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

 新用户6525yWoI 2021-05-25

      安陆水易居,汇聚好文章。人人可发表,只要是原创。何不试一试?佳作共欣赏。点击标题下蓝字“安陆水易居”关注。


“打”

艾雄超

打羽毛球    图片选自网络

       汉语中,恐怕没有哪个字能与“打”相比,其含义之丰富,亲和力之强劲,无出其右。
        金木水火土, 一个“打”字都能搞定。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 。”唱着童谣,觉得任你钢铁何其坚硬,焚烧之后,用铁钳夹出来,放到砧子上,抡起大锤,叮叮当当,一番捶打之后,即可打造出一把锋利的剪子,甚至是一件趁手的农具或者兵器。单是一个“打”字,就可以想见抡大锤者膀大腰圆,孔武有力。真是打铁还要自身硬!

打铁   图片选自网络

      旧时姑娘出嫁,娘家要“打嫁奁”,包括打花床,打桌子,打柜子,打脚盆,打围桶,不一而足。这“打家具”与打铁截然不同;后者是“铁”挨打,千钧大锤结结实实砸在身上,粉身碎骨浑不怕;前者不可看字面,否则,家具被打散架,挨打恐怕就是“打”者了。


      很多人儿时玩过“打水漂”游戏,一个瓦片甩出去,贴着水面几起几落,掠出一串漂亮的水花,激起一片赞叹。而老婆骂你“这么多钱都打水漂了”时,打麻将输钱的你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打折扣的败家子。儿时抗旱,生产队在塘边架上抽水机“打水”,“ 6至8”(柴油机)嗵嗵直响,震耳欲聋,看机器的师傅却躺在柳下呼呼大睡。读大学时,每天都要拎着几个暖水瓶去开水房排队“打水”,累的够呛。有时候,怜香惜玉,助人为乐,帮女生打开水,把暖水瓶送到宿舍门口,却不敢进去,留下终生遗憾。    

打水漂    图片选自网络

       由“打水”想到“打酱油”,小时候打酱油,看别人路边弹珠子,结果碰破玻璃瓶,酱油没打成,屁股却被打开花,春色满腚,才知道花儿为什么那么红。现在“打酱油” 成了网络词汇,不言而喻,无需解释。    

打酱油     图片选自网络

       “打火”按百度解释指取火生火烧火,“兀那打火的婆婆,央做饭与我吃。”“哎呀,王家湾发火了,我们快去打火!”“打火”是灭火扑火的意思, 与火搏斗,焦头烂额,可歌可泣。“打火,出发!” “打火” 即点火,发动汽车出趟远门。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打洞”也好,“打井”也罢,都要择个黄道吉日方能动土。“打夯”,用夯把地砸实,是个苦营生,“打赤膊”下苦力,汗流如注。“打破砂锅”,砂锅也是泥土坯子烧成,也算跟土扯上关系。

打赤膊     图片选自网络

        吃喝玩乐,与“打”联系起来,也别有趣味。

       儿时“打糍粑”“ 打年糕”,火热的场面历历在目,老少爷们光着膀子,轮流上阵,挥汗如雨。儿时“打豆腐”,排队到半夜三更,终于轮到自家,全家人一齐动手,父母推磨,祖母添豆,我们看着雪白的豆浆汩汩流淌。儿时十天半月不见荤腥,偶尔吃几片肉,聊以慰藉清汤寡水的日子,算是“打牙祭”。在家吃不饱,有机会,在外“打野食”,有点暧昧。家里来了客人,赶紧上街割肉“打酒”,好好招待,喝它个一醉方休。


        至于玩,“打秋千”在宋词里多了去啦,“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玩法文雅。俗点的莫过“打麻将”,玩法花样百出,门道不能尽述。利于身体健康的,有打球,打篮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打门球,打冰球,打高尔夫,打在“球”身上,乐在人心里,又玩又乐。

打秋千   图片选自网络

       说到乐,可以互相“打趣”,也可“插科打诨”。小时候,下雨天,无事可做,闲得无聊,大人给小孩“打谜语”,让我们猜破脑壳。忽然听到村头知青点“打锣敲鼓”,赶紧拔腿跑去看热闹,见知青们围在一起“打快板”,拉二胡,亮开嗓子唱样板戏,忙得不亦乐乎,自娱自乐,自得其乐。天热难耐,放了学边跑边脱衣服,“打赤脚”一口气跑到塘边,甩下书包衣服,“打条胯”(光身子)扑通跳进水里“打鼓泅”(游泳),欢声笑语,快乐满塘。


