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太平天国战后豫南移民迁往广德县的原因及影响

 宣城历史文化 2021-05-23
太平天国战后豫南移民
迁往广德县的原因及影响

尚 瑞 平

微信版第944期

摘要:19世纪中叶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给广德县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该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阻碍,引发各地移民的到来。豫南地区百姓也因各种原因大量外迁至苏浙皖赣地区,其中移入广德县的最多。豫南等地移民的迁入,对广德的经济、文化和风俗习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豫南;广德县;移民

Abstract: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which broke out in the mid-19th century, brought great disasters to Guangde County, which hindered its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riggered the arrival of immigra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For various reason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in southern Henan moved to Jiangsu, Zhejiang, Anhui and Jiangxi, among which Guangde County was the most. Immigrants from southern Henan and other places have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Guangde's economy, culture and customs.

Keywords: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Southern Henan;Guangde County; Immigration


前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农民因受战争等人为灾害或者瘟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历过大大小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迁徙的原因多数是迁出地的阻力过大和迁入地的引力,移民的移入对迁入地带来许多的影响。

一、豫南人民外迁的原因

(一)人多地少

自古以来,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人口密集,人多地少,普通百姓的生存压力比较大。清代,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乾隆年间奖励垦种,鼓励开发,豫南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人口压力增大。到同治时期,豫南地区的“人地矛盾“已十分突出。

以光山县为例,“自清同治以来七十年间,因人满之患,迁居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四省占六十余,人口比老籍加倍,蕃衍之盛,亘古未有。”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豫南地区大量农民被迫背井离乡,远赴南方山区,在当地的山区进行垦殖。据《光山县志》记载,“农民力作,地半腴硗。南境多山田,缘岩被陇,斜畛侧町,几于无土不辟……” 

(二)战争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为了获取粮食和银两,不断加强对豫南地区的剥削。同治二年(1863),罗山县令周祜带领书役,挨户勒派勇费,对有粮各户,“勒借次年钱粮,并于地方绅士应纳粮银外,多给粮条数倍。”  他们将多得的一万余串制钱,归于私囊。官府的剥削导致百姓生活艰苦,民不聊生。信阳等地赋税沉重,即使遇到灾年,地租也不能减免。

豫南小调《唐老三下江南》云:“前年遇着大天干,我请老板把租减,一家老小忙不安。众位先生与我方便,为夫的旁边哀求半天,他亲自让租只两担,我一家老小都喜欢。下半年我去把账算,扣了我的押板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豫南地区百姓受战争影响,生活艰辛,哀鸿遍野。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

晚清时期,豫南地区多次发生旱涝相间的特大自然灾害,庄稼绝收,人民无食,只能吃草和树叶、树皮。没过多久,草木也吃完了。社会经济形势日益恶化,百姓生计艰难,谋取更好的生路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光山、罗山等豫南地区的受灾群众只好挑着扁担离开河南,到条件比较好的南方讨生活。至今广泛流传在江南民间的歌谣:“去年干,今年淹,爹爹饿死大路边;姐挖野菜娘讨饭,哭哭啼啼下江南。娃哭饿有,囡走瘫,爹爹背着娘手搀,江南咋不见?”正是当时豫南移民,有因天灾而下江南的真实写照!
二、豫南移民迁往广德县的原因

(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从1851年至1864年共持续了14年,波及到十几个省。江南地区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受破坏十分严重。其中,苏、浙、皖受战争影响最大。据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记载:“江、浙、皖三省被贼蹂躏之地,几于百里无人烟,其中大半人民死亡,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 战争导致苏、浙、皖三省人口锐减。关于苏、浙、皖等省人口减少的总数,史学界有三种看法:“1亿以上”;“2至3千万之间”;“5至6千万” 。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端,位置十分重要。广德县在古代属吴越之地,锁三吴,襟两浙,是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广德县属于天京外围,是太平军出入浙江的唯一通道,是太平军与清军对垒的主战场之一。

咸丰十年(1860)二月至同治三年(1864)七月,太平军和清军在广德境内拉锯近五年。尤其是太平军保王童容海在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叛变投敌,袭占广德,引起太平军与叛兵、太平军与清兵等之间的大混战。据载,“自庚申二月贼窜州境,出没无时,居民遭荼,或被杀,或自殉,或被掳,以及饿殍疾病,死亡过半。” 战争给广德人民带来了灾难。

战争后期,太平天国朝纲败坏,太平军到处抢掠财产,滥杀无辜。据《广德州志·杂志》记载:尸骸枕籍,道路荆棒,几数十里无人烟,州民户口旧有三十余万,贼去遗黎六千有奇。战争导致广德县人口剧减,土地大量荒芜,为战后大批移民的迁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自然条件优越

