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溪渡渎章氏渊源

 流星雨刘鑫 2021-05-25


渡渎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女埠镇女埠乡,现有一千多住户全部章姓。北宋末年,始迁祖章三七由淳安迁居于此,经过870多年的繁衍发展,渡渎章氏已成为兰溪市的大姓。
  自建村经南宋、元,至明、清是渡渎的鼎盛时期。名震朝野、成化会元、江南才子章懋就是渡渎人,章懋、章拯叔侄二代尚书,风云朝纲。渡渎人崇尚学风,几乎科科出进士,户户仕官俸。时至今日,渡渎人常以“上午挑担,下午做官”来夸耀渡渎人的聪明才智,神态中多有自豪。
  家族不断壮大,人丁越来越兴旺。据《女埠镇志》:清同治年间渡渎村就分为东、西二庄。解放初期,二庄住户就达494户,人口1941人。至今渡渎村划分为渡一、渡二、渡三,三个行政村,1982年人口普查时,住户数已达1130户,人口3487人,已成望族。

1、龙的传人

渡渎章姓之源,出于炎帝神农氏。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常羊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
  相传少典正妃女登,在华山之南的常羊山游玩时,看到一个巨大逼真的石龙,心中惊喜万分,敬之为神龙。后来女登孕而生子,名石年,因石年是其母看到石龙后生的孩子,故称神龙氏。后世把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的事演变为神话传说流传下来,龙的传人之说,源出于此。“龙的传人”,我们章氏当之无愧。
  公元前3217年,石年即位,即为炎帝神龙氏。神龙氏在位150年,部落中有临魁,继位为炎帝二代,帝魁发明农业,成为农业之神,称神农氏。神农氏在位80年,传位于承,为炎帝三代,帝承与弟柱带领部落“烈山泽而焚之”,烧荒山转农耕,因烧山之火猛烈,故炎帝三代称烈山氏,为扩大农作,焚山连绵,故烈山氏又称连山氏。至炎帝九代榆罔,帝榆发明医药,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炎帝晚年,采药到湖南,不幸误尝断肠草中毒身亡,“殁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崩葬于长沙茶乡(即酃县。19944月更名为炎陵县)之尾,是曰茶陵(即炎帝陵)。”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即为榆罔的陵墓。
  炎帝执政权520年,其传承挂线为:
  少典 —— 石年(炎帝一代,神龙氏,在位150) —— 临魁(炎帝二代,神农氏,在位八十年) —— 承(炎帝三代,烈山氏,在位六十年) —— 明(炎帝四代,在位四十九年) —— 直(炎帝五代,在位四十五年) —— 来(炎帝六代,在位四十八年) —— 衰(炎帝七代,在位四十三年) —— 节莖(炎帝八代) —— 榆罔(炎帝九代,在位五十五年,传位戏)、戏 —— 器(戏之后,炎帝十代) —— 祝融(炎帝十一代,缙云氏)
  这里的“代”不是具体的一代人,应该是部落的一段历史时期。这里的“氏”既是部落的氏,也可以是具体一个人的氏。
  早在少典以前,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类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使用火。末代炎帝祝融,原名黎。黎发明了新的“击石取火”方法,还教人们如何用火把食物烧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驱除瘴气和蚊虫、防止闹病,以火施化,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们就称他为赤帝。当时,人们认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所以,后人把黎尊为火神,每年秋后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
  黎时期,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在抗击蚩尤的多次战争中,炎帝部落内损严重。此时又与黄帝部落发生冲突,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大战,炎帝部落战败,黎失帝位而被剥夺继承姜姓,代以缙云氏称。

2、炎黄子孙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那时,“姓”表示母系血统,代表正统。“氏”是各部落之间的区分,王公贵族才可以拥有,而平民、奴隶只能有名不可有氏,更不允许有姓。氏可以随封地、居住地的变迁而更改,姓却是至高无上不容更改。
  公元前2697年,农历甲子年,黄帝政权建立,炎帝部落已非正统,自然就失去了“姜”姓,但炎帝毕竟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血管里流的是贵族的血,所以炎帝后裔以缙云氏、共工氏……等所称。炎黄两部落从此结成联盟。
  炎黄两部落结合后由黄帝率领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大战南方蚩尤。由于缙云氏是管火用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火正官。战争中,缙云氏发明了火攻战法,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缙云氏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苍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击败并擒杀其首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赐名“祝融”。因为他熟悉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镇守南山(即衡山),并居住在衡山,死后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人们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为“祝融峰”。
  祝融及其后裔在黄帝时期,发明创新造福于人类,治理山水给人民安定,因贡献巨大,多被后人尊为“神”:
  祝融(缙云氏,火神) —— 孔壬(共工氏,水神) —— 术器(山神) 、勾龙(土地神) —— 勾龙生信、噎鸣(时间神) —— 信生誇父 —— 四岳 —— 垂 —— 伯夷、伯常、伯益
  术器发明了平整土壤,挖塘蓄水的的农耕方法。
  勾龙在黄帝时代任后土职位,管理四方土地,所以勾龙又叫后土。武则天时,将土地神分而为二:男性的土地公公和女性的后土娘娘。
  誇父任日官职位。发明立杆()测影,逐日(即观察日影)以定时节与方位,辨春夏秋冬四时之叙,调整历法,主持春秋季“出日”和“入日”(春分和秋分)的祭礼活动,誇父是远古时代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山海经·海外北经》有“誇父逐日”的神话:“誇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垂助鲧治水。鲧治水使用“堙填”之法,堙填法的创始人便是共工氏垂。《国语·周语》:“昔共工……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壅防指筑堤使河水不至外决,低的地方用土填高,并逐年加高加厚,当洪水泛滥时,人们可以就近转移至山上居住,防止洪水危害。
  ……。
  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祝融以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炎黄二部互为联姻、融合,结为一体。炎黄两部落的结合成为中原各族的主干,故炎帝与黄帝并称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有史以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被视为华夏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当今世界天下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而自豪。

