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9

 毕天增 2021-05-24


牛津公感秋

弥望萧萧木落稀,等闲零乱掠人衣。此心浪说沾泥似,更逐风前败叶飞。

【笺说】

钱锺书在英国留学,就学于牛津埃克塞特学院,攻读的是文学士学位。夫妇二人租住在校外,是一间较大的房间,既是卧室,又兼起居,住近牛津公园

钱先生至伦敦时已是秋季虽说勉励两位弟弟“青春堪结伴,归计未须忙”,但思乡是免不了的。夫妇二人每逢好天气,早晚后都散步,钱先生看到了牛津公园的秋色而起乡愁,写了此四首诗。原诗刊《国风月刊》第8卷第5期,题作《坐Port  Meadow石桥作》,收入集中,多有修改。

弥望萧萧木落稀,

起句描绘牛津公园:满眼萧萧落叶,树木稀疏。

”,意谓眼;刘克庄《次林卿槟榔韵二首》:“芳洲弥望总荒榛,此物偏沾雨露春。”“弥望”,原刊为“满眼”,显然改得好。

“萧萧木落稀”,此化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萧萧”,形容落叶声。“木落”,“落木”,木的落

等闲零乱掠人衣。

第二句是描写落叶:没原因地,落叶零乱地飞来,扑打、缠绕人的衣服。

为什么说“等”呢?“等闲”,就是没来由,端的意思,是埋怨的口气:落叶,你干嘛呀,无缘无故地。

为什么“零乱掠人衣”就惹人埋怨呢?得等下两句诗来揭示原因。

此心浪说沾泥似, 

第三写的是,妄然说此心已好似粘泥的飞絮。这是化用宋惠洪《冷斋夜话》所记僧道潜(参寥)的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浪说”,意谓不实的话,空说,妄说;宋司马光《示道人》诗:“君不见太上老君头似雪,世人浪说驻童颜。”

为什么是“浪说”?

更逐风前败叶飞。

结句说,这个心更是追逐着风中的落叶飞舞——真还未成“沾泥絮”。

参寥说他的心,像柳絮粘泥,不会追逐春风上下狂飞;钱先生这里说自己的心,追逐着风中的败叶,一起飞起来,表达出钱先生看见辞木落叶的不平静心境。

这心境就是乡愁。去国辞亲,正如辞木之落叶,怎不逗起去国之乡愁?令人想起徐陵的诗:“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可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钱先生此诗末二句一抑一扬,反用参寥的诗句,更见乡愁无赖,难以摆脱;欲不愁而不能,更形乡愁之甚。 

钱先生在《管锥编》中曾申说愁的造艺之法:

悲愁无形,侔色揣声,每出两途。或取譬于有形之物事,……是为拟物。或摹写心动念生时耳目之所感接,不举以为比喻,而假以为烘托,使读者玩其景而会其情,是为寓物。……二法均有当于黑格尔谈艺所谓“以形而下象形而上”之旨。

本诗前二句为寓物,后二句为拟物,二法并用。

不过此第一首诗并没有明白解释“更逐风前败叶飞”的“此心”究竟是什么,要到下一首才明白揭示“此心”是“乡愁”,此处妙就妙在不说破,含蓄不尽,都在言外。

绿水疏林影静涵,秋容秀野似江南。乡愁触拨干何事,忽向风前皱一潭。

【笺说】

这第二首诗才点明第一首的“此心”为乡愁。

绿水疏林影静涵,

起句写,疏林的倒影静静地浸在绿水中。

“涵”,沉浸。“影涵”水中,也是诗人喜咏的情境,前有南朝梁元帝《望江中月影》诗“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写的是月影;皮日休《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风》:“蘋光惹衣白,莲影涵薪红”,写的是莲影;更有《魏源》:“渔翁晒网鹭晒翅,一潭竹影涵鱼影”,兼写竹影与鱼影,更臻妙处。

这种描写水中倒影,钱先生在《谈艺录(补订本)》四三则【补订】中有集中论述:

