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运河虽然现在隶属巴拿马,但其实却是由美国建造完成,并接管了80多年使用所有权,直到上世纪末的最后一天,巴拿马才收回了这条运河的使用权。作为一个以石油为生,极度依赖运河产业的巴拿马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举国欢庆的好事。 在1999年12月31日的运河交接仪式上,当年的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均未出席,而是由前任总统卡特代表美国签字;让出巴拿马运河相当于放弃了美国几乎举国的商船、军舰的航行优势。而美国缘何会放弃这块吃进口中的肥肉?个中缘由其实颇为值得深思。 巴拿马运河的前生今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第20个年头,1513年,西班牙的海军长官巴尔博雅也来到了这里,他此行的目的是寻找横穿美洲大陆最窄的地方,在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带领下,他用25天穿越了巴拿马地下,并确定这里就是横跨美洲大陆的最短路径。 为了方便转移在大西洋沿岸掠夺的财富回国,来自西班牙的入侵者奴役本地的土著,在这个地峡铺上了一条鹅卵石造就的路,但久而久之,西班牙政府已经不再满足于这条土路的运输效率,他们野心勃勃的准备在此开造一条运河,彻底打开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壁垒,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被一再拖延直至搁置,一直到西班牙势力退出美洲大陆都没有被实现。 1821年,独立不久的巴拿马加入了哥伦比亚,当局政府又重新开始考虑西班牙殖民者未能完成的开凿运河计划,但这规格的国际运河,除了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技术支持,还需要得到国际上强国达成政治一致,如此多的难以协调的困难摆在面前,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虽然人人都对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却又不敢轻易出手。 直到19世纪60年代,法国人成功的开凿了举世闻名的苏伊士运河,这一工程的竣工让世界见识到了他们的建筑实力,也让法国政府信心大增,10年后,他们从哥伦比亚政府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然而也正是苏伊士运河的成功经验,最后彻底坑惨了法国当局,总工程师雷赛布一味的依靠过去的经验,完全不考虑沙漠、丛林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差异,巴拿马地峡复杂的地形、水文给开凿增加了极大的难度,这让原本的预算一再超支。 另一方面,修筑运河的工人难以适应热带湿热的气候,大量工人因为水土不服患病死亡。再反观运河管理公司内部也是混乱不堪,在狂烧2.87亿美金后,1899年宣布破产,巴拿马运河的修筑成了烂尾工程。 修了一半的运河一直被搁置到1894年才迎来转机,这一年美国大败西班牙,并夺去了原本隶属西班牙的古巴和菲律宾殖民地,战争中美国军方深感跨洋作战的不便,加上美国政府意图把巴拿马列入自己管辖范围内,从而进一步控制南美地界的打算,美国渐渐开始有了接手巴拿马运河这个烂尾项目的打算。 1903年,美国要求与哥伦比亚政府签订条约,要求竣工后占有运河租借权100年,并有权利要求无限续期,这显示是个霸王条约,而这个条约遭到了哥伦比亚参议院的拒绝。于是美国政府开始利用合并不久的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的内部政治矛盾,派遣了一支军队支持巴拿马独立,哥伦比亚无可奈何,制的推出这场纷争,同年11月,美国与巴拿马签订运河相关协议,赋予了美国在10英里内运河区的行政主权。 作为交换,美国负责维持巴拿马独立,并一次性交付1000万美元给巴拿马政府,并且以每年25万美元的费用续租,条约生效后,美国投入亿美元巨资,耗时10年,终于在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竣工。 利益与纷争运河建成后,美国成为了运河的最大受益者,东西海岸航线路程缩短了1.2万公里,大大便捷了国内的交通运输,除此之外,整个运河全年三分之一的货运量都来自美国,算下来,美国为自己的贸易进出口省下了一笔不菲的费用,其次其他国家的航运途径此处,还要向美国支付过河费。 运河竣工除了给美国送来了大把钞票,在国防上的意义更是至关重要,1910年,美国对外以保护运河为借口,在运河区内修起来几十个军方基地,更是先后派遣了一万人次的美军在此长期驻扎。 同期美国军舰的设计标准,也是按照巴拿马运河水闸的尺寸大小确定的,如果日后在这里作战,美国的军舰将会凭借数据上的完美契合,展现出压倒式的优势。这一举措无异于提升了美国在美洲地区的军事威慑,也为美国海军在两洋之间的军事调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美国的势力在亚太地区日益壮大。 而反观巴拿马,虽然运河在自己境内,但实际实权全部掌握在美国手中,而巴拿马国内的商业、金融、运输几乎全部依赖这条运河,国内经济一直被美国攥在手心里。早在1903年签订条约时,国内反对的呼声就很高,但当局政府权衡利弊,为了独立,和获得美国资本援助,还是选择舍弃了运河的所有权,但时间一长,美国明里暗里的剥削引发了一大批巴拿马激进派的不满。 