广德自然条件优越,且与豫南地区的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十分相近,加之距离较近,成为豫南移民理想的迁入地。豫南花鼓戏《唐老三下江南》对广德等地的描绘是:土地、田园十分肥沃,树木茂盛,竹林成片,稻谷棉花丰产,瓜果硕大,大瓦房无人居住。广德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外来移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豫南移民通过人和人之间的“弱关系”网带动,“老乡带老乡”,以先带后,以一带十,以家庭、宗亲、村民为单位的移民纷至沓来,移居广德。同治、光绪两朝在广德任职的河南籍官员很多,他们出于乡土观念,积极动员乡亲南迁,招引同乡前来就垦。于是他们就互相照应着一道下江南来到广德等地。例如,固始人李孟荃出任广德知州期间,河南固始移民蜂拥而至。 

(三)政府的招垦政策

太平天国战后,江南地区百废待兴,政府推出招垦政策,招引外来移民开垦荒地,恢复与发展当地经济。如两江总督曾国藩向湖北、河南等省发布招垦文告,招徕当地农民前来就垦,文告的大意是:你们离开你们贫瘠之土,到这里肥沃之地来吧!让这些田地、这些房屋成为你们的不动产吧!头几年你们可免交公粮,到了规定时期,你们再和其他人民同样地向朝廷纳税,共享同样利益。只要你们奉公守法,我们一致保护你们。

广德是皖南最早招民垦荒的州之一。在数量庞大的移民中,官府出面招来的移民占了绝大部分,“江督曾侯出示招徕开垦,客民康集。" 官府在境内设立多处劝垦局,同时制定招垦章程“出示招垦”。在大力招引本地民人返乡的同时,积极鼓励外省、外府县农民前来就垦,而且给予非常优厚的条件,推行“擂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的优惠政策,即凡无主田山、房屋,移民均可自行划分,具册呈报领凭后便为己产。据清光绪朝胡有诚等编纂的《广德州志》卷十六《田赋志》记载:由于清政府的招垦,“楚、豫各邻省之民,络绎来归,坌集境内,垦荒纳税,并入籍与考,不久客民即为土民。” 
三、豫南移民迁入对广德县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的影响

太平天国战后,大批移民移入广德。从同治五年到光绪五年(1866-1879),14年时,广德人口增至129548人。其中,土民仅有19981人,客民竟达109567人,占了总人口的84.6%。无怪乎时人指出“土民百不足一,而外来垦荒客民则十倍于土民。大量移民的到来,对广德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移民的迁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德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移民垦辟荒田,种植农作物,成为恢复农业生产,恢复经济的主力军。

当时报纸评论道:“兵燹后人烟稀少,田野荒芜。当道出示招徕,客民之开垦而来者四方响应。迄今二十余年,纳税征租,良田尽辟,客民与有功焉。” 广德从同治五年到光绪五年(1866-1879),14年时间,垦熟田450753亩,占原额田地的72%,到光绪后期,荒田“已尽辟垦”。因此,农业生产恢复很快。此外,移民还带来了迁出地的农副产品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广德与各地生产经验和技术的交流。如经移民引进的河南早、洋粕稻的水稻品种得到了推广,成为主要的粮食。河南移民还从家乡带来空心菜、白花菜、花芽白等蔬菜品种,在广德广泛种植并传播种植经验,使之成为当地的重要菜蔬。

(二)文化方面的影响

移民对广德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譬如方言的变化、民歌、戏剧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戏剧的移入,主要有皮影戏和皖南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是移民将河南灯曲子、湖北花鼓调与皖南当地的歌舞相结合,新创出来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剧种。皮影戏更是一种深受广德及周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演出足迹遍及苏浙皖毗邻地区。河南光山、罗山的张雁斌、梁子英、汪金宽等艺人,将当地的皮影戏带到广德,并结合京剧、豫剧、当地民歌,并形成了广德皮影戏。

广德皮影戏演唱的内容以“封神戏”为主,所以又称“神戏”,常用来祈求丰年、祛祸禳灾等。该戏唱腔激扬奔放,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皮影戏主要是靠艺人用竹棍操纵皮影,在幕后灯光下塑造出种种影像、动作,再伴以声情并茂的唱腔和文武场来完成传统戏剧演出的。

居住广德独山的七十七岁皮影艺人丁文良和李金娥夫妇,都是皮影高手。丁文良的爷爷辈是从河南罗山县陈乐土寨丁家岗移居到广德“小北乡”的。而李金娥便是皮影老艺人肖轩元的孙女、三代传人李文会的女儿。当提起皮影戏,这老夫妻俩马上“精神”起来,回忆起广德皮影戏的点点滴滴。当谈及广德皮影戏的唱腔时,李金娥老人更情不自禁地介绍自己当年就是前台唱腔的,生旦净丑都能唱。后来,她干脆边介绍边唱起来,虽然年近八旬,但仍吐字清晰,嗓音圆亮。从她的唱腔中,能很明显地听出河南移民带来的地方文化韵味,更多地含有河南豫剧那激越、高亢的声律。 

