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煤旺季,为什么限进口煤?

 找煤网 2021-05-24

首先关于进口煤的限制,具体限制措施各个网站、公众号很多,不再赘述,在本周初的文章——《气候变化决定经济活动》,还写道“前脚进博会,后脚限进口,不大可能的事儿”,没过两天政策打脸。限制升级,超出自己对进口政策原本的判断预期。


其实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政策逻辑,只能是提出几个问题大家讨论:


原本我认为不会大范围限制进口煤的原因有五点:

(1) 还是因为进博会之后,营造的政治环境就是“开放合作”,一刀切进口煤是否有悖于目前政策;

(2) 周二的时候和朋友聊,去年的限制政策也是在进博会之后,为什么认为今年不会大面积限制?我的看法是去年平控政策贯穿全年,而今年自一季度以来,很少提平控,去年煤炭领域政策主要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进产能加快释放”。同时更倾向于“电力系统改革”,给下游降成本,降成本的情况下,就势必压低国内煤炭价格;

如果煤价不降,电厂发电成本高,电厂自身为防止亏损,减少发电量影响电力供给怎么办?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 如果是因为平控政策,今年1-10月份已然2.7亿吨的进口量,平控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如若12月份一刀切,对于“平控”又有什么意义呢?

(4) 在用煤淡季不去控制,反而在大冬天的用煤旺季去控制,如若影响到民生问题后果会比较严重,这明显逻辑上说不通,即如若控制,则表明目前煤炭进口政策制定比较混乱。

(5) 目前能源政策领域,最关键是降成本,如果限制进口,拉高煤价,政策引导性不强。

在煤电产业链,目前的“电改”,煤电都要来给下游制造业让利,煤降价,电也降价,把煤电产业的利润挤出来给下游。比如原来每年整个煤电产业链利润2000个亿的蛋糕,煤电来瓜分,现在要给下游让利,即可能剩下1500个亿让煤电来吃。在之前的文章有详细聊过——《进口煤大幅挤压市场煤空间,政策逻辑分析进口煤的调控力度》,即煤电并非一个增量博弈,而成了一个因为要给下游让利的负和博弈。下图中,煤企和电企,两家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近期走势。煤价下跌,中国神华(601088.SH)下跌可以理解,但浙能电力(600023.SH)并没有因为煤价的下降而股价上涨。难道是浙能自身出现什么问题吗?我看未必。可以打开股票软件翻一下华能国际(600011.SH),华电国际(600027.SH)同样如此。

(图片来源:尤老师)

以上五点,即我前期的判断,为什么不会“一刀切”进口煤,总结下来,逻辑基础无非两点:
(1)进博会刚结束,淡季不限制,旺季限制,平控政策无法完成,进口限制政策出台不合时宜;

(2)限制进口煤,导致国内煤价上涨,不利于“电改”的推进,不利于为下游降成本。

但是目前看各大公众号、网站上都有详细调查的结果,确实是限了,并且还是“12月份全国范围内禁止进口煤报关”。既然限制了,那就确实超出我原本的预期。

1. 对于上文我认为限制的逻辑基础第二点:“限制进口煤,导致国内煤价上涨,不利于电改”。

发哥既然直接出手一刀切,是否是因为,有足够的控制能力和魄力,使得煤价在旺季稳定,  不出现明显上涨。既控制了电厂成本,也让上游煤企松口气,过个好年??

其实还有一点,12月初的订货会,进口煤限制会否是煤电在订货会之前针对长协煤的定价和定量做的的一种博弈??这种博弈,可能是对于煤企是基于下调年长协做的妥协与争取。

也依然认为,限制进口的目的,在于督促电厂多签明年长协(要知道今年进口煤的大量报关,挤压的市场份额,除了市场煤,还有四大家的长协煤),而并非限制进口,来换区高价内贸煤。

不管怎样,神仙打架,小民坐看吃瓜。进口煤政策我认为应该是煤电在明年长协的价格与量上做的博弈,市场煤会因为限制政策跟着神华老大喝点儿汤,即价格略有反弹但也不会高。

2. 对于上文我认为限制的逻辑基础第一点:进口限制政策出台不合时宜。

关于不合时宜,目前确实想不出说服自己的理由,唯一的解释:可能是发哥认为签订明年煤炭长协的事儿,比这个进口政策是否合适宜更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