为了安抚民心,美国把运河租用金从最初的25万提升到了1955年的193万,但这一举措,仍旧不足以平息巴拿马国内的群情激昂,毕竟自运河竣工后的60年中,美国从中获利高达500亿,而巴拿马只有6700多万的分成。 时逢二战结束,很多国家结束了殖民统治,其中就包括与巴拿马境遇相同的埃及,1956年埃及政府从法国人手中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而同样身为美国殖民地的古巴也在1959年宣布结束殖民统治。这两个事件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巴拿马民众要求收回运河的决心,一时间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美国的情绪极为高涨。 1964年,巴拿马爱国学生冲进运河区悬挂巴拿马国旗,遭到了美方的军事镇压,死伤惨重,这下巴拿马国内反对美国的呼声更为强烈,甚至有人向美国大使馆发起攻击,焚烧新闻处。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美国政府决定向运河区增加兵力,这一行为更是惹恼了巴拿马人民,他们在街头游行示威,罢工、罢学以示抗议的决心,巴拿马因此宣布中断与美国的外交关系,并向联合国就美国的暴行提出控诉。 巴拿马的控诉得到了联合国众多国家的同情和支持,美国被迫无奈之下只得承诺可以重新商定运河主权问题,但这也仅仅只是美国的缓兵之计,不愿放弃到手的利益,两方就这个问题僵持不下十几年,直到1977年卡特出任美国总统,事件才迎来转机。 相比其他几任美国总统的铁腕,卡特显得随和亲切的多,中美建交也是在他执政时期发生的,卡特奉行和平外交,与巴拿马当权者托里霍斯重新签订协议,规定两国共同管理运河,运河区的司法机构、海关邮局等会逐步交由巴拿马。新条约于1999年12月31日期满,届时,巴拿马将全部承担运河的管理和防护工作,截止到这时,巴拿马在理论上已经收回了运河主权。 百年恩怨的终结对交还巴拿马运河的决策,美国内部反对的呼声很高,最终投票票决议时,支持者以十分微弱的票数优势险胜。虽然巴拿马运河带给美国的利益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的的投资,但放弃如此庞大的经济利益和军事优势还是让人心有不甘。放弃巴拿马运河主权的决策,最终也成了卡特没有连任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80年代里根上台以后,美国多次向巴拿马提出修改新条约的要求,美其名曰“修订”,实际上就是想要反悔。 正好恰逢此时巴拿马内部又兴起战乱,军方人物诺列加大肆实行独裁,破坏民主选举,引起国人的不满,为了给自己拉拢人心,诺列加又打着民主的旗号,联合国内激进派进行反美运动,甚至发生了巴拿马国防军枪击美国驻军的武装暴力事件。 这件事给了美国合理出兵的理由,实力悬殊的巴拿马自然不是美国的对手,1989年12月20日,美国轻松击败了巴拿马军队,推翻了诺列加的独裁政权。而后扶持恩达拉政府上位。本以为巴拿马政府欠下美国一个这么大的人情,运河的主权条约又要大洗牌了,谁知道美国扶持上位的恩达拉亲美政府在修订条约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不肯松口,这是美国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 条约已经签订多年,如果不执行就会损伤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信誉,其次如果强行要求修改条约,美国就会面料巴拿马无休无尽的反美运动。权衡再三,美国最终决定执行原定条约,在1999年条约限定的期限内分批撤兵,归还运河主权。 但其实美国此举也并不纯粹为了履约,美国干涉巴拿马内政推翻诺列加政权的行为引起了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反感,而拉美地区又与美国经济利益有很大程度上的捆绑,因此放弃运河上的军事基地,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美国与拉美地区间的紧张关系。 不仅如此,运河的价值也在随着时间行进而大大缩水,设备老化和水土流失让运河在1973年就开始出现亏损,而要修复老化部位,更新设备又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在航空运输出现瓜分海运市场份额后,运河的盈利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而美国在撤出运河前,也同巴拿马政府做出了约定,运河要永久保持中立,这样看来,美国已经把归还运河后的损失降到了最低,更何况巴拿马经济极度依赖美国,根本不可能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场持续百年的恩怨纷争,终于落下帷幕。 结语美国放弃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并将其归还巴拿马政府,看似是吃了大亏,实际上在统治运河期间的盈利,早已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投资。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远能够影响两国关系的根本原因,只有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