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送袁隆平最后一程,他们都来了

 书馆儿 2021-05-25

◎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现在这里不让进去了。我把花放在这个门口。大家都放在这里了,你看看。”

5月24日,中午1点多,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门口,一名戴着头盔的快送人员正对着手机说。

图片

24日上午10时,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与此同时,缅怀、吊唁袁隆平老先生的活动,也在院士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继续进行。

按计划,遗体送别仪式结束后,中心灵堂拆除,暂时封闭中心大门。可是中心灵堂撤除后,仍有大量民众和送花服务的快递小哥前往。

00:35

00:35

03:30 / 03:30

象征着水稻寓意的巨大绿色幕墙边,以及中心正对着的马路对面,民众自发形成了新的拜祭点。两条长长的“花栏”,寄托着人们无限的哀思。

上午9时20分钟左右,记者到达殡仪馆区域,祭奠的人群排起了长龙,一眼望不到头。每个人的手里都捧着或明黄或白色的菊花,等待着最后再送老先生一程。

遗体送别仪式灵堂前,挽联写着:功著神州音容宛在,名垂青史恩泽长存。

图片

送别的人们,签下拜祭花名册,同时收到老先生家属的答谢辞:“家父年轻时就树立了'让天下百姓吃饱吃好’的梦想,并积极践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理想。在他职业生涯中,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关心和支持……家父走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践行家父的理想,秉承他'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的遗愿……”

步入厅内,厅上方白底黑字横幅“沉痛悼念袁隆平同志”,横幅下方悬挂着老先生年轻时音容笑貌的遗像。

图片

图源:新闻联播

哀乐低回中,老先生被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覆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面容安详。身着的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据说是他生前最爱的着装。

“我心情很沉重。这对湖南乃至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你没尝过饿滋味。像我这样深深体会过饥饿的人,更能体会通过科技的力量,让大家能吃饱饭是多了不起的事。”参加送别仪式的湖南省科技厅厅长童旭东说。

图片

“老爷子支持下,我才出来创业的。我跟老爷子约好了很多事情,都还没来得及进行。去年,我参加一场高规格大赛时,还跟他约定,今年向他再详细汇报服务我国农业区块链方面内容的工作。可惜……”匆匆从深圳赶来,吊唁老先生的袁氏宗亲袁爱平说。

“老人家走了,我真的不敢相信。”从事耐盐碱水稻研究的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周鸿凯声音哽咽。他说,老先生每每听到水稻研究新进展,特别是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与海水稻种质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进展,就高兴得像小孩子一般。“之前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因为耐盐碱水稻研究不被重视,我们团队经费拮据,甚至常常要贴钱做科研。后来有了他的重视、支持和指导,这几年我们学校团队得到各级资助4000多万元,科研不再'拮据’了。今天,我们是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来送老先生最后一程的。

图片

“2014年3月22日,我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时,有幸见到了院士,他给我讲了很多创业者的故事。听到他离世的消息我很难过,专程坐飞机来参加吊唁活动。昨天在中心灵堂缅怀过,今天再来和他的遗体告别,我心就圆满了。”来自山西太原的郑文亮说。

”这么多年,我们朝夕相处,感情深厚。我是真的舍不得他离开。不说了,越说越伤心。“袁先生弥留之际,一直陪伴袁先生身边的秘书杨耀松含泪说。

“昨天晚上快到凌晨一点,我们中心设置的灵堂还有人前来缅怀。最后为了安全起见,暂时关闭了大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说。

图片图片

在明阳山殡仪馆负责遗体送别仪式组织接待工作的李建武昨夜彻夜未眠。他和其他三个同事在本单位的灵堂守护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觉得这是我们和袁老师最后相处的时光了。我想珍惜,最后多陪他一下。”

昨夜十点十六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也给记者发来了一张中心现场图:“十点多了,前来祭拜的人还是络绎不绝。”随后他补充道,“今天(5月23日),社会各界到中心祭拜的起码在两万人以上。中心广场上摆满了鲜花。真是倾尽一城花,只为送一人。

是的,倾尽一城花,只为送一人。但虽是一城花,却不止一城人。

图片图片

快递小哥一边整理快递箱中花束,一边向记者说:“这些都是长沙城以外的客户订的。在长沙市的,多数自己来了。”

今天的吴俊,身着老先生赠予他的浅色衬衣,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袁老师逝世,我们都很悲痛。这几天,我们都很忙碌,忙他的身后事。但忙碌点好,会让我们的悲痛减轻一点。

下午约3点40分,袁隆平院士遗像送回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687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未标注图片均由科技日报记者俞慧友拍摄


编辑:刘义阳

审核:朱丽

终审:何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