3、吕氏春秋

垂使用“堙填”之法助鲧治水,虽有作用,但效果不大,筑堤高达“三仞”,水无归宿。当“洪水滔天”时也会挟裹泥土,把沿途的堤岸田地冲毁。《孟子·万章》:“舜流共工于幽陵,放欢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舜帝即位后,杀了鲧,将共工垂流放于幽陵(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密云县),并起用鲧之子禹治水,命垂长子伯夷为水官,助禹治水。
  伯夷制订“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的治水方案,把纯粹堵水改为疏、堵并用,顺应水性,疏通河川,开导阻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河归大河,将洪水导入东海。同时还利用一些湖泊,沼泽及低洼地聚积水,起到分洪储流,灌溉农田的作用,取得成功,彻底消除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
  在黄帝时代,炎帝后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黄帝时代的尧、舜时期,垂、伯夷两代为水官,分别辅鲧、禹治水功高,至伯夷佐大禹治水功成。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恢复“姜”姓,并赐氏为“吕”,封为吕侯,封邑吕国(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世代为侯,炎帝子孙得以复兴。经夏、商两代而到吕尚,后人称“姜姓吕氏”时期,世代为吕侯:
  伯夷 —— 壤 —— 发 —— …… —— 衍 —— 远 —— 食我 —— 臧孙 —— (缺二十八代) —— 伯陵 —— 尚(齐太公) —— 伋(齐丁公) —— 得(齐乙公)、虎(鄣穆公)
  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生于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
  吕尚大半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年老而穷困,终日在江边钓鱼。一日,遇外出狩猎的周文王西伯,两人一见如故,交谈后周文王大悦,说:“自从我的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果真是你啊!我的太公望之久矣。”于是周文王立吕尚为师,号师尚父,拜为上相。又号太公望,“太公望”是指周文王的先祖太公所渴望得到的人才。
  时,天下三分夏、商、周。太公望出谋划策,助文王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崩,周武王即位。太公望继助武王,灭商建周而称王天下。武王分封天下,因吕尚功劳卓著,公元前2697年,武王将齐国分封给吕尚,建都营丘,数代后,迁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吕尚即为齐太公,因吕尚乃炎帝后裔,故又称姜太公。
  太公治国,按国情风俗,精简礼仪,发展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叛周,周成王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里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开始征伐叛周诸侯,不断扩张齐国领地,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
  齐太公将齐国收来的附庸国分封给子孙为领地,太公的一个孙子叫吕虎,被封在鄣国(今山东省章丘县),成为鄣国第一代国君,号穆公。吕虎及后裔以国名“鄣”为氏,这就形成了今天章姓的萌芽。从此鄣国世代为齐附庸国,兄弟相称,和睦相处。鄣国自穆公虎至胡公祥,历经十三代:
  虎(穆公) —— (靖公) —— (康公) —— (植公) —— (平公) —— (厉公) —— 伟(太子) —— (隐公) —— (缪公) —— (闵公) —— (懿公) —— (丁公) —— 祥(胡公)、韅
  齐太公的另一个孙子叫吕得,继承齐国,号乙公。乙公得与穆公虎为亲兄弟。乙公传十三代,至齐桓公,齐桓公是齐国的第十五代君主,名小白,号桓公,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其不断扩张领地,吞并各国,称霸中原。又传十七代,公元前379年,齐国为田氏所并,吕氏齐国退出历史,由吕齐转为田齐。

