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姐姐》两代姐姐殊途同归:长姐如母,出生顺序注定我爱你?

 一诺观影 2021-05-24

01

《我的姐姐》上映时挺轰动的,讨论很热烈。

这是肯定的,女性不再是几十年前的女性,生理依旧,而心理上,很多人摆脱了从前那种,认为女性必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困在家庭的禁锢,多少人扬眉吐气,敢于说出——我要为自己而活。

确实,受过高等教育的很多女性,可以更自信地表达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这个女性站起来的时代,这种题材,一个突然冒出的弟弟,必然让姐姐们陷入身份的焦虑。

相同的故事,前几年我在某平台看到过,挺轰动的一个帖子(但我怀疑是假的,因为太具故事性和戏剧冲击力了。)

帖子上的故事大体上和电影差不多。

是以女生(姐姐)视角写的。

02

某独生女从小一直是家里的宝贝,然而她上大学后,她的父母说现在家里太冷清了,要生个二胎,以后也可以给她作个伴。女生极力反对,她考虑到父母的年纪,未来这个弟弟或妹妹可能会影响她自己的生活。

可她的父母不听劝告,执意生下二胎,一个男孩。她一气之下不和父母来往。大学毕业后的某一天,已经工作的她突然接到父母双双离世的消息。她赶回家,见到了素未谋面的才几岁的弟弟。

在她还是独生女时期,父母便将房子写在她的名下。

父母离世后,她的亲戚都认为她应该抚养弟弟,而且房子应该给弟弟。

但她没有。

她为弟弟寻找了一户人家,很远很偏僻的地方,不是送养,是卖掉。她将弟弟卖给那户人家,再卖掉房子,带着钱,远远离开那个城市,去过自己的生活了。

帖子至少三四年前了,很细的情节想不起来了,但故事的大致走向是没错的。

帖子底下一片沸腾,骂女生的有,支持她做法的有。

03

电影《我的姐姐》增加了姑妈这个一生为别人付出的角色,也是近几年被无数女性诟病的“扶弟魔”式姐姐。

她的出现,与侄女安然一开始的自我,形成反差。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典型。姑妈,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性的典型。那一代的女性,大多数被要求为家庭付出。

姑妈这个角色,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非常感同身受。

在现今独立自主的姑娘们眼中,姑妈这样的女性,就是倥偬一生活成个笑话,一辈子活在别人的要求里,累死累活,吃苦耐劳,勤勤恳恳,为娘家弟弟,为婆家,为儿女操不完的心。

贤惠,是那个时代对这种女性的最高礼赞。

所谓传统女性的美德,讴歌的就是姑妈这类女人。

她们的一生总是在牺牲和付出,只因为她是姐姐,更因为,她是女性。

上学,改变身份的机会,必须让弟弟;工厂倒闭,她再次摸到改变命运的机会边上,前往俄罗斯经商,她母亲一个电话:你弟媳要生孩子了,回来照顾。她再次与机会失之交臂,唯唯唯诺诺地认同母亲对她的操控,逆来顺受。

她付出这么多,但她的儿女不认同她。

“你命不苦哪个苦,活该你命苦!”作为母亲,她在女儿眼里是这样的。

04

姑妈认为女性为父母兄弟付出天经地义。住着破破烂烂的老房子,拥挤不堪,但她放弃了父母商品房的继承权,房子最后到了侄女安然名下。

弟弟弟媳离世,姑妈认为侄女安然作为姐姐,抚养未成年的弟弟理所当然,犹如当年的她。

可安然不是她。

安然上过大学,安然被自己的父母伤害过。年少时,父母为了有儿子,开假证明说她有残疾,父亲因谎言被识破暴打过她。她想离家远远的,选了远方的大学,父母偷偷改了她的志愿,让她去学了护理,说以后才好照顾家里。从上大学起,她就靠自己挣生活费学费。

她从精神上物质上离父母远远的,一心要摆脱姑妈式被摆弄的命运。

“谁让我们是姐姐呢,天生的。”回想年轻时,姑妈也有不甘,但现在更多是无奈是认命,她觉得安然也应该这样。

可安然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同了,受过的教育,她的经历,让她不可能任人摆布,就算亲人也不行,她要反抗那些强加在她身上的。

姑妈一辈子苦,让安然反思:那不是我要过的生活。

05

结局是温暖的,弟弟被送到住别墅还有很大的花园可以踢足球的人家,那户人家不仅有钱还温文尔雅。姐姐卖了房子,带着一半的钱款来给弟弟。那户人家怕以后生变,让姐姐签下以后永不相见的协议。

安然握着笔的手却迟迟无法落下,接着泪如雨下。

无法签名时的安然当然不是想到未来种种,而是,与弟弟相处的一幕幕涌上心头,弟弟是一个好弟,那么小,已经懂得为姐姐考虑(自己主动联系要去收养人家里生活),要放姐姐自由。

一个有正常感情的人,必然在此际被情感击中。

国情下,如果你心底还有一丝善良,那么,血融于水的关系,你就很难真的放下,无法破局。因为此后的岁月里,午夜梦回,你会因此良心不安,想着遥远天边那个人,你的心会被触痛。

安然带走弟弟,意味着未来他们两个将生活在一起,也意味着安然走上了姑妈的老路,以后岁月,她将为弟弟付出很多,牺牲很大。

06

时代不同了,但安然和姑妈的命运居然殊途同归,都要为弟弟付出。姐姐,是她俩的宿命。

不同的是,妈妈的选择是被动的,姑妈是软弱的,顺从的,善良的(看她给侄女吃西瓜,中间最甜的部分挖给安然,自己吃边上的)。

而安然抚养弟弟,却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算进步吧。

从一开始对弟弟的排斥和厌烦,到最后的接纳和喜欢,再到与父母的和解,自然走过一个心理历程。

抚养幼儿园的弟弟,现实困难依旧存在,未来心理或还会有波浪式起伏的时候,但大致上,这姐弟两人的感情会越来越好。

前几十年,先出生的那个孩子,父母会指望他能够与后出生的弟妹相互扶持,其实是要求他照顾底下的弟妹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耳朵被父母磨出茧子的一句常用话是“你是大的,大的要让小的”,不是和你商量,是指令。

父母会洗脑你们兄弟姐妹之间要友爱(不然只会让旁人笑话)。

谁让你比他大呢?大的要多照顾小的。虽然现在不提倡了,但这种观念的影响力还在。

很多人内心其实不希望自己是长姐长兄,但有什么办法呢?天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