        “打”还能维系揭示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免不了“打交道”,路上碰见了,熟人会“打招呼”。有时托人办事,提前“打声招呼”,办不成的事也可以办成。


       “打是亲,骂是爱。”谈恋爱久了,上民政局“打结婚证”,水到渠成,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也有过不下去“打脱离”离婚的。合也“打”,分也“打”,个中滋味,非当事者不能体味,又怎能一个“打”字了得。更可悲的是一辈子“打光棍”,情路坎坷,想起来“气不打一处来”。

打是亲骂是爱     图片选自网络

       男女之间关系微妙,日久生情,免不了“打情骂俏”,发乎情,止乎礼,无伤大雅。否则,就有可能“打皮伴”(搞婚外恋),绯闻闹得满城风雨,得不偿失。在单位,被人“打小报告”,肯定很闹心。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得时刻提防小人。“不打不相识”,可见打架不见得完全是坏事,说不定可以打出一段友谊,甚至结为生死之交,《水浒》里的好汉们,大多如此。生活中反目成仇,“打官司”并不少见,对簿公堂,屡见不鲜。


       “打”能跟人的五官、内脏和四肢发生关系,显示人身体的状况或处世之道。“打听”表明耳朵听力尚好,而“瞎打听”则会遭人白眼。“打量”表明视力不错,而“打马虎眼”则属故意装糊涂蒙混骗人。“打探”则要口耳眼齐上,综合判断才能弄清虚实。“打掉牙往肚里吞”,表明牙齿不坚固,需要固齿。“打喷嚏”之后鼻腔通畅,头不晕胸不闷。“打屁”之后肠道通畅,浑身舒泰。倘若“迎风就流泪,打屁屎就来”,则廉颇老矣,不堪重用。“打气”则会给情绪低落者以精神鼓励,无异于雪中送炭。“打哈欠”表明身体太困,需要“打盹”解乏。信口“打胡说”则不靠谱,多嘴“打岔”则很讨人嫌,装腔作势 “打官腔”令人生厌,“打哑谜”让人觉得不干脆,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那么爽快。

打哈欠    图片选自网络

       见人“打拱作揖”则态度恭谦,彬彬有礼,让人三分好感。给小姑娘“打辫子”,则看你是否心灵手巧,能像非洲人那样打出花样。“打手势”切不可随意,否则,闹出误会。明星靠脸吃饭,常常被“打脸”。我等凡夫俗子,免不了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时候,满足一下虚荣心。“打坐”非屁股莫属,也是对屁股和腰板的考验。“打嗝”表明胃欠安泰,需要调和。“打呼噜”忧喜参半,忧则呼吸不畅,喜则睡得深沉。最怕“打摆子”“打脾寒”,身体有羌,硬扛不得,只能上医院“打针”。如果提前“打预防针”,防患未然,则可免受病痛折磨。


       衣食住行,也离不开“打”字。冬天老婆在灯下“打毛衣”,穿在身上格外暖和。买条裤子,顺道“打匾”,穿起来笔挺。当年单身,在三线工厂工作,一下班赶紧去食堂“打饭打菜”,好赖可以吃饱;住的是“干打垒”的房子,厕所都没有;出门困难,连公交都没有,更别说“打的”了。

打毛衣    图片选自网络

       在乡下生活多年,“打”字贯穿四季和农活。“打春”之后,天气日趋暖和,就可赶着牛、扛着犁耙下地干活了。初夏小麦金黄,收割之后要“打场”。忽然“打雷”掣霍,暴雨倾盆。秋天芝麻黄豆收了,就要“打芝麻”“ 打黄豆”。旧时有官员下乡“打秋风”,巧取豪夺,搜刮百姓。深秋“打霜”,万山红遍,停车坐爱枫林晚,富有诗情画意。不久,雪花飘飘,秋天上山“打柴”“打草”,堆满屋檐下,烤火不愁柴烧。一家人围炉而坐,讲《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的故事,唱《打金枝》《打莽袍》《打龙袍》《打渔杀家》《三打陶三春》戏曲。

武松打虎   图片选自网络

        最能表现“打”字气概的是“打江山”“打天下”,一个“打”可以想见革命者创业何等不易!而现在“打黑除恶”“扫黄打非”,必须铲除打打闹闹、打打杀杀的恶势力,还须“打掉保护伞”,“痛打落水狗”,不能让其死灰复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