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常州天宁宝塔即将竣工时,突如其来的大火,将这座高153.9米的世界最高佛塔塔顶烧成灰烬。宝塔的建造者朱炳仁伤痛欲绝,忽然一个发现,让他转悲为喜! 就在这天,朱炳仁先生的孙子刚刚出生。全家都沉浸在“朱府铜艺”有了第6代传人的喜悦中。朱军岷将孩子抱给父亲朱炳仁,他笑的合不拢嘴。 由他参与建造的天宁宝塔要竣工了,孙子出生了,可谓是双喜临门!然而一个电话却将所有喜悦浇灭了。 天宁宝塔失火了!塔身架上落下的焊花,不幸将底层的装饰木板引燃,瞬间起了大火。火苗吞噬了塔顶。让朱炳仁引以为傲的铜柱、铜檐、铜瓦等,都在烈火中化为铜液,无声的哭着。 庆幸的是,塔身的整体结构没有受损。但,在天宁宝塔承载的1000吨铜饰中,最吸引人的,由75吨黄铜浇铸成的塔刹没了! 对一个据有匠人精神的作者而言,作品被毁,朱炳仁痛彻心扉。他盯着地上那些铜的残骸,心在滴血。 就在朱炳仁难过的要转身时,忽然,他发现了熔渣中金灿灿的铜珠,晶莹圆润,千姿百态,如鬼斧神工般的佳作。 就在这一瞬间,朱炳仁的脑海中,忽然出现一幅由熔铜液流淌而成的天然画作。灵光乍现的那一刻,朱炳仁欣喜若狂。 他想:如果能够人为地控制熔铜液的流淌,让它按着自己的创意,那不就可以创作出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铜艺术品了吗?那么,做为“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他不就完成了先祖留下的创新理念了吗? 五千年的铜文化走到今天,铜雕始终没有离开模具浇筑铸造。对铜匠而言,如果能摆脱一直以来的模具浇注,将铜液如同水墨般任意泼洒,这可是推动了铜文化的进步啊! 天宁禅寺的高僧见朱炳仁收集铜渣的结晶体,便对他说: “这是铜的舍利子,是佛的赠予。”朱炳仁瞬间顿悟了,“熔铜艺术”就此走进他的铜世界。 朱炳仁把铜渣的晶体运回家后,开琢磨研究。为了试验铜液在不同介质上的流淌速度和形态,他找了几百种介质,从板材到泥砂甚至树枝。 朱炳仁就这样每天提着1200度的滚烫铜液坩埚,一遍遍的做着实验,直到将自由发挥的熔铜液用得心应手。既要让熔液自由流淌,又要完全控制。这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考验着朱炳仁的艺术张力。 很快,朱炳仁“熔铜艺术”的外女作《阙立》问世了。当《阙立》同268件国家级大师作品一起亮相时,瞬间震惊四座。 这幅在铜雕刻艺术发展史上,据有的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紧接着,朱炳仁又用熔铜技术剩作了一幅梵高的《向日葵》。没想到引起了梵高母校,比利时安特卫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巴特的关注。 巴特为此特意来到朱炳仁位于杭州的“铜雕艺术博物馆”。巴特称赞道:“你把梵高的《向日葵》由平面变成了立体,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世界上顶级的当代艺术!” @简十一读文史 做为非遗铜雕技艺传承人,@朱炳仁 朱炳仁倾尽所有心血,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祖传手艺,探索现代科技。 目前,朱炳仁的作品已经遍布生活、艺术、建筑多个领域,并获得60项国家专利。金庸先生曾高度赞扬朱炳仁:工精技高,有如雷峰。 取得如此成就的朱炳仁却并止于此,他说:铜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作为铜艺传人,我一直在想要怎么做好这件事情,让铜重回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 而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大学学的是化工,起初他并不想传承这门技艺。但看到父亲一人支撑实在辛苦,而且朱军岷明白,自己骨子里流淌着铜艺的基因,无论如何甩不开。 最终,朱军岷选择继承祖业。并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让铜回家。这恰好与父亲朱炳仁的想法不谋而合。 “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就是在这样的想法建造的。为了给老百姓创造更多接触铜、认识铜的机会,朱炳仁倾其所有,历时3年,筹建了全球唯一的“江南铜屋”。 2008年,朱军岷创立了以父亲名字命名的“朱炳仁铜”品牌。致力于铜与生活的结合,重新定义工艺传承,实现了“朱府铜艺”百年中华老字号的华丽转身。 同年,以“朱府铜艺”“朱炳仁铜雕”为核心的“铜雕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代,铜对于老百姓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器物。如今,“朱炳仁铜”秉承让铜回家的理念,把百年累积下来的铜工艺赋予传统、时尚、优雅的气质,打造出精美的工艺品,以及生活用品。 做为国礼定制品牌,2014年,朱炳仁设计制作《五牛积福》,作为国礼赠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使得朱炳仁铜的工艺与品质,得到了更多国外人士的认可。 本着让故宫文物“活”起来的理念,这几年,许多精美的文创产品应需而生。做为老字号的铜文化品牌,朱炳仁铜也即将与文博节目《国家宝藏》合作,更多惊艳的国宝级文创产品也将走进我们的生活。 在朱炳仁与朱军岷两位大师的“铜话”世界里,他们一直背负着铜文化传承的使命,不断蜕变,不断创新。只为让我们的生活增添美感,让铜回归千家万户!#朱炳仁铜开启文物当代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