古诗文写陆上景物倒映水中,如《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六谢偃《影赋》:“平湖数百,澄江千里。群木悬植,丛山倒峙;崖底天廻,浪中霞起”;少陵《渼陂行》:“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船舷鸣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或《渼陂西南台》:“颠倒白阁影,错磨终南翠”;窦庠《金山行》:“有时倒影沉江底,万状分明光似洗。乃知水上有楼台,却从波底看启闭”;已工于体物穷形。而刻划细致,要推储光羲《同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鱼龙隐苍翠,鸟兽游清泠;菰蒲林下秋,薜荔波中轻”;前二句分别言水中动物似亦居山上,而山上动物似亦行水中,后二句分别言水中植物似亦生山上,而山上植物似亦浮水中,既能易地而处,乃复同居相安。钱牧斋《初学集》卷十七《姚叔祥过明发堂论近代此人戏作绝句》第十三首自注:“余最喜杨无补诗'闲鱼食叶如游树,高柳眠阴半在池’”;盖柳影映池,闲鱼遂“如游树”,手眼正同“鸟兽游清泠”、“薜荔波中轻”,而关合流动,非徒排比铺列矣。潘次耕《遂初堂诗集》卷八《题可帆亭》:“鱼游天上餐云影,树倒波心濯练光”,似仿此。

秋容秀野似江南。

第二句说,秀丽原野的秋色,好似家乡的江南。

“秀野”,秀的郊野。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词:“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首二句,绿水疏林,潭影如镜,秋光秀美。――这不是家乡江南吗?牛津公园是否秀野,不知,但他乡人眼中哪怕有一点似故乡,也会认为像家乡。

乡愁触拨干何事, 

第三句说,撩拨起我的乡愁,干你何事? 

“触拨”,触动撩拨;宋范成大《秋前风雨顿凉》诗:“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

只是这一句,横插进来,让人摸不着头脑:“乡愁触拨”,又干谁的“何事”?这一句没有说出,需要下一句才语意完整。

忽向风前皱一潭。

第四句说,是风,忽然风起潭前,吹皱了一潭绿水。

原来三四句得联系起来理解,风吹皱了潭影,潭中江南似的景物倐变,不禁乡愁中来。于是诗人埋怨起风来:干你何事,要吹皱了一潭秋水,使我不得见家乡之景?

此三四两句化用南唐冯延巳《谒金门乍起,吹一池春水。当时的南唐皇帝李璟曾看见此词,取笑冯延巳说:“吹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南唐书·冯延传》)。李璟的“干卿何事”的“卿”,是指冯延巳;钱锺书先生的“干何事”,隐含的是质问风:“吹皱一潭秋水,干'风’何事?

这第二首诗,没修改前为:“堤水榆槐影静涵,泥人此水似江南。乡愁万叠干何事,也向风前皱一潭。”收入集中的修改,无疑使得诗句更为生动,尤其是第三句的“触拨”,为动词,要比原来的形容词“万叠”,灵动百倍,“也”改为“忽”,虽同为副词,但动态立出。

一角遥空泼墨深难将晴雨揣天心。族云恰与幽怀契,商略风前作昼阴。

【笺说】

此诗似接续前一首。前一首写,风起潭皱,触拨乡愁。此一首则说,风后雨将至。

一角遥空泼墨深,

首句写,抬头一看,遥天一角,涌起如泼墨般深浓的乌云。

“泼墨”,本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挥洒以作画,随其形略作渲染,用笔豪放,墨如泼出;故而也用以形容天色或乌云如泼洒墨似的。陆游《雪中》诗有相似的描写:“暮云如泼墨,春雪不成花。”

难将晴雨揣天心。

第二句说,天心难测,是晴是雨,难以揣度。

“天心”,犹天意《书·咸有一德》有句“克享天心,受天明命。

族云恰与幽怀契,

第三句说,聚集的云气恰好和我的心情相契合。

“族云”,聚集的云气;照《喜雨》:“族云泉室,震沉羽多。

“契”,契合,相合。这句是说,虽然天心难测,但此时天的心,阴郁低沉;我心的,幽幽思乡,却是两心契合。

商略风前作昼阴。

末句说,老天爷在起风前筹划好了,要使白日变阴天。

“商略”,准备;宋卢祖皋《摸鱼儿·九日登姑苏台》词:“吟未就,但衰草荒烟,商略愁时候。”

”,起前。雨前有风,风是雨头。此句的“风前”,和第二首末句的“风前”,意义不同,那里是风中的意思。

这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说天阴正与自己思乡的低沉情绪相契合。

此第三首诗,原为:“一片天痕泼墨深,出山行雨本无心。秋云黯比秋怀抱,吹聚风前作午阴。”修改后,也是好得很。尤其是第二句,诗意全变,而更与诗人心情相契。三句的“黯比”改为“恰与”,末句的“吹聚”改为“商略”,都是精神和灵动了许多。

