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的故事,为啥袁隆平可以说,莫言却不能讲?

 兰陵笑侠 2021-05-23

历史既宽阔博大,又细腻具体,它实实在在发生在每个人、每个家庭身上。

前几天,围绕作家莫言发生过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争论。

那就是莫言讲的故事,他讲了许多关于母亲的故事,关于挨饿的故事。

别说为了五斗米折腰,就是五粒米也会拣到碗里。

莫言母亲拣麦穗时,被生产队看守人一耳光打得嘴角出血,最后没收了他母亲拾的麦穗,并且还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这件事给莫言造成很大伤害,也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直到走上诺贝尔文学领奖台上,他又把故事讲述了一遍。

正是因为讲述苦难中的故事,所以也让莫言招来麻烦。

其实,莫言说的并没有什么过火的东西,甚至只是皮毛。

相比之下,袁隆平老先生也讲过类似的事。

他说,自己每天到田里看秧苗,像带小孩一样,看着好高兴的。结果秧苗长出后的一天夜里,有人偷偷拔光了所有的秧苗,扔到一口井里。

袁老还说,在饥荒的年代,亲眼看到过田埂上饿死的人们,自己也经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显然,袁老说的事与莫言讲的故事,发生在同一历史维度内。

每个家庭,都有不少关于饥饿的记忆。

可是,却有不少人在刁难质疑莫言。

某种程度,这对莫言是不公平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袁老立下千秋之功,造福无数苍生百姓,种出的是有形的粮食。

莫言也没有胡说八道,留下的是精神食粮。

只要实事求是,有形的粮食和无形的精神都很重要。

农业科学家用增产增收,让人们填饱肚子,减少饥馑。

作家用笔墨,让人们牢记苦难,避免苦难重演。

这二者都很重要,都有意义。

只有抬起头来正视走过的路,才能更有信心面向未来。

当我们吃着袁老种出的大米,读着莫言写下的故事,可能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今日之美好,更加珍惜今日之所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