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制菜正式出圈,万亿级新赛道掀起的厨房革命|海底捞|半成品

 wupin 2021-05-24

  本来低调的一个行业,却因为就地过年等因素的影响骤然出圈,那就是预制菜。

  与以往饺子、包子等简单品类不同,近两年预制菜向更多复杂菜品延伸。从“海底捞”的自热小火锅,到“西贝”的“贾国龙功夫菜”,越来越多的知名餐饮品牌也投身其中,似乎预示着这一行业已处爆发前夜。

  各大电商平台的数据,也在宣告着预制菜行业的崛起。天猫公布的十大新年货数据中,预制菜的销量同比去年增长了16倍。

  外卖热撑起了万亿市值的外卖平台——美团,而预制菜的万亿规模潜力是从业者的普遍共识。

  这个行业已经诞生出第一批上市企业(苏州味知香等),但在品牌影响力方面仍不及“老干妈”、“康师傅”等方便速食IP。

  同样是速食领域,预制菜赛道能否跑出国民级品牌?大牌跨界vs行业深耕,哪类企业能率先突破、取得成功?

  01

  何为预制菜?

  预制菜兴起的背后,是B端厨房工业化降成本和提效率的要求,以及C端生活方式的变革——变得更忙、更懒的现实需求。

  以日本60%的渗透率来看,中国预制菜行业目前处于巨大的蓝海市场,5年后规模可能迅速成长为上万亿,长期超3万亿。

  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预制菜省去了食材采购的烦恼,简化了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烹饪方式,就能直接作为餐桌上的便捷特色菜品。

  这种不需要洗菜不需要择菜的菜品,越来越受消费者喜欢,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目前预制菜按照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别(简称3R或4R食品)。

  一是即食食品:

  指开封后可以直接食用的预制调理制品,可以概括为“开包即食”食品。具体产品如即时泡脚凤爪、鸡腿、火腿肠和罐头等。

  二是即热食品:

  指只需要经过加热即可食用的食品,可以概括为“加热即食”食品。比较典型的是近两年在市场上非常活跃的快餐料理包,如梅干菜扣肉,辣子鸡丁等等。

  三是即烹食品:

  指经过相对深加工(加熟或浅油炸),按份分装冷藏或常温保存的半成品材料,可以立即入锅,加上调味品进行调理的食品,属于半成品预制菜范畴,可以概括为“熟料加热调味”食品,如香酥肉、椒盐排骨等。

  四是即配食品:

  指经过清洗、分切等初步加工(只是物理加工)而成的小块肉、生鲜净菜等。一般以生的菜料为主,烹饪者要自行搭配各种调料,经过炒制加热变熟后可食用,可概括为“生料加热调味”食品。

  由此,按照加工的深浅程度,可以做如下排序: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

  从预制菜的品类发展趋势来看,也是从高附加值、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复热后能保持原味和易储存的品类。

  如速冻食品、调理制品、高温低温肉制品,逐渐过渡到附加值较低、工艺简单、新鲜度要求高、较难储存的品类,如各种调配食品,各种加工好的生鲜净菜等。

  02

  四大门派抢占蓝海赛道

  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上游的预制菜企业约有2万多家,但还没有诞生一个有统治力的品牌。

  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等新零售巨头已切入这个赛道,而新品牌的创业者们也在这片蓝海里奋力地往前游。


  在疫情的推动下,预制菜迎来大爆发,据天眼查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过6.9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企业数量众多,根据其所属企业背景,可分为以下四种派别。