(三)土客矛盾问题

豫南地区移民在到达目的地后,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适应历程。据《塔景亭案牍》载:123名客民中定居者仅68人,在这68人中拥有田地、取得当地农民身份并长期定居下来者仅29人,其他人属于佣工、佃户或棚民。而且在这123人中,经济条件较好者22人,一般者9人,赤贫者达72人,不详者20人。

早在移民之初,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就忧虑地指出:“近日两湖无根之民,纷纷至皖南开垦荒田,将来沛县湖团之乱、肇庆土客之斗,必见于皖南。” 正如曾国藩所料,随着战后大量移民涌入,土客滋事之案,层出不穷。光绪九年,一位官员曾奏称:“江浙各省,开垦荒地,土客相争,辄滋事端。” 其中,产生矛盾较多的是土地之争。

移民大多为穷苦农民百姓,他们主要的谋生手段是垦种荒田。在对无主土地占有的问题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说明,法律上也没有明文规定,所以无主产业,谁先占就属于谁。据《申报》光绪九年(1883)四月二十七日报道:“客民所到之处,无论荒田、熟田,均欲占为己有,均须驱牛一犁,打一圈于田内,便可耕种。” 因此,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因为土地等产生了矛盾。

同时,在广德境内战事结束后,逃亡在外的本地人陆续返回,由于移民迁入在客观上损削了当地人的利益、瓜分了当地资源。移民在早期遭到了当地土著的抵制和排挤,两者之间因争夺土地发生了冲突。他们“稽查田亩、指认屋宇”,遭到了移民的强烈反对。“予等来时,蔓草荒烟,绝无人迹,田尽草莱,屋皆荆,予等既费其财,又劳其力,开垦多田,始得田皆成熟。尔本籍民人今日归来,即坐享其成,天下无此易事也。” 

之后,土著农民和移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加深。有地方官鼓动本地人去争夺土地。据载:“往往垦民甫经办有眉目,即有自称原主,半同局董书差,具结领回。垦民空费经营,转致为人作嫁。” 客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通过不同形式组织了起来,他们多按籍贯而聚集起来共同开垦种植;以乡谊为纽带,联结成“帮会”组织,他们结成“河南帮”,对内则进行互助,对外则抗御当地地主和州县官吏的欺凌。七八十年代土客之争已成为江南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问题。

土客矛盾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并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遏制土客之间愈演愈烈的冲突,光绪五年、光绪十三年和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土客善后章程》《整顿保甲》和《安集章程》。光绪十三年制定的《整顿保甲》章程规定,“举客民之公正晓事者充当董事、甲长、牌长,责成自为约束”;光绪二十一年制定的《安集章程》提出要慎选客长,“由地方官员遴选公正循谨者补充。如果稽查得力,土客相安,由县量予鼓励;若徇情容隐,滋生事端,严行惩治”。

之后为了管理移民,并在移民中设立了头目,如皖南地区的广德州在移民中亦设立“客董”“客保”名目,对移民进行管理。光绪二年,安徽巡抚裕禄要求广德州“实力讲求编查保甲及渔船编号之法”,以便相互稽查。

同时,地方官吏纷纷将消除土客矛盾和冲突作为时政大事,两江总督曾国藩等人对招垦工作进行整顿,“清查现垦之田,分别有主无主,认粮认租,严禁侵占”。随着田权关系明朗化,土客间由此种原因形成的矛盾逐渐减弱。移民大多选择同源聚居,具有倾向于保守、排外的文化性格,保留了大多原籍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聚居地在文化性格上缺乏开放性,容易造成同源聚居地的封闭性,所以就会导致同源聚居程度高的村落大多比同源聚居程度低的村落相对落后一些。
结  语
太平天国战争给广德县带来了灾难,导致人口大减,经济衰退。但是,通过豫南地区等百姓的移入,给广德县融入新的血液,新的生机,对广德的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土客相处、融合期间产生了长时间的矛盾,但最终找到相互依存的结合点,共同铸就了多元的广德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多元的广德移民历史。


参考文献:

[1]民国《广德县志稿》[M].台北:成文出版社,2007.
[2]周武.太平军战事与江南社会变迁[J].社会科学,2003,(1).
[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4]朱贝多.清末民初皖江地区人口变化及原因探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2,(8).
[5](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七》[M].光绪二十三年铅印本.
[6]钱文选.《广德县志稿》[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7]广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德县志》[Z].方志出版社1996.
[8]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9](法)史式徽.《江南传教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初年哥老会史料选辑[J].历史档案,1998,(3).
[11]《土客杂处何以使其相安论》,《申报》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12]文翰.垦荒客民附籍与考文卷》,光绪《广德州志》卷五十一《艺文志》.
[13]葛庆华.近代江南地区的河南移民———以苏、浙、皖交界地区为中心[J].史学月刊,2003,(1)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