 4、章氏崛起

公元前664年,农历丁巳年,时,齐桓公在位二十二年,小白向鄣国发起攻击。秋七月,胡公祥在护国战争中陈亡。《春秋左传·莊公》:“秋七月,齐人降鄣。”国君身亡,城池失落,鄣国从此被灭。
  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离鄣国,至韩、赵、秦三国毗邻地梁州(今陕西汉中东)定居。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的后人本以国名“鄣”为氏,今国已不复存在,为不忘同宗相残之悲剧、牢记亡国之屈辱,去掉“鄣”字表示疆邑的“阝”,去邑自立“章”氏,谓章韅,为章氏一世,章氏自此崛起。
  梁州,春秋时置武都郡,战国楚置梁州郡。故武都郡梁州乃我章氏第一个郡望。
  自章氏得姓至章及定居浦城的1500多年的历史中,我章氏倔强地生存、顽强地拼搏,终于在历史上争得一席,成为蹉跎风云、推进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
  先有韅公十八世章邯,秦大将,为秦朝的军事支柱。因秦二世胡亥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欲置章邯于死地。章邯不得已弃秦降楚,归顺项羽,助楚灭秦。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后,封章邯为雍王,驻军雍州(九州之一。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称王于咸阳以西,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公元前205年六月,章邯被刘邦大将韩信用计破城,拔剑自刎。
  雍州,汉以前置京兆郡。京兆郡雍州乃我章氏第二个郡望。
  章邯之弟章平,秦将军,随兄降楚后,仕楚为上大夫,领兵守大散关。刘邦围攻废丘,章邯命章平支援,章平被韩信大败而被俘。赦后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在豫章生息繁衍,人口集聚增多,形成望族。
  洪州,汉置豫章郡,唐以后改洪州。豫章郡洪州乃我章氏第三个郡望。
  《渡渎章氏宗谱》:“子孙去邑为章,枝叶昌盛,冠盖蝉联……上望武都郡梁州,次望京兆郡雍州,三望豫章郡洪州”皆由此出。
  世系:
  韅(武都郡梁州) —— 郡 —— 黑肩 —— 震 —— 适 —— 昭 —— 粉冒 —— 赘 —— 匡—— 孝伯 —— 启 —— 子 —— 杰 —— 骜 —— 弟 —— 历 —— 愍 —— 邯 (京兆郡雍州)、平(豫章郡洪州)、豨、渠
  又历十九世,至西晋章巖,仕晋上大夫,历兵部尚书,领兵40万收大散关。永嘉元年(公元307),因功高而封为河间侯,从而在河间(今河北省献县)形成名门。故河间郡乃我章氏第四个郡望,今天下章氏皆望“河间郡”,乃出于此。西晋末期,羯人石勒统一了北方,势力日渐强盛,为避石勒锋芒,朝庭东迁,巖公被任命驻守泉州,任泉州刺史。于是举家福建泉州南安定居,为入闽始祖。从此,章氏中我们这一支开始了在江南的生息繁衍,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世系:
  平(豫章郡洪州) —— 直 —— 宜 —— 竦 —— 赣 —— 弇、苔敌 —— 容成(弇子) —— 琦、椅、夫子—— 开(琦子) —— (七子)咏年、(八子)长宽 —— 谨(咏年子) —— 愠 —— 憾 —— 施 —— 伊 —— 华 —— 教 —— 松 —— 樵 —— 巖(河间郡瀛州)、评、展、长
  江南巖公之后,更是代代能人辈出:有晋上散大夫章评、中散大夫章展、广平太守章道蓋、中郎将章法尚、南朝陈大将军封邵陵侯君章昭达、岳阳太守章昭裕、司马章乔、大理丞章熠、唐康州刺史章及,还有举世闻名以孝著称的孝标先生章成缅、诗人才子章碣等。
  挂线:
  巖(河间郡瀛州) —— 道蓋 —— 法尚 —— 昭达、昭裕 —— 乔(昭达子) —— 亮功、育功 —— 焯、熠、煌(亮功子)、燧(育功子) —— 忠彦(熠子) —— 季裴 —— 端蒙 —— 及

