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呆若木鸡,是人生一大境界

 云锦281 2021-05-24

本文字数:2290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个人呆头呆脑、痴傻木讷的样子,我们会说,这个人真是“呆若木鸡”。

然而,“呆若木鸡”最初并无贬义,反而是个彻头彻尾的褒义词。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庄子·达生》篇,用来形容一只斗鸡经过训练后,所达到的一种“所向披靡”的高超境界。

呆若木鸡,可不是容易做到的小事。相反,这是一种唯有如曾国藩那样的大智慧者,方能展现的人生大境界。

1

“斗鸡”的四种境界

《庄子·达生》篇中,详细地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周宣王很喜欢斗鸡,听说有一个叫纪渻(shěng)子的斗鸡高手,就请他来给自己训练斗鸡。

十天后,周宣王问:“我的斗鸡怎么样了,训练好了没?”

纪渻子答:“还不行,你看它表面上骄傲得不得了,内在却又虚浮不堪,这样的鸡放出去就得打败仗。”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来问:“怎么样,斗鸡现在可以了吗?”

纪渻子答:“还是不行,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太过浮躁了。”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问,纪渻子依然摇头:

“还是不行,仍然是斗志昂扬,眼神锐利,意气太过强盛了。”

最后,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

“现在就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即使打鸣挑衅,它也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这样的鸡才厉害啊,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到它掉头就逃跑了。”

训练到最后,这只鸡好像反应迟钝、木木呆呆,样子变得毫不起眼,但其他斗鸡反而不敢应战,望风而逃。

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比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更高一筹。

2

“木鸡精神”

看似在讲“斗鸡”之道,实则在讲为人处世、锤炼心性之道。

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也曾借“斗鸡”之喻,将人生修养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没有实力却张牙舞爪,像无赖叫嚣的混混;

第二阶段:入世不深却争强好胜,像初生牛犊的年轻人;

第三阶段:虽然低调很多,但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锐气未消,容易意气用事;

第四阶段:呆若木鸡,不动声色,举重若轻,不战而屈人之兵。

锋芒外现、骄态毕露者,未必是最厉害的;而那些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讷、实则成竹在胸的人,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因为他们根本不用出招,就能令对手闻风而逃。

呆若木鸡,是人生一大境界

我们常说:“在江湖上,归根结底,靠功夫说话。”真正的高手,表面好像木讷迟钝,实则修炼了一身无敌的内功,可妥当应对一切来犯、挑战。

正如《倚天屠龙记》中所写的:“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因为“我自一口真气足”,才能举重若轻,从容应对,信手拈来。此时,成事在我而不在彼,随他千变万化,也能随势成就。这正是“木鸡”的强大所在。

有一位国外的著名企业家,把自己毕生的经营哲学浓缩为四个字,就是“木鸡精神”。为了警醒自己,这位企业家甚至在卧室中挂上了一副“木鸡图”,并在儿子接任之时,将这幅画郑重地送给了他。

这位企业家感慨道:在经营过程中,企业要面对无数的竞争对手,其中既有实力强劲的竞争者,也不乏暗中使绊的陷害者、嫉妒者。例如,如果公司遇到诉讼,而经营者焦头烂额、难以应付,企业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甚至破产倒闭。

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有“木鸡精神”。像沉稳超然的木鸡一样,有一份面对任何挑衅都不为所动的定力、一份能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硬实力,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那么,我们如何具备这样一份“木鸡精神”呢?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格局与境界提升到这一层面呢?“呆若木鸡”的本质是什么?

3

呆若木鸡,只因此心不动

其实,阳明先生年少时也曾锋芒毕露,18岁时,还曾给皇帝写奏折,提出镇守边疆的18条建议。后来,有弟子问先生,如何看待当初自己的这些做法呢?

先生说:“此吾少时事,有许多抗厉气。此气不除,欲以身任天下,其何能济?”

呆若木鸡,是人生一大境界

从实德不足的外强中干,到无为而治的深沉厚重,也是一个事上磨炼、金之在冶的过程。

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先生平宁王、除匪患,百战百胜,立下了不世之功。弟子钱德洪便问先生:“您用兵如神,是否有什么心法?”

阳明先生回答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

呆若木鸡,只因此心不动。

如果我们的心躁动不安,随时随地被外界牵着走,岂不是就像那只一看见影子、一听到外界的动静,就乍起羽毛、精神紧张的斗鸡吗?

一遇到批评、侮辱,我们就难过、愤怒;一遇到表扬、赞美,我们就喜形于色、心花怒放。

如此,像提线木偶一样,仍被外界所支配、被他人所左右。

唯有养得此心不动,有一份战略定力,有不为得失荣辱所动摇的一颗心,我们才能从容、坚定、自信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呆若木鸡,是人生一大境界

如何养得此心不动?

明心的程度有多深,我们的定力就有多深。

阳明先生讲,“无善无恶心之体。”不断明白与体证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扫除掉自己心上的不明与贪欲之后,我们的心体原本是中和的。

此心光明,寂然不动,犹如明镜,物来顺应;以清澈的良知面向事事物物,自能临事不乱、应变无穷。这是我们心中原本具足的无尽宝藏。

其次,提起观照、反省、引导的功夫。

养得此心不动,非一日之功。因此,我们需要提起“有意注意”,在平日里涵养“不动心”的功夫。

呆若木鸡,是人生一大境界

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让自己像个弹簧一样马上弹起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因好恶、毁誉而愤愤不平?是否出于想要证明自己的渴望?是否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如此,看到自己被外物牵走了,我们也能够马上悬崖勒马,以更高层面之心引导自己,回到中道上来。

所以,再见到一个人因精进而变得沉稳内敛、不为外界事物所牵动、所扰动时,我们可以说:

“你真是'呆若木鸡’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