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华摘抄

 公主号 2021-05-23

1,1)幸福取决于频率,而非强度。再大的单次幸福事件,持续的时间也不会比较小的多太多。

2)财富取决于单次的幅度,而非频率。

3)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决定了你此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为重要的并不是你是对还是错,而是在正确时你赚了多少,而错误时你赔了多少钱。

巴菲特在 2010 年写给股东的信中写到:「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顶针。」

人类社会的某个底层逻辑,依然是丛林法则。

机会来临时敢于下大注。

真理往往有两个特点:1. 很简单;2. 没有操作指南。

彼得·蒂尔在他那本著名畅销书《从零到一》的第 7 章 Follow the Money 里总结:只找最好的,因为最好的产生了更多的价值。

专注,聚焦,可能是最众所周知、又最难实现的。尤其对于聪明(但又不够那么智慧)的人。

人们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时间之后对自己的影响。

性和金钱,强欲望的东西,高潮总是短暂。

结论 1,你要向巴菲特学习。

即使伟大如巴菲特,其一生的伟大投资也并不多。那些极少发生的、大幅度的财富爆炸,是结果,而非目的,否则人的一生非常无趣。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使命,能够将你的「极少的大高潮」,和日常每一天的小高潮,完美地黏合起来。

结论 2,人生只有很小的一个窗口期,供我们绽放。

大概有两种路线图:

1)如滚雪球般,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如《哪来的天才》一书所说的,连续多年的「刻意练习」,使自己成为细分领域的顶尖者。

2)地球上没有那么多「尖」容纳顶尖者,有些人下了一辈子棋还是臭棋篓子,有些人天天练习打靶,仍然当不了神射手。但是,依然持续地、甘于平凡地做某件事。

当你有为了某种使命而生活时,你未必一定要中大奖,也能找到幸福的感觉。

结论 3,你必须虔诚地准备着。

我们需要每次都努力做正确的事,尽力而为,因为我们不知道人们会因为哪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评价我们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张彩票,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一切归因于运气,甚至放弃我们对未来的控制。控制未来,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而 80/20 法则,其最伟大之处在于告诉我们:不必等待,未来之路就在脚下。不要再迟疑,也不必悲观。 

「时刻准备着」,在不知何时是「重大时刻」时,尽量去做正确的事情。即使那一刻永不来临。

世界是靠那些不追求意义的事物创造的。--《插坐学院: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幸福取决于较多的小高潮》老喻

2,德鲁克曾说过,“没有什么比正确地回答了错误的问题更危险的。”身处新时代的开端,我们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大家普遍感受到的焦虑和进退失据,而在于那一系列不断催生焦虑情绪的错误认知,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我们的思想力始终没有被培养起来这一事实。

我们并没有与经济高速增长去同步发展我们极为稀缺的科学精神。没有科学的理性精神,我们主动或是被动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脑子里固化出对“权威”和“大家”的崇拜与依附,将思想自由拱手让出,让一个又一个似是而非的思维泡沫引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进而不断加剧自己的焦虑感。

我们躁动着,在各种各样质量不一的思维泡沫的指引下,寻找各种快速成“财”的商业逻辑与商业机会,却缺乏更大的格局去思考真正推动人类进化的力量。

历史反复教育我们,人们愿意相信并乐于制造各类泡沫的原因在于只有在泡沫中他们才有机会短期攫取暴利。--《正和岛:振聋发聩!思维泡沫,祸害了多少中国人》刘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