 5、发祥浦城

章及,字鹏之。唐太和年间(827836)任康州(今广东肇庆)刺史。可能在归仕后,由泉州府南安县迁居于建安府(今福建南平建瓯)浦城县西村,是为浦城始祖。及公娶妻滕氏,封为梁国夫人。生三子:侑、傑、修,皆显名于时。
  章仔钧(868941),及公的孙子,字仲举,号彰艮。自小就学问深湛、才气过人。唐天佑年间(904907),驻福州的闽王节度使王审知,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仔钧听说后,拟就了“战策”、“攻策”、“守策”三部兵法去投奔王审知。闽王大喜,立即表奏朝廷,请委予重任,朝廷准奏,授仔钧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故仔钧公又称太傅公,任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驻防浦城。特封夫人练嶲为渤海郡君。
  太傅公在浦城城西的西岩山布陈设防。一日,有贼兵突然发起攻击,太傅公一面急忙下令,命全军将士坚守山垒,不得应战;一面派边镐、王建封二将速去建安请援兵接应。七日后,公见贼兵久攻不下,远道而来,疲惫不堪,锐气大减。即下令将士们乘机突发反攻,贼兵溃败逃遁而去。当时天降大雨,连日不断,边、王二将因大雨淹道,无法行路而逗留在将军山后,公以贻误军机欲将二人军法处斩,但内心又不愿将有才干的二将处死,暗中对夫人说:“军法严明,不能明放。不如夫人代我放之。”于是练夫人赠金银于二将,从后门放逃。
  三十年后,太傅公已去世,当时正是五代十国时期,各路诸侯纷纷立国称帝。有个叫王延政的在建州称帝,立国号殷。此时,边、王二人为后唐大将,奉命讨伐。在浦城下当晚,二将带金帛和小白旗潜入城内答谢练夫人救命之恩,并告知第二日攻城后将屠杀全城,让练夫人将小白旗插在门口,可免杀身。夫人说“当初放你二人,只为你等是国家有用之才,非为今日图报。今乱臣谋反称帝,仅三十六人,而全城数百万男女老幼皆无罪也。若定要屠城,老身不愿独生,定当先死。”拒不收金帛白旗。二将被夫人言语感动,攻城后放弃屠城。
  “以一人生死,救全城百姓”这段史话,在浦城的历史上和我们章氏史中都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渡渎章氏宗谱》评述:太傅公贤明,练夫人贤惠,庇荫一方生灵,功德无量,才有子孙昌盛显贵,派衍源远流长。
  太傅公有一十五子七十二孙,存世六十八孙。十五子六十八孙皆列于朝,或文、或武,全在朝中任职,其孙章文谷南唐开宝(970)状元及第。冠盖簪绂,出入相望,前后不绝,集萃于一门,闽人莫不以此为荣。由此派生的后裔大多因任官而迁居全国各地,今观各地章氏,几乎皆自浦城发祥蕃衍,故天下章氏多以发祥地始祖及公为一世。
  挂线:
  及 ——修 —— 仔钧 —— 仁垣、仁昉、仁燧、仁嵩、仁徹、仁郁、仁政、仁愈、仁鉴、仁肇、仁皦、仁耀、仁佑、仁逊、仁辅

