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川西门的唐徕小区说是要打造成具有老银川记忆的历史底蕴街道。其实,唐徕小区的老,不过是相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支边来银的青年而言。那是他们的落脚点啊! 所以,对于如今的银川人来说,现在一说老银川,很多人都直接指向西桥巷的唐徕小区。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很多老银川都是出自唐徕小区区域,他们为新时代的银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唐徕小区在银川的哪个位置? 就在银川西门桥的解放西街和北京路之间的一大片区域,在唐徕渠边上,尤其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这里都是银川最为有名的地方。吃喝玩乐都从这里开始,继而辐射到银川老城。这里成了银川市的一个地标式区域。 作为老银川的记忆,也说得过去!毕竟再久远的银川历史,恐怕没几个人能说得出来了! ······ 不过,对于真正的老银川城来说,其实老银川的记忆在高台寺区域! 《登高台寺》-清贡生胡秉正 路入精蓝最上层,开轩容我一相凭。 云霏西岭兼天净,树绕南湖映水澄。 灏气盘旋怜野鹤,禅机清远愧闲僧。 数杯茶罢诗情泼,长咏还看皓月升。 最开始引发威记对高台寺感兴趣的是这个指示牌,威记经过红花渠,无意抬头间,看到了这个牌子,一种古朴之感扑面而来,让威记一路追寻它的印迹! 高台寺,在银川的历史上赫赫有名!它始建于西夏初期,属皇家寺院。承载着西夏王朝的信仰。它最初的位置位于宁夏银川市东郊掌政乡的洼路村(这个在一九八七年的考古中证实了的)。
建成后的高台寺经历也是颇为坎坷,志书载:“旧在城东二十里,为黄河崩没,明万历时庆府移修在清河门外,红花渠东,乾隆二十三年民(人)捐资重修。” 高台寺一大特点就是“高”。据传,移修红花渠建寺时候,依旧延续了它的“高”。底台子就高三丈,很有气势。面对丽景园和金波湖。站在寺前,碧波荡漾,芦苇丛丛,水光山色尽收眼底。据老人们说,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它还屹立在城东,俯瞰银川城。可惜的是,后来遭到毁损,大难之后,只剩下两尊石狮子,存放在小学里,更可惜的是,威记没机会进学校,看不到那对历尽沧桑的石狮子!不知道它们长啥样! 移修过来的高台寺曾经就在这里,如今变成了这个小区,经过基建修楼,更加不会看到一点痕迹了。
由于城内都是达官贵人的住所,普通百姓可是难以在城里居住的,而高台寺又在“城东二十里”,那是西夏皇亲国戚礼佛的地方,所以,沿路上聚集了很多为之服务的百姓和各式人等的住所,演变成村落和街道。那是老银川的雏形。蒙元灭西夏之后,这里也成了一片焦土。 曾经跨过红花渠顺这条路直直向西到清河街,就到了银川城的城墙。往北一点就是银川城东门-清河门! 到了明代,藩王庆靖王朱旃在城东大兴土木修建丽景园,延庆馆,宜秋楼等“北方盛观”的时候,民工劳役等就在红花渠东聚集建房,渐成气候,到了万历年时任巡抚的杨时宁移修高台寺时候,专门选址在这些村落之间。 为什么要移修这里?因为丽景园是藩王的私家花园,闲杂人等不能随便进出,而明朝自“靖难之役”朱棣上位之后,一改太祖“以同姓治异姓”,变为“以异姓治同姓”。高台寺居高临下,可以一览丽景园和金波湖的美景更可察看端倪。 当然了,这只是戏说。从高台寺看到的风景还是很美的。除了上面胡秉正那首诗,还有同时代的沈辂,也写了一首九月九日登高台寺借景抒怀的诗。 《九日登高台寺》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 对酒披襟形独放,凭风落帽笑谁(加)。 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 在诗中,可以想象出清代的银川城东风貌和明朝是明显不同的。那时候,丽景园和金波湖都已经废弃,取而代之的是自然风光。高台寺成了文人们“数杯茶罢诗情泼”,和“对酒披襟(形)独放”的好去处。茶酒都有,那是常去的了,台子下就是高台寺村,自然也是阡陌交通,人来人往了。 那个时候的高台寺村交通极为便利,相当于进城的驿站,往西过红花渠进城,往东去黄沙古渡,往北到老满城,往南就是到南门外的南塘湖。可谓是“东西有马车,南北可行舟。”那时候的红花渠可是宽得可以行舟的呢。 虽然说如今高台寺没有了,美景也消失了,都是现代文明的痕迹,高台寺所在的城东也没有唐徕小区繁华,可是,不要忘记,高台寺可是比唐徕小区的历史厚重啊! 可以遗忘它,但是不能忽视它!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银川头条#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