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老钟情的天津小站稻,插秧了!

 风吟楼 2021-05-24

◎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现在正值农忙插秧时节,所植的杂交粳稻良种天隆优619,就是在袁隆平院士指导下的育种团队,选育出来的天津首批优质特色小站稻品种。”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副主任东丽博士回忆起袁隆平院士对天津小站稻给予的帮助,声音有些哽咽。

作为2003年天津市政府首位特聘专家,袁隆平院士长期关心天津小站稻的发展。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育种团队解决了稻米品质差、制种产量不高等制约杂交粳稻发展的系列难题,选育了一批优质特色小站稻品种。其中天隆优619成为2018-2020年我国唯一连续三届,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粳稻品种。


袁隆平心系天津小站稻

袁隆平院士与天津渊源颇深,儿时曾成长在天津,对小站稻情有独钟。为推动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在袁隆平院士亲自指导和支持下,科技部于2003年6月在天津批复组建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在分中心基础上,2011年12月科技部批复在津组建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出任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2005年9月,袁隆平院士在天津指出:“天津是缺水的城市,应加大研究和开发节水型优质水稻,要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来实现种植面积量的扩大”。

图片

2005年9月,时任津南区副区长的李树起副市长与袁隆平院士一起在天津中心基地考察

在随后对中心小站稻基地考察时,袁隆平院士表示:“来津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振兴天津小站稻,要把更多的力量投放在天津,提高天津小站稻产量和质量,让老百姓在吃饱的基础上能吃得更好、更健康,让人们口中的稻米吃得更香甜”。

“袁隆平院士的话不仅为天津小站稻研发指明了方向,也用最朴实的语言对中心的育种团队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东丽回忆说。

为推动杂交粳稻快速发展,袁隆平院士委派其得力助手邓华凤博士协助中心华泽田主任带领的育种团队,对限制杂交粳稻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攻关。选育出来的一批优质特色的杂交小站稻品种的应用,确保了天津小站稻品牌的种源可控。

图片

华泽田教授获得2020年袁隆平农业科技奖,2021年1月19日,袁隆平院士与华泽田教授持获奖证书合影

自2018年《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方案》实施以来,袁隆平院士多次关心小站稻的发展。

2018年10月,在天津小站稻推介会上,袁隆平院士发来贺信表示,“希望天津将传统稻作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快天津小站稻新品种的研发,把小站稻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天津地方特色,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2019年10月召开的天津小站稻振兴峰会上,袁隆平亲笔题词“小站稻重振辉煌”。2020年10月天津小站稻品牌推介会上,袁隆平院士再次亲笔题词“百年津沽小站稻、中国隆平稻花香”,为小站稻品牌振兴加油。

推动全国杂交水稻大合作

袁隆平院士心系杂交粳稻发展,亲自推动了全国杂交粳稻大协作。先后安排召开并亲临出席了五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并提出“通过扎实的工作,杂交粳稻一定会成为我国粮食新的增长点,我对杂交粳稻生产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充满信心”,为我国杂交粳稻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在袁隆平院士的倡议下,2006年,中心牵头成立了中国杂交粳稻协作组,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中国杂交水稻产业联盟”,全国杂交粳稻大协作局面快速形成。

图片

2011年3月29日,袁隆平院士到中心三亚南繁基地指导

“2003年至今,袁隆平院士已为中心培养了一批博士后、博士团队,他本人并曾先后6次到国家粳稻中心天津总部育种基地以及海南三亚、江苏盱眙、河南信阳等育种试验基地指导工作。”东丽表示,袁隆平院士在指明育种方向的同时也坚定了杂交粳稻育种团队的信心。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是袁隆平院士曾分享的成功秘诀,也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八个字。”东丽表示,育种团队将谨记袁隆平院士这八字秘诀,让小站稻更香甜,为打造天津小站稻全产业链出力献策,为我国优质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686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科技日报 受访者供图


编辑:刘义阳

审核:王小龙

终审:何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