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了!” “跑了好多个楼盘,想找一套两房,结果只有两三个盘能选,朝向还不好!” 来广州六年,准备买房的T姐,最近大吐苦水。 类似感受的人,越来越多。 因为,曾经畅销十多年的两房,正在被广州市场“抛弃”! 我统计了广州目前在售楼盘的住宅户型,发现三房、四房已经称霸市面。 两房的供应份额只剩:18.4%。 说白了,两房已经不再是开发商主推的户型了。 今天就来说说,广州的两房还能买吗? 二手市场的变化,更直接地反映了两房交易的“倒V型”下降趋势。 拿最近五年的数据来说: 2016到2017年,两房还卖得红红火火,在广州住宅市场成交中占了半壁江山。 购买二手房的人,还有很多愿意选择两房。 到2017年下半年,三房户型的占比,下降到了29.9%。 但是,从2018年开始,两房的占比从巅峰走向下坡,取而代之的,是三房、四房。 到了今年上半年,三房、四房的成交占比,已经超过了50%,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两房的冷暖变化,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二孩政策的实施,导致家庭人口结构在变化。 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以来,带来一波人口出生的小高潮。 人们的预期变了:以往的“三口之家”,逐渐晋级为“四口之家”,两房很难满足居住需求。 社会老龄化趋势,又加了一把火。影响不亚于二孩政策。 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 现在80、90后这批买房主力军,大多是计划生育政策年代的独生子女。 爸妈老了,自然要照顾。 很多年轻人在广州扎根后,都会打算把父母从老家接过来。 两大变化叠加,两房就更不够用了。 同样是80多方的户型,两房虽然更宽敞,但满足不了日后的居住需求。 咬咬牙,很多人情愿加多点钱买套小三房。 至少,在有能力换大户型之前,手头的这套小三房留有应对家庭成员数变化的空间。 由于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两房开始被“抛弃”了。 开发商主导的户型创新,也在革两房的命。 在广州,土地越来越稀缺,市场竞争激烈,开发商拼命创新。 很多人都应该感受到了,现在很多楼盘新推的户型,比市场买菜还懂得斤斤计较。 88㎡能做成“小三房”,甚至带主卧套间。 我甚至见过69㎡通过复式改造,做成小三房的极品。 看了以后,你一定会怀疑开发商,到底从哪里“偷”来的面积。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小三房”,反应都是:“哇!还能这样!” 惊不惊喜? 市场的胃口,就是这样一步步被开发商“惯”出来的。 放在以前,预算不足我们会老老实实买两房。 但现在,开发商竟然告诉你:同样的面积,我能做成三房! 一对比,80㎡两房突然就不香了。 “小三房”强势登场,两房的聚光灯就暗淡下来。 尤其是现在那些80-90㎡段位的两房,被夹击得最惨。 比总价,比不过70多方的两房;比实用性,差不多的总价,你难道不想买多一个房间? 答案当然很明显。 那么,两房是不是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其实也未必。 我们同样用事实来说话,看看最聪明的开发商们,是怎么干的。 从广州的新盘供应来看: 两房确实在减少,但不同区域的差异却很大。 天河、越秀、海珠这三大中心区,两房跟三房的楼盘供应数基本持平。 但到了南沙、增城、花都、从化,三房的供应却比两房足足多了一倍! 这说明一个根本的问题: 开发商推什么货,很大程度是看买房者需要什么。 想在市区上车的人,主要是图市区交通便利、图配套成熟、学位有保障。 所以除非豪宅盘,市区的项目还是要兼顾一下刚需,推出少量两房单位,突出一下总价优势,覆盖更多的客户。 但换在郊区,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地价和房价更加便宜的郊区,舒适宽敞的三房以上户型,才最能戳中购房者的心。 在郊区买房的人,既有换掉市区“老破小”的改善型,也有首套置业型。 无论是哪种,有300万预算,难道还会想来郊区买两房吗? 所以在郊区,只有大户型的三房、四房才有销路。 之所以谈了那么多开发商,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 如果你投资了一套房,等到要出售的时候,处境跟开发商是一样的。 只不过一个卖的是二手房,另一个卖的是新房。 双方还成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考虑到投资属性,房子一定不光是买来住,还要思量以后能不能顺利转手。 首套房住个5-10年后,当你进入改善置换的阶段,手头的两房就必然要流入二手市场。 这时候,户型的竞争力就要经受市场真刀真枪的检验了。 所以,我给你的建议是: 除了天河、荔湾、越秀、海珠、白云,以及番禺、黄埔的部分近郊区域之外,尽量不要买两房。 这一结果,在数据上也得到了验证。 我从链家上拉了几组数据,分别是广州各区两房和三房各自的挂牌数和成交数。 如果两房比三房多,姑且称之为“两房市场”。 反过来则是“三房市场”。 粉红色代表的“挂牌数”。 只有海珠区,两房的挂牌数,远远高于三房。天河、荔湾、白云、越秀也比三房稍高。 外围几个区,三房的挂牌量都远远超过了两房。 增城、番禺、花都,三房的挂牌量比两房多了2000-3000套。 再看深红色代表的“历史成交数”。 中心区的两房都挺吃香的,尤其是白云、海珠。 白云的二手市场上,两房的成交量是三房的接近1.5倍。 可见白云虽然新房供应以三房为主,但二手房中,两房还是蛮有市场的。 番禺和黄埔,成交也是两房占优。 到了更远一点的增城、花都、南沙和从化,“接盘侠”们对两房三房的需求差异,还没有像对待新房那样突出。 只不过,增城、花都、南沙和从化,两房三房的挂牌量比天河、海珠、白云都要少。 ![]() 成交量也少得可怜,成交比例只有3成左右,远不及中心区那么火热。 ![]() 所以,郊区的两房,不是被三房淘汰,而是跟三房一起等待购房者来淘。 如果打算增城、花都、南沙、从化买两房,我还是建议你别碰,除非打算一直住,用来养老。 如果是在中心区以及黄埔、番禺买两房,要么挑好地段,要么好学位,要么有信心卖出低总价。 如果三者都没有,就要对成交周期做好心理准备。 从政策上看,两房也逐步失去了利好支撑。 曾经,政府对中小套型住房比例,有很明确的要求。 2013年,广州市“国五条”新政落地,当中有一条就是强调: “确保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比例不低于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70%”。 其实早在2006年以来,广州都在推行“90/70”政策。 “90/70”的意思就是,90㎡以下的中小套型面积比重不得低于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 这个政策是要向中小户型倾斜,让开发商增加比例,让更多人买得起房。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当时不少开发商为了逐利,按大户型设计房子,然后用可打开的墙隔开来卖。 于是一套单位有两个、三个房产证,关系错综复杂。 后来,市场对于取消“90/70”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发商也纷纷松动。 2012年,广州大户型的供应比例甚至一度高达80%。 到了2016年,市场对改善型需求的占比越来越大,加上“二孩”政策放开,政府也意识到,开发商更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理应顺应一下市场规律,于是正式取消了“90/70”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