  1、专业派

  代表企业:苏州好得睐、河北惠康食品、伍氏(中国)、山东佳诚食品等。

  专业派专攻预制菜,产品品类最丰富,研发和生产能力也最强劲,供应链能力最强大,推广力度和销售团队也比较专业,是当前预制菜行业的主力军。


  2、餐饮派

  代表企业:海底捞、新雅酒店、知味观、贾国龙功夫菜等。

  这类企业中,既有像新雅酒店、知味观这种半成品菜的老兵,也有海底捞、贾国龙功夫菜这种新人。

  这些企业大多以堂食为主,往年可能会在春节等特定的节令点,推出预制菜礼盒,具有明显的节令性。


  3、零售派

  代表企业:盒马鲜生、永辉等。

  以新零售样本盒马为例,为了打造半成品菜,盒马专门成立了“盒马工坊”,打出“盒马工坊,你的厨房”slogan,200多个SKU中,半成品菜占到一半。


  4、综合派

  代表企业:安井、三全、正大等。

  这类企业通常有自己的主业,近年来看好预制菜的发展前景,开始加码预制菜。

  从目前来看,因为出身不同,预制菜的四大派系也各有优劣势。

  03

  用互联网产品模式做餐饮

  预制菜的突然火爆,有其背后原因。一方面,离不开疫情对大众消费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是标准化中餐生产工艺的成熟。


  随着对制作流程各项细节的深入掌握以及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无论是麻辣小龙虾、酸菜鱼还是沙拉蟹,再复杂的味道都可以量化成具体的数据:辣度、酸度、甜度、咬合度......

  当研发团队成功把一道中餐的味道拆解成这些数据,便可以送到工厂小规模生产一些样品。样品出来后,研发团队拿回来品尝、比对,和工厂反复调试,直到最终实现量产。

  在产品打磨过程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从预制菜的加工是否方便、菜品是否具有传播性,吃起来是否上瘾等各个因素层层把关,把产品做到极致。

  新品牌不仅要有创新力,还要跑得快!在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前提下,爆款单品的生命周期在缩短。

  在预制菜抢占市场过程中,要求新品牌有更快的产品迭代能力。用快时尚的打法去做产品,不断的上新SKU品类。


  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加快,相较于早几年的预制菜,不断与时俱进的预制菜产业在市场、产品、渠道、营销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革,呈现出产品越来越精细化、渠道越来越细分化、营销越来越精准化的发展趋势。

  1、产品不断升级迭代,标准化预制菜成为新需求

  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年轻消费者,预制菜从“能吃”、“好吃”,到“好吃且具有性价比”,再到“好吃+性价比+更好的体验感”,实现了不断的升级迭代。

  无论是五分钟出餐、微波菜品还是自热自嗨速食火锅米饭,做到和新鲜原料出品的无限接近。

  疫情不仅改变了家庭食材的购买习惯,也改变了对餐桌食材的认知习惯,安全、健康的预制菜会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除了对菜品的还原性越来越讲究外,标准化的预制菜消费将在家庭餐桌占有重要地位。


  2、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线上线下同时布局

  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抗击,预制菜的渠道也从餐饮、团餐等线下渠道开始转战家庭餐桌,发力新零售渠道,渠道下沉和定制生产也成为厂家的重要生存和发展手段。

  从预制菜的产品渠道分布来看,电商渠道、私域流量型渠道和新型O2O渠道在预制菜销售渠道的占比中快速提升,也有大量新锐品牌选择从线上开始建立品牌。


  3、新媒体营销平台崛起,助力产品高效且精准地触达用户

  以往,人们购物消费大多都依赖线下商超和便利店,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场景也随之转移到线上。

  直播视频带货模式的风靡,不仅成为一个销售渠道,也是一个和顾客沟通,建立品牌传播的路径。

  而这些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能够高效且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让预制菜的营销实现精准化传播。

  比如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不少用户对于预制菜的日记分享,而直播间里出现的预制菜品牌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现阶段,预制菜在消费市场上呈现出零售化和家庭化发展,这不仅对消费者的预制菜消费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也将有利于家庭预制菜的创新和进步。

  未来,百分百还原现做口感、精美的包装、规模化的标准化的量产、精准化的营销,都将成为预制菜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

  04

  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不过,对于新入局企业来说,预制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一点就是前期投入巨大。企业如果采取自建工厂的形式,需在产品、渠道、市场等各方面建立完善体系,前期必然投入巨大。

  此外,加上中餐品类较多,产品更新频率需要加快,对于生产设施的投入可能会加大。

  其次是供应链也是一个门槛。在一般食品工厂端,预制菜食品工厂一直较为分散,区域性明显,没有绝对头部的企业出现。

  供应链考虑的是协作与体系建设执行,由于只有拥有了健全的体系,严格的执行与监督,加上良好的协作,才能从计划、采购、生产、研发、运营、市场等多个环节低成本、高效率、100%安全的运转。