6、播迁渡渎

章仁嵩,字性极,小名戈郎,太傅公四子,仕南唐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驾部郎中。仁嵩公曾孙章得象,为北宋宰相,被宋仁宗赞为贤相。得象公告老还乡时,经临安去世而葬在临安(今杭州)西湖边,《渡渎章氏宗谱》认为:这是我族迁徙浙江之兆。
  章元方,得象公之孙,字子粹,一字廷直,仕宋太常寺奉礼郎、大理寺评事、朝散大夫、仓部员外郎,因官由浦城徙居杭州临安县昌化镇览村,为览村始祖。从此我族进入浙江,开始了在浙江的派衍。
  元方公三子章理,进士及第,仕宋承节郎,任睦州(今浙江淳安西南)司李。到淳安赴任之际,见一地山秀水丽,甚爱其形,于是将全家迁居此地。因淳安上流有三水,到此合为一渎,所以该地被命名为渡渎。又,元方公长子章琰,琰公四子章悦孙,悦孙公独子章运迁安徽绩溪瀛川;元方公四子章琥,琥公独子章焘迁温州苍南县龙港镇章良。
  理公的孙子章三七,任承事郎。北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农民起义。淳安是方腊的故乡,三七的承事郎府邸自然是首当其冲,为避祸难,三七携带家眷逃至兰溪望云乡八行鲁营捍御董少舒处才幸免遇难。并在附近选择一胜地定居,为了不忘祖业,将居住地仍命名为渡渎。从此渡渎就成为我族的祖始地。
  仁嵩公至三七公之挂线:
  仁嵩 —— 士廉 —— 世涣 —— 得象 —— 约之 —— 元方 —— 理 —— 庆孙 —— 三七
  迁徙过程为:
  福建浦城 ─→ 浙江临安昌化览村 ─→ 浙江淳安渡渎(今蜀岗) ─→ 浙江兰溪女埠渡渎
  以后又将望云乡八行改名为纯孝乡循义里,《渡渎章氏宗谱》:“吾家世居纯孝乡循义里之渡读,为兰溪县十六都之第四堡,三七承事府君乃始迁之祖也。……可惜,家谱在方腊起事时被焚烧一烬,所以三七及子孙的名、生、卒、娶皆无从考实,均以排行为名。”
  三七公卒后,葬柏树坟,癸山丁向。蓉峰诗云:“吾家柏树有佳坟,四百年来荆棘棼。两代尚书新左辖,可无修理致殷勤。”
  淳安渡渎乃一风水宝地,自三七公迁离后,一直荒落甚久。元代有徐姓者,爱上此地而定居,将祖坟迁至此地水口,从此家道益盛。其曾孙徐瓘进士及第,历仕工部尚书,随即将渡渎更名为蜀渎口岗,即今蜀岗。
  兰溪渡渎风水更佳,更是宝地,自三七公迁入后,人丁兴旺发展,仕官层出不穷,不乏达官贵人。
  不妨粗略估算自三七公迁入后,人丁迅速发展的趋势。据《女埠镇志》载:1950年,渡渎章氏有494户。往前推移306年,至明朝末年,由于人口增长呈非线性,故最高当为不足150户。再向前推移276年,至元末,距三七公建村248年,估计应为不足50户。渡渎人崇尚儒学,习礼成风,在建村初期的200多年里,住户人口尚处少数,却前后出过十位处士、一位徵士和一位解元。其时,渡渎出仕甚少,一般都为里长、粮长、千夫长之列,吃俸禄的只有都官大保、承事郎。最高职位为承事郎,仅始迁祖三七公及其孙曾三公两位。
  至明、清二代,渡渎进入辉煌时期。相传,皇帝微服,路遇才子章懋挑着粪担去地里施肥,于是交谈起来,交谈中,皇帝发现章懋才思敏捷、应对如流,甚爱其才,于是建议其为官从政。章懋说:“地里的活还没干完,没时间做官。”皇帝又问:“什么时候能干完?”章懋以为指今天的施肥,就随口应道:“快了,上午就完。”皇帝紧接着说:“那好,尔等上午快挑担过去,下午到朝中做官。”章懋不知眼前的人就是皇帝,就跟他哼哼哈哈地应付了过去。忙完了地里的活,回家刚吃完午饭,门口圣旨就到,召章懋立刻进京,做上了礼部尚书的大官。皇帝可是开金口的,不该把“你()”说成“你们(尔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不断出现了“上午挑担干活,下午朝中做官”的渡渎人。
  这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情节自然是虚构的,但从中却折射出明、清时代,渡渎人的辉煌历史。笔者翻阅了《渡渎章氏宗谱》的部分卷册,经粗略统计:在明朝270年中,出了23名邑庠生、1名县庠生、4名府庠生、4名国子监生、4名太学生、9名进士、1名会元。由功名出任官职以及因子、因父被恩荫授官的渡渎人更为众多,任各地县职的有知县、主簿、训导等16人;任各地州府职的有知府、知州、判官、通判、训导、教授、守备、经历等18人;朝议大夫4人;寺卿2人;上林苑典簿1人;金吾卫正千户1人;各司司吏3人、给事中2人、右参议2人;各部郎中1人、侍郎4人、尚书2人。
  椐前估计,其时渡渎村规模并不大,仅百来住户。明洪熙年后,渡渎村分为福、禄、寿、孟、仲、季六房,以上统计尚不包括孟、仲、季三房和清代。由此可见渡渎人崇学从仕的比例之高,功名累累,仕途济济,再现了太傅公十五子六十八孙“冠盖簪绂,出入相望,前后不绝。”难怪渡渎人在讲述传说故事时所显露的得意、自豪的神态。
  明、清时期,渡渎章氏已成望族,今兰溪市章氏绝大多数都由渡渎章氏分衍而出。
  稽章氏自三七公迁居渡渎,再传而生二子,长子行四十,次子行四七。四七公生三子,长行十四,次行十五,幼行廿六名宗,宗乃迁于前阳是为前阳始迁之祖。其挂线为:三七 —— 四七 —— 宗
  四七公次子十五公,历传数代至振七,徙居方伯蓉峰,后裔尊十五公为蓉峰始祖。其挂线为:三七 —— 四七 —— 十五—— 百五 —— 千一 —— 万四 —— 季六 —— 佑九 —— 振七
  三七公长子四十公生二子,长子行曾三,次子行曾七。曾七公移据香溪,为香溪、洞源始祖,其挂线为:三七 —— 四十 —— 曾七
  四十公长子曾三公生一子行从九,从九公生三子,长行淳二名森,次行淳四,幼行淳六。淳六公之孙赵老移据柳塘,为柳塘始祖,其挂线为:三七 —— 四十 —— 曾三 —— 从九 —— 淳六 —— 师古 —— 赵老
  从九公长子森,森之孙牙,牙之子延移据上宅,后裔尊牙为上宅始祖,其挂线为:三七 —— 四十 —— 曾三 —— 从九 —— 森 —— 观 —— 牙 —— 延
  明代章懋,文章好,有才气,被称为江南才子,官居礼部尚书,断冤狱,办书院,纂县志等,为国家、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得到天下人称赞。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兰溪县建圣贤祠,迎章懋神像入住,以庇护一方百姓。章懋后裔因此而移据兰溪城东圣寿寺侧,世代陪伴先祖,兰溪县城章氏尊章懋为始祖,其挂线为:三七 —— 四十 —— 曾三 —— 从九 —— 森 —— 观 —— 禧 —— 马 —— 湑 —— 纠 —— 懋
  建德章家章氏,始祖柽,挂线为:三七 —— 四十 —— 曾三 —— 从九 —— 森 —— 观 —— 禧 —— 龙 —— 洧 —— 柽
  据《女埠镇志》:由渡渎章氏分衍而居的还有下店、官堰头、长山岗、后徐、里王、前郑、上章家、甘山、横屯畈、禾家坞、黄沙圩、黄泥岭、厚仁、豁里、洋清桥、殿下应、金华仓后等地。

