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店红色景点与张文秋故居建筑考

 鄂中京山 2021-05-24


如何围绕旧店几处红色建筑及展室现状,搞好延伸和提升工作,借鉴国内成功经验很有必要。日前,我们在湖北荆门市京山县对张文秋故居进行了实地实地踏勘。
 
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刘谦初的妻子张文秋故居位于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村谢家湾。沿着村中水泥路前行,村里的红色广场上,张文秋及家人的宣传画像布满墙头。再往前行走不到1公里,抬头望见几棵大古树,树下有一口大堰塘,迎面有一排高矮不齐的土屋,此地俗称“谢家湾”。  
 
在“谢家湾”有一栋张家老屋,门前栽有两棵桂花树,将屋前的房门遮挡的很隐蔽,房屋看不到全貌。此处,就是历经百余年的张家老屋——“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张文秋故居”。


 

走进张家老屋,里面住的并不是张文秋的亲人,而是村里一位年已八旬的老太何道英。何道英介绍,土改时政府将该房屋分给一位罗姓村民,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她与家人花大价钱从该村民手中买下张家老屋,而今一家人已在此居住近40年。

 
张家老屋外屋是砖墙,天井上房是一排土坯房屋,且整个房里房外残檐断壁、千疮百孔,一股沧桑感扑面而来。何道英说,外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造过的,已把土墙换成了砖墙,房屋早已失去了原貌。只有里屋还是原先的老土墙,遮风雨的过道也被拆除过,只留有天井还是老样子。
 
张文秋是刘谦初的妻子。刘谦初(1897--1931)山东平度人,毛泽东主席的长媳刘思齐的亲生父亲。原名刘德元,字乾初,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4月任山东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31年4月5日晨,他被国民党韩复渠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是年34岁,遗骸归葬于平度故里。1960年,中共山东省委将其遗骨迁葬于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


 
张文秋1903年12月1日,出生于青树岭村谢家湾一大户人家。少年时,在孙桥、天门等地读书,1917年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在陈潭秋、董必武两位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开始投身革命。张文秋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她先后失去两个丈夫,又两次入狱,在敌牢里始终保持革命气节与敌人作斗争。她历尽艰辛养育了刘思齐、邵华和张少林 3个女儿。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张文秋和丈夫刘谦初与毛泽东一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两个在牢房里长大的女儿刘松林与邵华先后与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毛岸青 ,结为伉俪,成为毛泽东的“双重儿女亲家”。她一生勤奋,耄耋之年 ,还撰写了36万字的长篇革命历史回忆录《踏遍青山》,出版了《张文秋诗影集》。
 
张文秋对她的家乡怀着深厚的故乡之情,解放后,曾3次回京山慰问、探访。2002年7月11日晚,张文秋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在张文秋故居,我们见到张文秋出生村地所在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何学林,何介绍说:“京山县红色旅游传统教育基地孙桥镇青树岭张文秋故居已基本修建完成,只需再做一些室内装修和相关历史文物、资料等布置完善,就可全面对外开放了。”
 
张文秋故居现为三楹二进四合院,座乙丑向辛未,即座东北向西南。现在遗留的老屋除堂屋和左右两间卧房外,其它房子均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所改建。据该住户何道英介绍,土改时政府将该房屋分给一位罗姓村民,1973年何家从该村民手中买下张家老屋。
 
据说,紧挨堂屋左边的那间卧室就是张文秋出生房,堂屋前左右厢房虽为新建,墙脚是压在原来的老房子墙基上的,天井也是原样。但是,在观察时我注意到,一是左右厢房不对称,特别是左边厢房的墙还将张文秋出生的房间窗户挡了一半,二是天井阶条石也伸进了厢房的墙基。可以明显看出左右厢房并非在原屋基础上。因此,所说有误,其原因可能是何家住进之前房屋结构就已经改变。


 
本人的判断在京山文化旅游专家的一份资料中得到验证。资料介绍,根据本土传统民居建筑模数,结合张文秋故居堂屋的深度和脊高推算,原张文秋故居应该是二进五楹四合院,总宽17.4米x深19.9米,占地总面积约350平方。
 
第一进五楹深6.9米(其中前走廊宽1.5米,中间三间为厅,两道过梁,木制隔扇),屋面宽度约7.5M。否则,前脊高度就会超过后堂屋脊高度,有违江汉民居建筑礼制。
 
故宅前后两进之间天井深3.3米,左右厢房4.2米x6.2米,厢房内中间有梁一分为二。
 
第二进五楹,实测堂屋宽4.2米,深5.1米,左右卧室各宽3.3米,(左右应该还各有一间宽3.3米的房子)。走廊宽1.7米,檐口高3.2米,屋脊高4.7米。
  
江汉民居建筑礼制与北方民居建筑礼制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所居之地在打造名人故居时,要依据当地民居特点,尽可能还原那段历史,而不是一味模仿,以免被专家学者所不齿。



张文秋故居所座之山为一长岗由北蜿蜒而来凸出一环状山紧抱故居十多户人家。查张文秋故居原名谢家湾,张氏故宅可能是张氏祖上买谢氏宅地所建,究竟繁衍生息了几代,无资料可考。从现在张氏故居房屋的建筑模数看,该屋不苻合张文秋出身时的富户规模。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张文秋父辈当时若不富有,就不会供女儿外出读书。所以,根据现存张宅建筑结构评析,张文秋故居和左边相邻的宅地原来应该为一体,由两进左轴五楹右轴三楹组成的两个四合院。
  
查网上有一张照片说是张文秋故居,可是照片中的背景屋檐口很高,而且有三间独高,左右相邻还有房子,照片中的那几个孩子也明显是站在天井里,应该不是在现在的堂屋前。所以笔者认为,那张照片背景房应该是张文秋左边的正房或者是邻居的房子。另外,在网上还发现一张关于修复张文秋故居的规划平面图和立面图,完全背离了该屋建筑布局和本土民居规范,实不可取。
  
根据笔者观察,原谢家湾整体门向基本是一致的,并非现在的前前后后。
  
故居门前的堰塘也绝不是现在的反弓水,过去应该是 “一”字形排列,或者是几口小堰相连环状向屋。
  
岁月沧桑,人世代谢。谢家湾四象虽低而形如凤凰伏地,虽非大贵之地,而张文秋为一朝开国之主的双儿女亲家,其影响深远,当地人倘能合理培置地脉,其地必福祚绵长。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