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不仅通过粮食搞垮...

 新用户07039177 2021-05-24
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不仅通过粮食搞垮了苏联,而且还通过粮食逼迫过印度就范,教训极其深刻,1965到1971年,印度发生了独立以来最严重的饥荒,粮食需求迫在眉睫,而与印度关系良好且是巨大产粮国的美国,却三次限制粮食出口,以此逼迫印度支持美国入侵越南。

美国著名政治家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那么意味着你控制了所有国家,但如果你控制了粮食,那么就意味着你控制了所有人。”利用石油和粮食打击对手,美国深谙其道,最大的成果就是搞垮了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由盟友转变为竞争对手,双方开始了冷战,双方对抗更多是军事威慑、经济封锁、文化渗透及战略压制,而这其中双方又以经济战打的最为激烈。其中经济战中最有效果的就是粮食战。

苏联虽然领土广阔,但是耕地面积却不多,相反,美国虽然国土面积不是最大的,却是名副其实的粮食大国。而苏联对于粮食的需求却与日俱增,除了口粮外,苏联还需要大量的饲料粮,从79年代开始,苏联年消耗饲料粮约8500万至1亿吨,占粮食总消费量的百分之五十,在国内产量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大量进口粮食特别是饲料粮便成为必然选择。

而能满足苏联对于粮食巨大需求的,在当时只有美国,但是美国却在粮食上耍花招了。当时美国粮商要求苏联购买粮食必须用美元结算,但是苏联的外汇储备不足,而且当时苏联想要取得美元的渠道主要是出口石油。

出口石油没问题,苏联地大物博,有都是石油,卖了石油,有了美元,再拿到美国购买粮食,看似粮食问题很完美地解决了。但是这个链条的关键是要保证石油能大规模出口。

在石油价格保持高位的时候,苏联确实可以高枕无忧,从1975年起苏联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1984年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达到了54.4%。可见,苏联有多么依赖石油。

但这也是苏联的软肋,不幸这个软肋被美国人发现了,1984年12月,美国联手沙特阿拉伯开始打击石油价格,石油价格开始暴跌70%,石油价格的暴跌让苏联猝不及防及损失惨重,苏联石油收入骤减了一半,油价每下跌一美元,苏联损失10亿美元。苏联方面估计,油价从1984年的221美元/吨,跌至1988年的93美元/吨,苏联损失了650亿美元。

不要以为美国人的眼光只是油价,它盯着的是如何搞乱苏联内部,美国人真正的目光是粮食,石油价格的暴跌导致苏联手中的美元数量大减,但是苏联必须进口粮食啊,手中少一些美元大不了少建几个舰艇、少造几个导弹,可是没有粮食是要死人的,可是美国不管这一套,要买粮食,必须用美元结算。

这下苏联彻底傻了,没有粮食,即使你有再多的核武器又有什么用,迫不得已,苏联动用了大量的黄金进口美国的粮食,由此一来彻底掏空了苏联的家底。

可是即便苏联动用黄金购买美国的粮食,还是无法满足内部的需求,粮食被美国人卡得死死的,因为粮食短缺,苏联与粮食有关的产业遭到巨大打击,苏联人真正开始了吃不上面包的时期,最终内部矛盾激化,走向了解体。

所以粮食安全,事关一个国家的存亡,苏联的解体也告诫世人,像苏联这么强大的国家,是不可能被战争所打败的,能打败他的,是看不见的经济战。而美国利用苏联经济的脆弱性,利用粮食耗尽了苏联的外汇储备。给全世界都上了生动的一课。

而美国利用粮食打击他国这只是开始,随后的几十年,美国用玉米成功的套路了墨西哥、用大豆成功的管控了阿根廷,而在2004年的时候,美国还利用大豆让我国吃了亏……。

如果想了解美国是如何通过贸易和经济手段打击他国的,我推荐大家读一读《美国陷阱》和《骗局:美国商业欺诈简史》,这两本书记录了美国真实的商战案例,其中《美国陷阱》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美国利用各种手段打击法国著名公司阿尔斯通的案例,作者由前法国阿尔斯通公司高管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和一名法国记者合著,2019年该书在法国出版,引起巨大反响。其中该书的作者皮耶鲁齐,也是这起案例的亲历者和受害者,他无端被美国监禁五年,出狱后写了此书,揭露了美国政府打击他国企业的内幕。

而《骗局》这本书揭露的则更多,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近两百年来美国在各个领域的商业骗局,让人防不胜防。美国的商业欺诈遍布全球各地,甚至连自己的盟友美国都不放过,而且美国为了达到目的,在经济领域也是无所不用其极,而且手段极其无耻。

这两本书也是很多企业老总的案头书,比如任正非的办公桌上就放着一本《美国陷阱》(如图所示),对美国时刻保持警惕。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是经商的朋友,不妨也入手读一读,不过与朋友一顿饭钱,却受益匪浅,大家可点击下方的链接入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