无主游丝袅夕阳撩人一缕故悠扬回肠九曲心重结输于风前自在长

【笺说】

这一首,在写了风(第一首与第二首),写了云(第三首)之后,就写到了黄昏时的游丝,它也撩拨着人的乡愁。

无主游丝袅夕阳,

这一句的写法,化用了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游园》一句:来闲庭院,曳春如线。”那是写春光中的游丝,此是写秋光中的游丝。

“游丝”,就是漂浮在空中的蛛丝。“无主游丝”,就是不知那里来的游丝。“无主”二字,写游丝,也是暗喻乡愁的莫名而来。

”,写出了游丝的情态,也沿用了汤显祖对游丝的描写;同时,又与下一句的“故悠扬”相呼应。“袅斜阳”,原作“百尺强”,显然把游丝写的了无生气,还是“袅”用得好,加上“夕阳”,就更添了色彩。

撩人一缕故悠扬。

次句在“袅斜阳”的基础上,接着写游丝的情态:游丝一缕,撩人心意,故作姿态,悠悠飘荡。

“撩人”,逗引人。“撩人”,原作“依人”,没有了游丝的那种调皮劲儿,不如“撩人”好。“故悠扬”“故”,是故意。这两个词,都把无情物赋予有情物的顽皮情态。“故悠扬”,原作“懒飞飏”,改得确实好。作诗,就要像钱先生这样,“不放过每一个字”,尽管是很平常的字,用得好就有精气神。

回肠九曲心重结,

三句一转,转而写人再次的“回肠九曲”。

“回肠九曲”,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语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心结”,就是千思万想而丢不下的事情。这里不但是“心结”,而且是“心重结”,再次心纠结。著名的宋张先《千秋岁》词句:“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也是用丝,只不过他是以蛛丝来描写人的心结的。

输于风前自在长。

这第四句,在三句“转”的基础上,用“合”的笔法,把“游丝”和“心”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回肠九曲”的“心结”,不如游丝在风中自在地延长。

诗的作法,较为标准地体现了“起承转合”的七绝作法。首句是“起”,二句是“承”,三句是“转”,四句是“合”

全诗把“游丝”与“回肠九曲心”对照着写。二者有同,故相比照:同为九曲。但二者又有异:“回肠”不如“游丝”的“无主”“自在”,又“袅”,又“悠扬”,好象故意在愁肠百结的人面前撩拨卖弄。――怎不令人牙根恨恨地咬起来也!

钱先生曾阐发“思”与“丝”的关系,说:

人之情思,连绵相续,故常语径以类似绦索之物名之,“思绪”、“情丝”,是其例也。《太平广记》卷四八八元稹《莺莺传》崔氏寄张生“乱丝一絇”,自言:“愁绪萦丝,因物达情。”词章警句,如六朝乐府《华山畿》:“腹中如乱丝,愦愦始得去,愁毒已复来”;《全唐文》卷一八八韦承庆《灵台赋》:“繁襟雾合而烟聚,单思针悬而屡续”;刘永济《经庐岳回望江州望洛州有作》:“言泉激为浪,思绪飞成缴”;皎然《效古》:“万丈游丝是妾心,惹蝶萦花乱相续”;施肩吾《古别离》:“三更风作切梦刀,万转愁成系肠线”;鲍溶《秋怀》:“心如缫思轮,辗转多头绪”;张籍《忆远曲》:“离爱如长线,千里系我心”,又《别段生》:“离情两飘断,不异风中丝”;李商隐《春光》:“几时心绪浑无事,得似游丝百尺长”;司空图《春愁赋》:“郁情条以凝睇,袅愁绪以伤年”;韩偓(或高蟾)《长信宫》:“平生心绪无人识,一支金梭万丈丝”;吴融《情》:“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李后主《蝶恋花》:“一寸相思千万缕,人间没个安排处”,又《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至《小西游记》第三三回不老婆婆有法宝曰“情丝”,可以缚人。(《管锥编》第二册615-16页)

刘梦芙评论说:“(《古意》、《牛津公园感秋》等)虽题材非咏'儿女之私’,而典丽深婉似义山,情调凄惘仍似仲则也。”(《<槐聚诗存>初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