7、渡渎宗谱

《渡渎章氏宗谱》共20卷,以百代歌为各册集号,第一册为景集、第二册为运集、……、第二十册为升集。宗谱始修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重修,嘉庆十七年(1813)继修,咸丰六年(1857)篡修,光绪二十三年(1898)重修,民国十九年(1930)重修。

章懋(14361521),自得懋,号暗然,更号滨遗老,门人称枫山先生,兰溪女埠渡渎人。自幼天资颖异,书初读,即举其要,而再而三,终生不忘。十岁能文,十四岁能通历代史。明景泰三年(1452),时十八岁,省试前茅。天顺六年(1462)乡试夺魁。成化二年(1466),章懋赴京参加三年一届的全国会试得第一,登进士第,轰动全国,影响至深。成化三年(1467),章懋授翰林院编修。

成化年间是内外多事之秋,广西、广东大藤山农民起义,湖广、河南、陕西三地有刘通、李原起义,西北边疆有吐蕃的侵扰。宪宗朱乃深却怡于政事,沉溺声色、迷信佛道、信宠汪直,于是奸佞更横行不法,朝政处于浑浊之中。

成化三年十一月(1467),宪宗朱乃深下令元宵张灯,名词臣撰诗进献,刚出仕的章懋会同翰林院同僚黄仲昭、庄昶联名奏谏止元宵张灯。奏文略称:两广不靖,四川未宁,江西湖广赤地千里,百姓嗷嗷待哺,此正皇上与民同扰天下之日,而烟火之举非明主之道,烟火之诗非仁义之言,臣等冒死以奏。宪宗勃然大怒,三人被当廷杖打,贬谪外地。章懋被贬临武知县。三人的中谏谪官,声震朝野,时称“三君子”。时罗伦以论时再起复被谪,章懋继而响应,合称“翰林四谏”。

章懋被贬官令下,即得到刑部给事中毛弘等据理力救,成化四年(1468年),改升南京大理寺评事(高等法院检察官)。任内执法森严,权贵也怕他三分。时记:“法当所执,虽权贵莫夺”。

成化九年(1473),升福建按察司令事,清理军务,剪剔吏蠹,打击官邪,公通贸易,百姓获安。

成化十一年(1475),巡视盐法,开禁闽浙盐路,究奸盐,定贸易。三月,巡邵武县,行救荒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成化十二年(1476),断问冤狱,惩恶顽,昭民怨。成化十三年(1477),章懋急流勇退,43岁奏准致仕,放归故里。在家甘于清贫,不入府城而志在天下,办书院在枫木山讲学,也曾在白露山云山书院讲学。家居讲学二十年,执经问业,四方从者如云,名声于外。董遵、凌瀚、陆震、唐龙、黄傅、郑绪、寒溪子等邑贤达士,多出其门下。岁序,题书于门:“正要鬼神司屋漏,何须茶垒卫门廷。”又题门楹:“无才自愧虚靡禄,多病唯因早挂冠。”示以明志。

二十年间,工部、礼部、吏部、刑部累累上书皇上推荐章懋复出,而他累累推辞。

明弘治十四年(1501),在无法推辞下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皇家所立大学校长)。明弘治十六年八月(1503)赴任,时年68岁。任期教人为学,每以躬行实践为先,讲学作文居次。陋风弊俗,革之殆尽。正德元年(1506),又上书:“勤圣学、隆续述、谨大婚、重诏会、敬天戒、切事务。” 执事八年,病疾缠身,先后五疏,乞休不允。

《章氏家谱》载:成化十七年(1481),辞不准。旨复:“章懋学行老成,允宜师表。” 正德元年(1506年),辞不允,旨复:“老成端谨,闻望素著”之褒。正德三年(1508),家门不幸,荐罹灾祸,白首病躯,子孙遭夭。二月,乞休弃官回乡。正德五年(1510),起为南京太常寺卿,次年又以南京礼部侍郎召见,终不赴任。七月,诏许以侍郎致仕。正德十六年(1521年)夏,世宗即位,升南京礼部尚书,辞奏不允,致仕还家,与除夕仙逝,终年86岁。娶妻郭氏皆殁,再娶张氏,无子女,后妾杨氏,生一子一女。赠太子少保,谥文懿。

