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遛蚁

 致于雪 2021-05-24

遛蚁

丁歡 

对于从小生活在乡下的人们来说,蛇虫鼠蚁这类小动物几乎随处可见,虽物种昌盛,但老鼠通常日出而息,日落而作,和我们人类的生活习惯大相径庭,因此若想和老鼠相见,也只是偶然事件。至于像蛇这类独行者,一年四季有大半的时间都藏匿于地底,能和它们碰面也只有在炎炎夏季。而和这些隐秘的“侠客”相比,虫蚁们就显得热闹非凡多了,几乎随处可见。

对于男孩子来说,像蝴蝶瓢虫这类打扮得精致的佳人,我们几乎不感兴趣,在众多虫蚁中,我们最喜欢和蚂蚁这种相貌平平而又秉性纯良的“老实人”打交道。我们这边的蚂蚁,大都是黑蚁,其次是黄丝蚂蚁,也有一种体型比米粒还大的黑山蚁,除此之外,还能偶然见到一些长着翅膀的飞蚂蚁。

蚂蚁通体匀称修长,两瓣刀尖似的嘴一张一合,便瞬时组成一把锋利的钳子,这是它们用来切割食物的利器;脑袋上顶着两棵如同天线的触须,触须能灵活地上下摇动,像是在搜集电报,那是它们用来交流的通讯工具;从侧面看去,脑袋像是一座结实的小山包,山包上分布着一些稀稀疏疏的绒毛,那对时刻戴着墨镜的眼睛,就分布在山包两侧;山包下的位置是蚂蚁的腰部,蚂蚁的腰像一块半竖着的轴承,厚实而又雄壮,三对长脚便从轴承的底下伸出,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脚的长度也从前至后逐渐变长;轴承后连着腹部,腹部像一个鼓涨的气囊, 气囊上布满了一圈圈条纹,囊部连着一根带有微毒的刺针。

蚂蚁的足迹遍布各地,无论是从深山还是河沿,从院子到房檐,山谷的每寸角落,几乎都有它们的身影,因此我们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机会与它们相处。一方面,我们欣赏它们勤勤恳恳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我们喜欢在它们身上进行“实验”。

我和骆维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便是给蚂蚁找食物。我们会从秧丛里挑上一两只蚂蚱,或是在枝丫上捕捉几只蜻蜓,又或是从路边拾捡到某个小动物的遗体,总之一旦收取这些“猎物”后,我们会将它们切割分成小小的块状,留着备用。在准备好诱饵后,我们便会挑选一块合适的“遛蚁”地势,房前屋后都是我们的抉择范围,我们一般会选在栏坎下,因为栏坎下的石缝里通常藏有蚂蚁窝,而且栏坎下分布着台阶,台阶起伏的高度刚好便于我们观察。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便共同蹲守在栏坎下,将眼睛瞪得大大的,聚精会神地挑选着正在四处寻觅的蚂蚁,选定对象后,便提前“设伏”,将一块蚂蚱肉摆放在在它的必经之路,一场遛蚁行动即将拉开序幕。

蚂蚁正漫不经心地走着,突然被前方的障碍物拦住去路,这时它会伸出长长的触角,来辨别前方的东西究竟是何物,经过短暂的鉴定后,它会兴奋地抬起前脚,歪着脑袋来回遥望,它已经十分清楚眼前的东西是食物,只是还弄不清这从天而降的食物究竟从何而来。

蚂蚁是简单淳朴的物种,不会像人一样,总是会费尽心思地探寻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因此确认收获到食物的勇者经过短暂的疑惑后,便立刻掉转身子,火急火燎地往巢穴的方向跑去。我们的目光便跟着这匆忙的身影慢慢挪移,蚂蚁在回巢的途中,往往能偶遇一两个同样在外觅食的同伴,一旦相遇后,它们会用自己的触须互相来回打点缠绕,在一番快捷的交流后,它们便立刻分开,各自前往不同的方向,报信的蚂蚁继续赶往蚁穴,而中途偶遇的同伴们,则会顺着报信蚁来的足迹赶往“案发”场地。

不知蚂蚁是用了什么技巧,中途所遇的蚂蚁们,会陆陆续续聚集在同一条线路上,仔细一看,这竟是刚才报信蚁走过的足迹,而令人惊奇的是,报信蚁似乎给每只蚂蚁都发了一个定位,后来的蚂蚁们仿佛纷纷装上了导航,准确无误地沿着报信蚁留下的足迹线,朝着食物放置处汇集。

中途的蚂蚁率先赶到了我们所设的“陷阱”处,但令人敬重的一点是,面对眼前丰美的食物,它们之中没有一只蚂蚁会抢先偷食,几只颜色深厚的蚂蚁会爬上食物顶部,四处打量着食物的大小,仿佛是在测量需要多少蚁力才能挪动食物。虽然我们投放的食物都经过分割,但对于蚂蚁来说,那依旧是庞然大物。

正在前锋打量食物时,报信蚁所率领的蚁族大军,正井然有序地爬出洞穴,沿着之前的足迹,浩浩荡荡地向前行进。蚂蚁部队纪律严明,行进过程步伐整齐划一,像是经过特训的军人,蚁与蚁间排列有致,在地面连成一条气势恢宏的黑色线条。而这一切的操纵者,也就是我们,正蹲在一旁,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这场“阅兵”仪式。

当大部队赶到时,前锋蚁们也完成了测量,部队没有立即展开行动,而是在等什么,原来领头的蚂蚁们正和先前测量的蚂蚁聚成一堆,它们仿佛在商量什么,又是经过一番互相缠绕的交流后,大军开始行动。一部分蚂蚁爬上食物顶部,骑在食物四周,而剩下的蚂蚁们各自选定位置,将前脚搭在食物身上,后脚牢牢地支撑在地上。

搬运开始,布满在食物周边的蚂蚁们抬起胸腔,凭借强有力的后脚以及结实的“轴承”支撑,纷纷举起前脚,巨大的肉块顿时被微微抬离地面,而站在食物上端的蚂蚁们,正来来回回地扬着脑袋,两只前脚不停地比划着,像是在为底下的蚂蚁们施发统一的号令,又好像是在为它们呐喊助威。运送之旅是缓慢的,虽然它们行进的速度并不快,但蚂蚁的耐性却是不容质疑的,无论离巢多远,它们最终还是能成功地将食物运输到家。

凭借着统一的号令和强健的体魄,蚂蚁们每次都能将我们投放的肉块抬起,有时为了给它们增加难度,我们会在它们的返程途中放上一两颗树枝,看看它们举着笨重的食物是否能顺利通过,更有几次,我们还会拿出一块石头压在“诱饵”身上,但隔天清晨醒来后才发现,石头下的肉块,早就不知所踪了。

那些年里,我和骆维喜欢乐此不疲地进行遛蚁活动,我们两家房前屋后的蚂蚁窝,几乎都被我们造访过,每当看到蚂蚁们忙碌起来,我们总是显得乐意十足,我们通常会观摩完它们运输的全过程,从来不会因为时间长久而感到烦闷。如今,老屋旁的蚂蚁窝依旧还在,但蚂蚁们想必早已世代更迭,也不知那些蚂蚁“后生”们,将来是否还会迎来我们的再次拜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