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的留学生到国外大学的第一件事,不是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是开始“学英语”。这里的学英语并不是指和国内一样的单词和语法的练习,当然也不是简单的口语或者写作。而是指对于课堂以及写作要求熟悉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今天向大家介绍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留学中的重要程度。 对于境外学生来说,无论是课堂上的表现,还是课后的作业,论文以及观点的形成都是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简单地来说就是一种求真的态度,它要求学生能以批判性和开放性的心理,多角度、多条件地去分析和评判事物。学会了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不仅能够根据他人的观点多方面地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也可以在形成自己观点的时候,采纳不同意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 中国的应试教育碰到了需要批判性思维的美国大学,便体现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应试教育下中国的孩子往往不喜欢独立思考、不善于借鉴他人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发现。很多的境外大学教授,他们往往对中国人的学习能力赞不绝口,却对其千篇一律、有独立观点的论文大皱眉头。无法形成有效的批判性思维,写出来的论文是没有灵魂的。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其实,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1、There is no absolute right绝对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 2、There is no permanent right永远没有永远正确的事情。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由于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的准确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进而如何提升个人思维和高效学习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的思想体系成为当代社会理性思想的基础。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威力巨大的思维工具,一旦掌握,就能爆发无穷的力量,使我们获得质的飞越。批判性思维要入门,有一个捷径,就是学会提问。提问,就是个体不断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发问,通过问题的形式,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校准信息,最终达到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升华。逐一检验和思考对方的目的、观点、假设、结果、信息、推论、概念和问题等诸要素,查看某一要素是否有缺陷,是否有更好的思路。经过对思维的详细解构和分析,往往能寻找到一个较好的答案。 批判性思维包括从描述到分析再到评价的整个过程,下面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模型图 描述一般是用于介绍你所研究的课题。第一步就是确定题目,比如essay的标题,包括副标题,或者在某一段你想要探讨的一个观点。第二步就是定义术语,并确定问题或者说是议题,第三步包括普遍的背景信息,在introduction部分我们经常会需要写到一些普遍的背景信息,接下来就是找一些情境资料,就是相关的一些内容。 首先,在动笔开始论文前,要对自己的论文通篇有一个先期布局。论文的结构是考察我们逻辑思维能力重要部分。在布局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每一个观点在整体逻辑线中的准确位置,做到你所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会环环相扣,最后推导出论文的主要观点。 其次,在使用“描述性写作”前,要充分意识到他人的观点是如何辅助你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的。在进行“描述性写作”时,也需要将为何引用他人观点的原因进行陈述。这样一来,“描述性写作”就成为了支持你批判思维的论据。 第三,一定要注意使用“描述性写作”的篇幅。如果你论文中的每一个分支观点都来自于他人的学术发现和观点,大幅转述他人的论述,将对你论文的分数产生致命的影响。因此,在转述他人观点的同时,也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第四,我们建议大家可以使用分段的方式来帮助平衡写作。在完成一个“描述性写作”之后,我们可以另起一段来分析、总结以及质疑他人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论述。分段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我们用过度的大篇幅来转述他人观点,而忽略了批判性观点的陈述。 如果你的论文都满足了以下的这些方面,那就说明你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完成批判性写作了。 你的判断文章是否达到了“描述性写作”和“批判性写作”的平衡? 如前文所述,“批判性写作”要求大家避免使用大篇幅专注于转述他人的观点。一个比较直观的检验方法就是在文档中使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将两种写作方式标示出来。这样能够帮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批判性写作”在文中所占的比例并进行相应调整。 