枫山出身寒微,世代务农。平生襟怀坦白,为人平和温厚,耿芥拔俗。任官以民为本,适时急流勇退。入座居官,历俸仅十年。身虽闲退,志在天下,道德文章为世所重。人与之交则亲,与之言则信。讲学授业,恪守前贤,随材引诱,谆谆不倦。诫告子弟:“学者须务实,不浮夸表暴,能耐辛苦,不可有富贵相”;“人之进学,不在于志气,进锐之时,在于功夫”。生三子,皆在家务农,知县访其家,诸子释锄接待,知县惊诧。列祀兰溪乡贤祠、孔庙。

明世宗朱厚骢登基,改元嘉靖。嘉靖帝依据章懋为官一生,诏赐“崇儒”。今女埠街道办事处渡渎村章氏家庙门悬有此匾额。明代著名学者黄黎洲先生撰《明儒学案》,对章懋先生先生推崇备至,说:“自何、王、金、许后,承风而接之则以章懋先生而已。”是的,他的文章足以华国,有魁占天下之称。清代,金华知府列章懋为“八婺儒宗”,今金华北山鹿田书院门前乃有此匾额。兰溪城内章府里有故居暨“大司成”(皇家大学校长的尊称)石牌坊遗存。白露山乘仙店内塑有章懋塑像,供后人观瞻.

章懋一生著有《金华-兰溪乡贤祠志》、《枫山全集》、《枫山语录》、《正德兰溪县志》(与郑琦合纂)等。他与郑琦合纂的《正德兰溪县志》,是兰溪最早的县志。

章懋(14361521),字德懋,号暗然,成化二年(1466)会元,仕礼部尚书。成化十九年(1483)创办书院,讲学于枫木山,门人称枫山先生,四方学士云集于此。期间,章懋编撰了《金华兰溪乡贤祠志》、《正德兰溪县志》等多部史志,同时也激发了整理族谱之幽情。然时距三七公移居渡渎三百多年,先祖族谱几经兵焚,今遥溯其源,高若浮云无边无际,虽各房皆有各自草谱,但世代之连续未有解决。经百般努力,积劳成疾,抱憾而终,未了之愿就落在了侄子章拯肩上。
  章拯(14791548),字以道,号朴庵,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仕工部尚书。章拯曾受业于叔父枫山先生的训导,立志完成叔父遗愿。当时只知三七公为庆孙公三子,由淳安渡渎移居而来,而浦城至淳安却无从查考。三七公及以下五代,虽有排行,也能查考到墓葬地,但却无法获取名讳、字号、生、卒、娶等。看来困难重重,仿佛无法列数矣。

章拯(1479-1548年),字以道,号朴庵,更号元朴,兰溪渡渎村人。章拯年少熟读群书,在叔叔章懋那里受业,学《易》五月,即究其要旨,尔后,造诣日深。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举进上,初授工部都水清吏司(本名水部)主事。职掌河川、坡地、桥道、车舟、织造、券契、衡量之政。后改刑部。因不满刘瑾专权,被贬梧州通判。正德五年(1509)逆瑾被诛,召为吏部主事,再迁兵部郎中。正德八年(1512年),升广东提学副使,以拯饰学风为己任,扶孤寒,抑侥幸,树正气,学风为之一变。十一年(1515年),升广东右布政府,后转广西左布政,任期省约民捐,以苏民困,上下相安,后又调京任都察院右副御吏总理河道,章拯除去两广外,均职任黄河治理与督建皇陵工作,

黄河是一条变迁无常的河流,历史上的下游有26次改道,千百年来滔滔汹涌。《汉书沟流志》载:“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黄河“善游、善决、善徙”所带来的危害,深深触动了章拯,他初任寓居山东济宁,因为济宁是运河南北界中心,也是运河的中枢,何况又与黄河故道邻近,但在任内倒也相安无事。

嘉清五年(1526年)六月,黄河泛滥,黄河水源徐沛地区,淹没丰城县,迁治县至华山之阳,洪流而决口南。嘉清五年(1926年冬),以章拯为工部侍郎兼金都御史,奉召治理黄河。据《明史。河渠志》,他参照大学士费宏,河道御史载金、刘亦,督清总兵扬宏水务方面意见。上“蔬治河图说”的整治方案,并会同四省抗按相机行事,开工蔬通,修筑堤障。然而次年夏,因上流骤隘,洪水又骤发,下流多处决口,“河决徐州及曹单、城武、杨话、梁靖二口,冲入鸡鸣后,夺运河沛地,淤填七八里,粮船阻不进”,《中国水利史》也载有:“嘉靖六年,河决徐州及曹单、城武、杨家、梁靖二口,冲入鸡鸣台,沛北皆为巨侵,东溢过漕入照阳湖,泥沙聚壅,运道大阻,罢章拯。”据《章氏宗谱》载:后来接替章拯的治河方案是:“另开新河,役夫十万,耗资50万两,中辍未成,人方服公(章拯)之议。”查得明代《治河奏续书》可知,当时黄河之水已如天上来。“自白洋宿迁县境直到徐州共计二百八十里,其堤内田地较之堤之堤工程俱低九尺和一丈一二尺不等,而堤外淤滩则较堤工程低三、四、五、六七尺,甚有淤滩与堤顶相去尺许,及竟与堤顶平者。”黄河决口,章拯为御史吴治弹核,罢职。历代的灾害造成如此困境,决非章拯一年之功就能奏效。以今观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当时,对黄河未能上下游统盘综合治理,仅在下游河的局部进行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皇上也谅解了他。

