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水易居,汇聚好文章。人人可发表,只要是原创。何不试一试?佳作共欣赏。点击标题下蓝字“安陆水易居”关注。 “打” 艾雄超 打羽毛球 图片选自网络 汉语中,恐怕没有哪个字能与“打”相比,其含义之丰富,亲和力之强劲,无出其右。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 。”唱着童谣,觉得任你钢铁何其坚硬,焚烧之后,用铁钳夹出来,放到砧子上,抡起大锤,叮叮当当,一番捶打之后,即可打造出一把锋利的剪子,甚至是一件趁手的农具或者兵器。单是一个“打”字,就可以想见抡大锤者膀大腰圆,孔武有力。真是打铁还要自身硬! 打铁 图片选自网络 旧时姑娘出嫁,娘家要“打嫁奁”,包括打花床,打桌子,打柜子,打脚盆,打围桶,不一而足。这“打家具”与打铁截然不同;后者是“铁”挨打,千钧大锤结结实实砸在身上,粉身碎骨浑不怕;前者不可看字面,否则,家具被打散架,挨打恐怕就是“打”者了。
打水漂 图片选自网络 由“打水”想到“打酱油”,小时候打酱油,看别人路边弹珠子,结果碰破玻璃瓶,酱油没打成,屁股却被打开花,春色满腚,才知道花儿为什么那么红。现在“打酱油” 成了网络词汇,不言而喻,无需解释。 打酱油 图片选自网络 “打火”按百度解释指取火生火烧火,“兀那打火的婆婆,央做饭与我吃。”“哎呀,王家湾发火了,我们快去打火!”“打火”是灭火扑火的意思, 与火搏斗,焦头烂额,可歌可泣。“打火,出发!” “打火” 即点火,发动汽车出趟远门。
打赤膊 图片选自网络 吃喝玩乐,与“打”联系起来,也别有趣味。 儿时“打糍粑”“ 打年糕”,火热的场面历历在目,老少爷们光着膀子,轮流上阵,挥汗如雨。儿时“打豆腐”,排队到半夜三更,终于轮到自家,全家人一齐动手,父母推磨,祖母添豆,我们看着雪白的豆浆汩汩流淌。儿时十天半月不见荤腥,偶尔吃几片肉,聊以慰藉清汤寡水的日子,算是“打牙祭”。在家吃不饱,有机会,在外“打野食”,有点暧昧。家里来了客人,赶紧上街割肉“打酒”,好好招待,喝它个一醉方休。
打秋千 图片选自网络 说到乐,可以互相“打趣”,也可“插科打诨”。小时候,下雨天,无事可做,闲得无聊,大人给小孩“打谜语”,让我们猜破脑壳。忽然听到村头知青点“打锣敲鼓”,赶紧拔腿跑去看热闹,见知青们围在一起“打快板”,拉二胡,亮开嗓子唱样板戏,忙得不亦乐乎,自娱自乐,自得其乐。天热难耐,放了学边跑边脱衣服,“打赤脚”一口气跑到塘边,甩下书包衣服,“打条胯”(光身子)扑通跳进水里“打鼓泅”(游泳),欢声笑语,快乐满塘。
打是亲骂是爱 图片选自网络 男女之间关系微妙,日久生情,免不了“打情骂俏”,发乎情,止乎礼,无伤大雅。否则,就有可能“打皮伴”(搞婚外恋),绯闻闹得满城风雨,得不偿失。在单位,被人“打小报告”,肯定很闹心。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得时刻提防小人。“不打不相识”,可见打架不见得完全是坏事,说不定可以打出一段友谊,甚至结为生死之交,《水浒》里的好汉们,大多如此。生活中反目成仇,“打官司”并不少见,对簿公堂,屡见不鲜。
打哈欠 图片选自网络 见人“打拱作揖”则态度恭谦,彬彬有礼,让人三分好感。给小姑娘“打辫子”,则看你是否心灵手巧,能像非洲人那样打出花样。“打手势”切不可随意,否则,闹出误会。明星靠脸吃饭,常常被“打脸”。我等凡夫俗子,免不了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时候,满足一下虚荣心。“打坐”非屁股莫属,也是对屁股和腰板的考验。“打嗝”表明胃欠安泰,需要调和。“打呼噜”忧喜参半,忧则呼吸不畅,喜则睡得深沉。最怕“打摆子”“打脾寒”,身体有羌,硬扛不得,只能上医院“打针”。如果提前“打预防针”,防患未然,则可免受病痛折磨。
打毛衣 图片选自网络 在乡下生活多年,“打”字贯穿四季和农活。“打春”之后,天气日趋暖和,就可赶着牛、扛着犁耙下地干活了。初夏小麦金黄,收割之后要“打场”。忽然“打雷”掣霍,暴雨倾盆。秋天芝麻黄豆收了,就要“打芝麻”“ 打黄豆”。旧时有官员下乡“打秋风”,巧取豪夺,搜刮百姓。深秋“打霜”,万山红遍,停车坐爱枫林晚,富有诗情画意。不久,雪花飘飘,秋天上山“打柴”“打草”,堆满屋檐下,烤火不愁柴烧。一家人围炉而坐,讲《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的故事,唱《打金枝》《打莽袍》《打龙袍》《打渔杀家》《三打陶三春》戏曲。 武松打虎 图片选自网络 最能表现“打”字气概的是“打江山”“打天下”,一个“打”可以想见革命者创业何等不易!而现在“打黑除恶”“扫黄打非”,必须铲除打打闹闹、打打杀杀的恶势力,还须“打掉保护伞”,“痛打落水狗”,不能让其死灰复燃。 |
|
来自: 新用户6525yWo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