你是否在文中向读者进行了清晰的论证? 我们可以假设读者在阅读论文时,会一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相信并且认同你的观点?”带着这个问题检查论文时,更容易帮助我们发现论述中所存在的缺陷或逻辑问题。 你的分论点是否能够顺利推导出论文的总体观点? 我们建议大家把各个分论点以摘要的形式写下来,然后仔细检查这些分论点是否符合特定的逻辑关系,同时它们组合在一起能否顺利地推导出论文的总体观点。这也是确保我们的批判性写作实现逻辑清晰,论述全面的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有批判性思维呢? 你知道什么是Facts and Opinions吗? 看个例子,你马上就能明白了。 左边——冰淇淋很好吃 (这是一个观点) 右边——冰淇淋通常是用牛奶制品做的(这是一个事实) 在英美教育体系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从这些超级简单的例子里去学会分辨,什么是事实陈述,什么是观点陈述了。 Fact(事实):就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比如,企鹅走路摇摇摆摆) Opinion(观点):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无须证明(比如,我觉得薄荷巧克力冰淇淋最好吃) 学会区分 Facts and Opinions,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为什么要区分呢?因为很多时候,观点和事实很容易被混淆。国外学校在教学生阅读理解和论文写作的时候,特别要求学生能清楚区分文章中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 在我们的文化里,也经常发生把观点和事实搅在一起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争论的其实是观点,而不是事实。观点是很难争论出谁对谁错的,而事实,很多时候是有可能去证明真假的。 因此,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学会判断客观断言的真实性 比如举个例子:日本将核废水排放入海,对全球没有影响。 这两天关于“日本将核废水排放入海”的新闻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对于核废水排放入海,对全球没有影响的断言,恐怕也只有日本政府会相信。 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推测表明,若日本将所有废水排入海中,不到半年,整个太平洋都将面临高度辐射威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包括远在大洋另一端的美国。 所以,我们用批判性思维可以辨别该客观断言是假的。 客观看待他人的个人经历或经验分享 对于别人的经验或经历,包括我分享给大家的经验,我一直强调“愿我的分享,与你有益”,也一直给大家传递一个观念:大家借鉴性的看待我的经验和方法。因为我始终认为,以某个人的经历或经验作为自己观点的论据,那么可能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搬硬套,照猫画虎”,最终猫不是猫,虎不像虎。即便是别人成功的经验,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孩子的年龄,接纳能力,家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不要被别人的经验或经历带节奏,让批判性思维发挥最大的价值。 提高辩证批判性思维的小妙招 学会提问 当人们用海绵式思维被动接受观点时,很容易就会被持论者的思路所影响,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此时,最好的保持专注和理智的方法就是不断对内容提出批判性的问题——为什么他下了这个定论?有什么证据支撑吗?证据来源是什么?证据本身可靠吗? 学会质疑(不是杠) 网络社会,最不缺杠精。任何一个问题,都会有人为了杠而杠,这不是假设性的质疑,也不是真正意义的批判性思维,纯碎就是杠精。 假设性的质疑,是基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既定”事实“大都鲜少存疑,而如果我们能假设观点不合理,对此存疑,让自己主动形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那么我们的批判性思维也就能逐渐形成了。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一个你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学科,但付出和收获自然也是成正比的。这其实也算鸡娃圈的常识。假如有一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标题“家有小童零基础,启蒙半年考过PET”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果断的用你的批判性思维去质疑,这个现象是不真实的,不科学的。不过,如果真的是天牛,那我们还是要收回质疑的眼神,投去羡慕的眼神。 客观看待 这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一条。当我们面对一个自己不太认同的观点时,我们要尽量放下自己内心的偏见和思维逻辑上的误区,理智地分析现有的信息和观点,尽可能客观的看待它。 比如:李四说这个牌子的手打柠檬茶最好喝。 由于张三对这个牌子的其他茶并不认可,所以在拿起这杯茶时,有偏见,对李四的话不是很认可。可当自己喝下一口后,才发现确实很好喝,所以也就对这杯茶的种种偏见都消失了。 总之,上述看起来批判性思维似乎也不难,可在实际生活中,去应用和思考是很难的。 我们既不能只做全盘吸收的海绵式思维,也不能做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杠精,希望大家看了此文,在未来听到他人论证某些问题时,能够理性的思考一下,他的观点有没有出现逻辑上的陷阱?有没有证据可证明他的观点成立? 希望我们每个人能不被任何“权威”的声音裹挟,永远能自己做出理性的判断,因为只有自己能对自己的负责,并承担后果。 时刻提醒自己:没有人值得你交付出自我判断的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