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上过大学,读《大学》

 走读生日记 2021-05-23

废话少说,跟着华杉《大学》

随手感慨记录在这里。

昨晚跟朋友云小酌闲聊,说到读书,就特意强调“从中国文化源头读起”。我说的这个源头就是“四书五经”,尤其要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读起。

之前读过不同作者不同版本对《大学》《中庸》的注解,可谓千篇一律,很容易读得一塌糊涂。

这次重读广告营销策划顶级专家华杉对“四书”的解读,果然耳目一新。

作者作为“符号原理”和“符号学”的极力倡导和实践者,他对儒家文化的领会和阐释不从众,也不主观臆断,而是小心求证,立足史实,结合自身对人与人生、人性的理解,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一读就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

说起来,这种体会可能跟我之前从事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广告策划相关的工作经历有关。确实,读来亲切,读后深有所思。

一本书的内容和观点能带来思考,于读者而言,这是最大的收获,即便读者带着无所求的心态来阅读。这种收获就像武侠小说中说到的练习内功一样,只要坚持修炼,内力就会在不知不觉间集聚和提升。

华杉老师对《大学》开宗明义的解读,让我联想到老子的观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我的领会就是,“止于至善”与“道法自然”殊途同归,说的都是一个人修养的终极目标——当然也是至高无上的一个目标——完美,自然。

达到者固然凤毛麟角,达不到者可以把这个目标当做毕生追求,日渐趋近,就是最有效的成长和修行。

孔子的理想比较高大上:

老有所养,都有安稳的晚年生活;朋友之间互守诚信;小孩子都得到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想起袁隆平院士的理想——让天下每一个人都有饭吃,都吃得饱。

袁老的理想显得土气,却是孔子那个华丽理想的基础。连饭都吃不上,再好的理想都是泡沫。

孔子自己也曾过过吃不上饭的日子,被人描绘成丧家之犬。如果一直处于吃不上饭的境地,不饿死都是命大,哪里还有宣扬高大上理想的心情。

所以还是从基础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具备能力和条件之后,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并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好。

这本身也是务实务本。

饭还吃不饱,却整天想着周济天下苍生的事,才是本末倒置

华杉老师在这一段文字中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论,关键词有三个:

第一,立志。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意思是孔子十五岁左右就立志好好学习做一个学问家。后来孔子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袁隆平院士年轻时候就立志研究水稻,让水稻高产,让人们吃饱饭。他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天”,立志之后几十年如一日,终成伟业。

第二,敬畏。

敬畏老师。这里边老师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本书,只要能够让自己有所得有所长进,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本书,都值得敬畏。

这是一种学习应有的态度,诚恳,端正,虚心,务实。

第三,行动。

这是学习的关键,没有行动,每天立志,就陷入常立志状态,摇摆不定,念头纷呈,最终虚掷光阴,一事无成。

立长志,心怀敬畏,勤奋笃行,才可能有所成就。

Ps特别推荐 

2021年5月23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