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药之最』现存中医第一部血证专书-《血症全集》

 zd山笑 2021-05-24
           明末·孙光裕《血症全集》是现知最早的血证专著,比清·唐容川《血证论》成书要早200余年。是书在国内早已失传,且不见于清代的书志著录,现仅有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江户抄本一种。

    原书层次杂乱,似有错简。依据书前的“提要篇”作了必要的调整后,可以看到全书虽未分卷,但很明显在内容上分为二部分:一为总论部分,包括血证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即作者所言“遵《内经》宗旨,集先贤论说,述本朝名人格言、运气、脉法”部分。其后是血症的辨症治疗、用药与方剂,即卷首所说的“本草发明附方、分类主治、成方”。二是以四大出血病症为纲,下列常用主治药物,诸药又以草、木、果、谷、鳞、介等再加分类。这一排列次序,也是与作者自叙中所说“故集失血病机、方脉、本草一部”相符合的。

    综观这部血证专著,其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和方法特点对今天都是颇有启迪的。作者在书前的“失血小引”中,概况地讲述了编写该书的原因和宗旨:“血症之难言也久矣,患此而死者十有六七,治此而生者十无二三……气血,人身之二仪,性命之根蒂,形神之依附者也”。并精辟分析了血证的病因:“若水源一亏,则肾间惟有一点炎上之火,凌于心则为吐血,入于肺则为嗽血,动于肝则为喷血,出于脾则为呕血……”。亦讲到了治血证的根本:“勿妄想,勿妄动,勿多言,勿暴怒,勿嗜酒、房劳,勿过饱损胃。静坐养神,缄默自持,饮食有节,调理无间,药饵和平,缓心葆摄,则五火平复而不能为害,阴血自生而内火不炽,自得万全”。依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临床体会,指出“论血分三因”中的三因:“论呕唾血溢为气逆所致”、“论衄血血泄为火热所致”、“论衄血下血为伤寒所致”,并总结了治疗血证的治则,“血属阴难成易亏论”、治呕血“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等等,应该说是系统总结了历代治疗血证的理论与经验。在学术思想上不难看出作者受金元医家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朱丹溪的补阴论成为其治疗血证的主导。作者将血证与其他杂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若论治血大法,当从血药中随症佐使,以意参酌之。东垣曰:伤寒家衄血者,仲景言不可发汗,盖为脉微也。……如衄血出于肺,以犀角、升麻、栀子、黄芩、芍药、生地、紫参、丹参、阿胶之类主之。咯唾血者出于肾,以天门、麦门冬、贝母、知母、桔梗、百部、黄柏、远志、熟地之类主之。痰涎血者出于脾,以葛根、黄芩、黄连、芍药、当归、甘草主之;呕吐血出于胃,实者,犀角地黄汤主之;虚者,小建中汤加黄连主之。血证上行者逆也,若变而下行为恶痢者,顺也。仲景云,蓄血症下血者,当自愈也。若无病之人忽然下利,其病进也,今病血上行而复下行,恶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对诸血证的辨证用药给予了切合实际的论述。作者尤其对四物做了详尽的分析:“夫川芎,血中气药,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通肾经,性味甘寒,以生真阴之虚也。当归分三,治血中主药,通三经,性味辛温,全用活血,各归其经。芍药,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虚腹痛也。若求阴药之属,必于此而取,则善治者随症摘其一二味之所宜。此特论血病而求其血药之属。”这些具有概括性的论述对中医的血证治疗无疑是重大贡献。

    该书另对四大出血证从治疗的角度予以分类,也是别具一格,例如“吐血衄血”中以分逐瘀滞、滋阴抑阳、理气导血、调中补虚、从治等五种治法,归纳所有药物。对咳嗽血的治疗则分火郁、虚劳;齿衄分除热、清补;血汗分内治、外治等。对血证的临床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光裕,字太初,号浮碧山人。祖籍禹航(今浙江省余杭县)。除《血症全集》外,作者还著有《太初脉辨》,并在自序中记录了自己的学医过程。亦为因病而仓促求医,半为药误,后择灵兰秘典、金匮玉尺等自学成医。(王咪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