  除此以外还需要考虑技术问题。

  如何将传统烹饪工艺的工序拆分,然后基于此探索很多模块化的产品,包括食材的模块化、调味汁的模块化等都是所有企业需要探索和钻研的。

  但是,把握预制菜的趋势,未来可期。


  从品类上,更看好以肉为主的预制菜。

  对于蔬菜型品类预制菜,在工厂处理蔬菜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过程,而且蔬菜在二次加工后,口感损耗比较大。

  预制菜要保证口感不走样,就尽量减少在餐厅的加工程序,主要程序在工厂完成,餐厅只需要简单加热或者复炸,像小酥肉、酸菜鱼就符合这些特质。

  肉类加工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比如说梅菜扣肉、猪肘、火腿、牛排、牛肉粒等产品。


  预制菜企业能否跳过外卖、小餐馆等分销环节,直接面向消费者呢?毕竟与to B服务相比,预制菜的to C市场有更高的毛利空间。青松资本投资人曾表示,“预制菜赛道上下游极度分散,毛利率达到50%以上,上下游价差很大” 。

  从实际行业结构来看,虽然to C毛利率更高,to B服务仍是中国预制菜企业的主赛道。

  中国预制菜企业to B和to C的比例在8:2。

  形成这一市场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to C服务面对的用户需求更为多元、位置更为分散,且单笔订单金额小、购买频次高,盈利模型与to B显著不同,对产品研发、上新周期、分销渠道、包装设计、冷链仓储、客户服务等环节也有新要求,需要企业有重金投入的魄力。

  C端预制菜正处于快速发展初期,市场格局尚未成型,没有跑出市占率有绝对优势的头部企业,也没有被广泛认可的绝对成功模式。

  各方玩家出身基因不同,携优势资源及能力入场,使得行业呈现出多样化模式竞争的情况。

  门店出餐模式这是预制菜领域较为独特的经营方式。以西贝推出的“贾国龙功夫菜”为代表,此前还有“康师傅私房菜”等也可算做此类。


  “贾国龙功夫菜”主要是基于西贝已有的线下门店资源,在其中设立预制菜档口,档口内不设厨师而是摆放冷柜呈现可选预制菜品类,消费者选择菜品后由店员加热后上餐。

  此种模式属于典型重资产投入,若无西贝门店支持,仅租金、人工等投入就是一笔不菲成本。因而模式跑通,需要有较高客单价,也要考虑门店坪效、人效等指标。

  相对应的,“贾国龙功夫菜”的单份预制菜售价较高,在40-600元不等,到店人均消费也在百元上下,可谓预制菜中的高端玩家。

  但预制菜的天然属性与高端餐饮间的意识差距需要抚平。

  消费者对高客单价的期待是美味、品牌、服务、环境等综合能力,这不仅考验预制菜的研发供应链,也考验提供附加价值的配套功夫。

  目前消费者对此模式的褒贬不一,有的说是“天价速冻大餐,不值得”,有的则认为“味道满意,模式新颖”。重资产模式天然壁垒高,关键要用户愿意为高价买单,这样打造出高端品牌后还可向低单价预制菜品降维打击。

  但第一步往往艰难,先行者的创新精神与勇气永远值得尊敬。

  但难啃的骨头往往也是建立壁垒的好机会。近年来,C端用户对预制菜的接受度逐年走高,尤其是疫情期间预制菜更受追捧。

  庞大的C端市场潜力已吸引一批预制菜企业跃跃欲试,也有餐饮商家看准这一时机,欲凭借自身在中央厨房、to C服务、线下店面、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资源与经验,抢占市场红利。

  随着社区团购、生鲜电商、到家服务等线上线下新渠道的崛起,为预制菜行业的to C销售提供了重要基础设施,通过产品的不断迭代开发,挖掘更多精品预制菜,加之新媒体平台的高效精准推荐,相信未来前景将更加广阔。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