在背上的绿罐子已经完全“消失”了。

水壶还是罐头?二战德军士兵到哪都背着的铁罐子,到底装了什么?

德军背上一个小小的绿罐子,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争史——一战和二战。

在此之前,没有一次战争会像它一样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而化学武器的使用,将这两场战争的伤害性又提高了一个层级,直到原子弹被投入日本之前,它是能够令每一个国家都恐惧的存在。

今天,人类依然有对这场战争深刻反思的必要,无论是化学武器,还是原子弹,它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不会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失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似乎应该庆幸铁罐子的消失。

文/元气少女QMQ

参考资料:《几种先进的防毒面具》,杨其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