章拯解职,改督办显陵工程。这项工程自嘉靖元年五月起开工及嘉靖三十八年九月,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一项十分宏伟的皇陵工程,有飞虎殿、陵思殿、陵明楼、祭祠暑,还有人工浇筑显陵山等近20个单项建筑。督办工程款经延议,世宗批准计费62万两,章拯尽心研究,就地制陶取石,仅用了21万两,节省近36万两,均解入工部以河灾备救济之用。工程如期竣工,章拯升工部尚书理部事。

时有臣动议疏通天津海河,章拯说:“海运虽有故事,而风涛百倍于河,且天津海口多淤,自古未闻有没海者。”动议被止。一次世宗主持南北郊分在祭祀中,章拯认为当今民困财乏不需分祀,而罪及世宗,更有人火上添油以显陵寝殿琉璃瓦糁漏和削减费用太多中伤,失去皇帝的意思,罢职回家。

家居二十年,葛中野服,随乡入俗,无高官气色。后有荐章,也不复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正月,于家病卒,享年77岁。隆庆初年,赠太子少保,溢恭惠。祀广西各臣祠、邑乡贤祠。著有《灾性书克复解》、《朴庵文集》八卷,《明史》有传。
  章拯不辞辛劳,查阅了周边同宗族谱,又远赴永康、浦城求考,遗憾终无收获。永康昆山丞安所修族谱,只是泛泛而言,谓浦城分衍浙江,分兰溪派。查浦城族谱,记载也有疏漏,仅“庆孙公兄弟三人后皆失传,必从徙淳安者也。”其余不得而知。
  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一个偶然的机遇,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渡渎分衍龙泉,又经龙泉分衍永康射垛的宗人,按世谱所指,循先祖遗迹,为考证《忠节祠记》所载,一路寻访而至渡渎,并出示龙泉《中丞家乘》,谱载:“郇公曾孙承节郎理,徙淳安渡渎。”至此,渡渎支派来历涣然大明。昔远离祖陵,若无根基,如入深谷,今根脉已清,认祖归源,恩受祖荫。终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四月,完成《渡渎章氏宗谱》始修初稿,尊浦城始迁祖及公为一始祖,渡渎始迁祖三七公即为十二世祖。
  宗谱初稿已定,上接祖脉已清。接着结合各房草谱查考十二至十六世五代先祖的讳字,因兵事纷乱,先谱焚毁,先祖讳字未祥,子孙相承,惟以行称。章拯处事极为严谨,凡草谱之列,必以细细考之。经考,五代先祖墓葬地均已查实,无奈讳字无从查考,此工作比溯源归流更为艰难,因年代久远,后辈无一人记得远祖名讳,只得仍以行称。但章拯的努力,并非一无所获,在淳二都官府君曾孙后裔家中的一个旧箧中,发现十余纸未填写的契约文书,契末都署有“都官大保章森押”印章。明代以前制度,各乡都必立都官一人,凡典卖田产,须经都官替官府收缴契税,典卖者于都官处纳钱二十文,换回由都官画押的契约,典卖才得以认可。这里发现的是淳二公为方便计,事先在空契约上画押,以便在使用时省事,故得知淳二公名讳森。
  初稿完成后五年,章拯去世,同样憾留未尽之意,《渡渎章氏宗谱》的最终完稿,就由族侄两峰公章述继承整理。
  章述(15141589),字景明,号两峰,嘉靖二十五年(1546)进士,任河东盐运使。在继承整理宗谱中,章述发现,因先祖名讳无考,代之以行称,造成不同代中相同行序的重名,于祖不恭、于后不清。若启用百代歌字号,则分衍全国章氏概况不明,盲目套用会引起宗睦混乱,于是创立字行编排:“曾,从淳惠福,应衍蕃茂,恭敬逊让,智仁圣义,忠和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书数道德,政事文章。”自十四世起于行序前加字,如十四世有行三,记为曾三;十六世有行二,记为淳二;……。自此条缕清析,千百年后仍不致紊乱。《渡渎章氏宗谱》经两峰公不断补充完善,至万历癸未年(1583)最终完稿。自章懋1501年前后发整理族谱之幽情,至章述创编字行完成宗谱,历时八十二年、历经三代的努力,真乃世间从未有如此尽力之条分缕析者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渡渎章氏宗谱》几经续修、重修,每次修谱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此处不胜枚举。最后一次重修是在1930年,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急待再次重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